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现存五代、北宋及南宋迄蒙元时期刻本实物书口版式的梳理,归纳出五代北宋时期刻本不刻鱼尾的书口特征存在五种版式,而此可以作为鉴定北宋刻本或其翻刻本的重要证据.同时讨论了南北宋更替所带来的书籍版式的变化,为认识中国版本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对明人刻书,后人多有指责。清学者黄丕烈在《校元宋提刑(洗冤录)》中说:“明人喜刻书,而不肯守其旧,故所刻往往戾千古。”叶德辉在《书林清话》卷七中说:“明人刻书,有一种恶习。往往刻一书而改头换面,节删易名。如唐刘肃《大唐新语》,冯梦祯刻本为《唐世说新语》。”明监本《史记》,  相似文献   

3.
中际 《中国编辑》2004,(4):92-92
监刻本亦简称监本,指历代国子监刻印的书本。经厂本专指明代经厂所刻印的书本。内府刻本所谓内府刻本,并不专指由内务府各监所刻的书本。历来在运用内府刻本这个称谓时,都是指中央各部院衙署和内廷各部门所刻的书本,或者指官刻本中,属中央国家机关所刻的那一部分书。  相似文献   

4.
"翻刻宋本"指刻书者以宋本为依据所进行的版本复制活动,包括被明清藏书家、版本家视为"翻刻本"、"覆刻本"、"影刻本"、"仿刻本"及"重刻本"的刻本。翻刻宋本概念的产生有其过程,并从一个侧面体现了版本递藏、研究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史通》自唐代成书以来,现存主要有明嘉靖十四年(1535)陆深刻本和万历五年(1577)张之象刻本两大刻本系统。明嘉靖十四年,陆深据旧蜀本重新校刻《史通》,稍为精善,其后遂出现大量翻刻本。上海图书馆藏"明刻本"《史通》一部,实为嘉靖时四川地区翻陆深刻本;"嘉靖十五年陆深蜀中刻本]"、"顾广圻校跋嘉靖十五年陆深蜀中刻本"两部,实均为明嘉靖间吴越地区翻陆深刻本,皆非陆深刻本。  相似文献   

6.
清代翻刻本朝图书的数量巨大,官方与民间皆有翻刻。这些翻刻本多以原书拆页上板影刻,在形式上与原刻本差别甚微,鉴别起来较为困难。本文尝试发掘清代图书翻刻的史料,管窥官方与民间翻刻图书的情况。并以古籍普查中发现的翻刻图书为例,讨论翻刻清刊本在鉴定与著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沧溟先生集》明隆庆六年刻本(1572)和明徐履道起凤馆刻本为两个不同的版本,系原刻与翻刻的关系,不能混为一谈。比较两个版本,有若干明显的不同。起凤馆的真正主人应为武林曹以杜而非吴门后学徐履道。  相似文献   

8.
国家图书馆藏元刻本《宣和博古图录》,根据行款、刀法以及刻工等应著录为元大德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刻本,当为翻刻南宋递翻北宋本,至至大年间修版再刻即《至大重修宣和博古图录》,从而为解释前人聚讼不清的至大重修之意提供了难得的版本实物依据,同时简要略述了其版本系统及收藏情况。  相似文献   

