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的教学也如此,只教不研,就会成为教死书的教书匠,只研不教,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的空谈者,只有成为一名科研型教师,边教边总结,边教边反思,教学效果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数学教学要经常解答习题,而数学习题练习的方法很多,效果也不一样.学会反思,一方面可以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  相似文献   

2.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诚如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教育教学更需要反思而行,行则再思,思则再行.  相似文献   

3.
马瑞霞 《广西教育》2008,(28):15-16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写好课后反思,是提升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进而总结教学的得失成败,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地丰富自我素养,提升发展能力,完善教学艺术。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优秀的一堂课也有遗憾的地方,再差的一节课也有它的闪光点。而科学地进行教学反思会帮助我们少走弯路,减少遗憾,从失败走向成功。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写三年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反思使人进步,反思使人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艺术。反思是人类进步  相似文献   

5.
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写3年教学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诚如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育教学更需要反思而行,行则再思,思则再行。只有这样,才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获得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厚泽学生。  相似文献   

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至理名言对教育教学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叶澜教授也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这些都充分点明了反思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效的途径。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贻。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进行教学研究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多一  相似文献   

8.
张克勇 《甘肃教育》2014,(17):41-41
正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剖析的过程。它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效益的"助推器",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要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需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有效反思需思之有"物"  相似文献   

9.
熊燕子 《学语文》2007,(4):20-20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教导学生应将学与思结合起来。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师者,在日新月异的当今社会与时俱进尤为重要。因此教师也要注意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教则殆,囊括了各科知识的语文教学更应如此。我  相似文献   

10.
王艳玲 《文教资料》2006,(8):174-175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讲在学习过程中学和思的关系,强调二者要结合起来。其实在教学工作中教师的教和思二者也应该结合起来。教是思的过程,教后再思则是对教过程的反馈、总结。形成书面也就是教后记。新课改的核心是理念的更新,反思我们的教学思想,反思我们的教学方式尤为重要,教后记则是反思的反映。在此,我想对一个被许多人忽视的而又必不可少的备课环节——教后反思,谈一下个人的认识。一、教后反思的价值1.教后反思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叶谰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  相似文献   

11.
崔维友 《山东教育》2012,(17):41-42
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孔子也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都说明了反思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新课改形势下,一个称职的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获得自身的发展。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怎样进行教学反思呢?下面笔者结合一些教学反思的案例,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12.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此项公式体现出当代教师成长的具体过程,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具体的过程.在新课程形势下,一个称职的教师决不能如"教书匠"般地"照本宣科",而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自身的专业成长,化学教师同样必须进行教学反思.然而,现在的中学教师教学任务很重,教师们会有些零散、间断、片段的思维层面的反思,但系统、书面的反思很少.下面就针对这些情况谈谈化学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教学后记——备课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标十分重视教师的教学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美国学者波斯纳在1989年就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 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义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反思就是教后感,要反思就须写教学后记。但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认为精心备好教学过程,精心上好课就足够了,往往忽视教学后记这一环节。  相似文献   

14.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中学物理教学也如此,只教不研,就会成为教死书的教书匠;只研不教,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的空谈者。只有边教边总结,边教边反思,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中学物理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和走向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岳慧丽 《甘肃教育》2010,(11):22-22
课后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它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审视的过程,即审视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肯定成功之处,否定、修正和完善不足之处。尤其是语文教师,更要注重教学反思,因为自身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只有在反思中才能不断提高。所以,反思是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可以说没有反思就没有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进步。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学亦是如此.课贵有问,问则思,思则得.提问作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效益.它不仅可以推进教学的进展,还可以及时反馈学习的情况.合适的课堂提问总能把学生引向一个神奇的数学世界,并心甘情愿地为答案的寻求而绞尽脑汁,让教师体验到教学的莫大成功,促进课堂教学和谐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觉得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有深刻的借鉴意义。但繁忙的日常工作和各自的狭隘经验,使教学往往成为开始时模仿他人、后来重复自己的一种机械运动,极大地影响着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理论视野。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教学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如果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点点滴滴的教学反思就是思考及再创造的源泉。它将引领我们走出机械运动、走向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后.教学反思成了中小学教师常规教学的一项基本工作。上级部门到学校检查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课后思,周后思,单元思是必检的项目。有些教师为此觉得写课后思对繁重的教学工作来说是增加了许多负担.抱着一种反感抵触的情绪。在进行课后思、周后思单元思的时候,只是为了应付检查.东拼西凑随意完成,从而使教后思只是流于形式,并未起到教后思真正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些话用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有深刻的借鉴意义.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要注重对教学行为的反思.在我们周围,有的教师工作多年,教学水平没得到多少提高,有的教师虽然刚参加工作,工作能力却很强.分析原因,主要在于教师是不是善于思考、探索和总结.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写课后反思对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执教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所以,要想成为专家型的教师,就必须写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20.
孔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句话用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也有深刻的借鉴意叉.教学需要反思,需要创新,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教学是一个不断反思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反思,不断进取,不断从实践中去创新.在教学中应坚持写案例反思、让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教育水平,开创属于自己适合自己不断发展的新天地,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