9.
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切韵指掌图》,八行字不等,白口,四周双边,版心镌刻工姓名。此书题司马光撰,《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均未见著录,《四库全书总目》云司马光家集中“惟不载此书,故传本久绝。”此本是《切韵指掌图》现存最早的版本,《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均著录为宋绍定三年(1230)越州读书堂刻本。傅增湘认为系翻刻北宋本,经考定,此本的底本是南宋初绍兴间刻本,读书堂刻本属于二次翻雕本。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回顾唐仲友研究概况,并调查现今仍存世之唐仲友台州任职期间所刻书遗存,即辽宁省图书馆存《扬子法言》和原存日本金泽文库《荀子》,以及婺州唐宅刻《周礼》一部又半部,唐仲友去世后其门生刻唐仲友著《帝王经世图谱》之宋刻本一部.希望通过实物认识唐仲友所刻书在书籍流传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关于宋代的江西刻书,历代书目及地方史志有记载,不少论述宋代雕版印书的专著也多所涉及并给予很高的评价。又有清康熙间文行远撰《浔阳蹠醢》一书的典籍部分详细记述了宋代江西九江、庐山地区的刻书、藏书情况。而早在南宋初年尤袤编撰《遂初堂书目》即有京本、监本、杭本、江西本之分。凡此种种,表明江西刻书不仅起于南宋以前,而且在宋代雕版印刷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一、宋代江西刻书的社会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2.
《合刻管子韩非子》或称"管韩合刻",明清学者常取为校勘底本,因而受到一定关注。对于"管韩合刻本",学者研究及图书馆著录多仅针对《管》《韩》之一,同时难免失落一些具体细节。本文以现存数种《合刻管子韩非子》善本为基础,将二书视为整体,总结其初印、重印及翻刻诸特征,为梳理其版本源流提供更多信息,也借此讨论现有研究及书目著录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本论文是对元刻《史记》彭寅翁本进行的专题研究。属于对《史记》进行版本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元刻《史记》彭寅翁本刊行于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是目前存世《史记》版本中仅次于南宋黄善夫本(1196年刊行)的已知的第二个三家注本。它也是从南宋黄善夫本到明代廖凯刻本(1517年刊行)三百多年间国内惟一的《史记》三  相似文献   

14.
通过比勘《文选集注》中的李善注与诸宋刻《文选》李善注(如监本、尤本),发现李善注“增注”的主要来源有:《钞》、五家注、陆善经注、未知旁注及李善本人的增补等.本文旨在探究诸宋刻李善单注本及《文选集注》中李善注的“增注”来源,并分析其原因和特点,以揭示诸宋刻本及集注本所存在的一些所谓的“李善注”,实为后人所附益,李善并未措手其间.  相似文献   

15.
《毕注墨子》十六卷清毕沅校注日本天保六年(1835)灵岩山馆刻本五册书后有蜀人康氏墨笔题识,今录下: 日本天保六年翻刻中华经洲堂《毕注墨子》十六卷,此书为遵义黎莼斋氏所藏。黎氏晚清才智之士,珍藏倭刻古籍颇多,  相似文献   

16.
出版史话     
《现代出版》2012,(2):33-33,52,77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出版管理机关,也是中央刻书的主要机构,其刻本称"监本"。国子监除了刻书规模大、数量多、地位高以外,最让人称道的是监本刊刻质量的精良。凡是经过批准刊刻的书籍,都要经过三次校勘。先由负责校理的官员细加校勘,后由覆勘官作二次校订,最  相似文献   

17.
《宝刻类编》作者不明,成书于南宋末,是一本以人系碑的石刻目录书籍。其书虽有明代抄本存世,却久不见著录,几近于亡佚。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将其辑出后,其书经过私人录副与民间传抄,直至刘喜海将其付梓。本文著录经眼的《宝刻类编》诸抄本与刻本,并就其版本间关系进行初步梳理。其抄本綦多,关系模糊,以知不足斋批抄本与重抄李文藻本最为重要。其刻本则一脉相承,自刘喜海刻本始,经《粤雅堂丛书》而至《丛书集成新编》本。在著录并梳理版本的基础上,本文对《宝刻类编》整理工作的底本、参校本选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史记》诞生两千多年来,历代均有抄写刊刻,由白文无注本发展为《史记集解》单注本、《史记集解索隐》二注合刻本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三注合刻本,形成了庞大的版本体系。探讨《史记》各本间的相互关系,理清各本的承传轨迹,是《史记》版本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研究《史记》的基础工作。自黄善夫于南宋光宗绍熙末年首刻《史记集解索隐正义》三注合刻本后,三注合刻本便成了《史记》的主要版本形式,元、明、清代相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官刻本、家刻本、坊刻本三个方面探讨了南宋孝宗时期的刻书,并分析了各种刻本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关于《释名》的版本和校释著作,周祖谟先生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中的《释名》条和《释名校笺序》等文中曾有详细的记述,其大意为:现在我们能看到的《释名》古本,是明代吕柟翻刻的南宋本,其中讹字、脱文不胜枚举。后来吴琯刊《古今逸史》等,所刻《释名》,都从吕本出。清代毕沅著《释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