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八三地区低品位金矿石提金工艺研究,弄清氧化矿和混合矿是否为易浸矿石,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矿石氧化程度减弱,浸出率逐步降低,继续采用目前的堆浸工艺难以产生经济效益,文章就二八三地区祥瑞金矿多年的提金工艺和矿石的可浸性进行总结、研究,以便更好地指导矿山生产工作,也为有着类似条件的金矿床提供一个借鉴的例证.  相似文献   

2.
Surpac软件在鱼池岭钼矿建模中的实际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洛阳鱼池岭钼矿为研究对象,利用Surpac软件建立了矿体的实体模型及块体模型,并对矿体进行了储量估算和品位报告。通过模型能直观地表示矿体的空间分布,为矿山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深部开采系统生产时能够安全可靠地利用现有井筒设施,通过建立全矿区开采三维模型,以拟采用的阶段空场嗣后充填法相关参数分别模拟一般条件和不利条件两种状态条件下井筒位移、倾斜、曲率以及垂直变形特征,对比深部资源开发可能利用的8条竖井井筒变形量与规定允许临界变形值的大小和较大变形发生的深度位置,研究矿山深部资源开采对现有井筒的安全影响。  相似文献   

4.
将层次分析法嵌入可拓学的基本理论,综合考虑岩体滑坡稳定性等级和影响因子,构建了基于可拓层次分析法的稀土矿山滑坡安全性评价模型。通过实际应用进行可拓学评价分析,能够更加准确、科学地预测岩质滑坡质量的等级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辽宁省建昌县南部地区属于金(银)铜矿化集中区。本区除温杖子-大石沟金矿(中型)外,近年来又相继发现三道盘金矿、马鞍山铜金矿、乔杖子金铜矿等小型金(铜)矿。温杖子-大石沟金矿是在采矿山。多年来,浅部矿体已开采殆尽。为了扩大矿山资源储量,延长矿山服务年限,矿山在正常生产的同时,不断进行生产探矿,发现矿体在深部尚有很大延深,而且尚未尖灭。深部矿体金、银、铜品位较高,局部含铅锌,矿床尚有较大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6.
曾红坤 《科技风》2014,(14):136-136
矿床三维矿体地质实体模型的建立,是矿床三维地质建模的核心和基础工作。矿体的实体模型既能反映矿体的空间形态,它的创建又影响矿床地质建模的工作效力,而且它还是地质统计学计算资源/储量的约束条件。国内矿山一直采用"双指标"边界品位圈定矿体,区分工业矿和低品位矿;而国际上通用的是单指标边界品位圈定矿体,只区分矿石和废石。利用单指标边界品位圈定矿体进行矿床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既反映矿体整体的空间形态,又能提高工作效力,而且能充分发挥三维地质建模软件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收集关宝山铁矿床与砬子山铁矿床的体重及矿石品位数据进行进行相关性分析,构建回归模型,分析表明关宝山铁矿床与砬子山铁矿床矿石的体重与其全铁品位呈正相关关系。回归模型的建立,也充分证明了这两个铁矿床成矿体系和成矿背景具有相关性,为其联合生产提供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8.
铁尾矿利用经济分析模型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技术及选矿工艺等因素的制约下,我国历史上铁矿资源回收率偏低,进而导致了大量铁尾矿的产生。目前,铁尾矿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及设备问题已基本解决,而且铁精矿价格日益高涨,促使国内铁尾矿资源开发利用的外部条件日益成熟。尤其是在国内外铁矿石价格高企的今天,使得铁尾矿资源开发利用更加具有经济价值和可行性。在借鉴矿床经济品位计算原理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类推及数学极限处理而导出了铁尾矿资源回收再选的经济分析模型。在广泛收集铁矿山相关经营参数及预计未来铁精矿价格走势的基础上,通过计算认为我国铁尾矿资源回收再选的临界品位定在7%是比较经济合理的,并提出了免除铁尾矿资源回收再选的税金及其基建投资贷款利息减半的政策优惠设想。  相似文献   

9.
黄体 《大众科技》2008,(5):106-108
分析了凤凰山银矿矿山矿床开采技术特点及主要技术术问题,指出应用浅孔留矿法的设计施工技术措施,应采取探采相结合、应用人工矿柱和合理的放矿结构、采用“三强”的施工技术,加强回采施工管理,以降低矿矿石损失率和贫化率.确保采矿生产安全作业、提高矿山企业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10.
秦定涛 《科技风》2013,(16):110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工作的不断加快,矿山开采行业得到了大力发展。同时,科技的进步为采矿业更加系统全面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今天,采矿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矿山资源开采作业最基础的环节是矿山测量,它关系着整个矿采作业的安全性和工作效率,因此,需要给予特别关注。本文以新时期的矿山(磷矿)作为研究对象,详细的分析和阐述矿山测量中绘图技术的探索和应用,揭示了做好测量中的绘图技术对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矿山表外资源可利用性技术经济分析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中国森林植被的时空变化,该文在遥感技术与GIS技术的支持下,对中国5年来森林植被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研究。首先通过空间分析,对森林植被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空间差异分析,流失流向分析以及重心迁移分析,对森林植被的空间变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大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模糊模式识别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盖美  田成诗 《资源科学》2003,25(2):44-50
大连是中国北方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国际风景旅游城市,也是全国重要的缺水城市之一。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大连市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目前关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沿研究大都还停留在概念的提供和定性分析上,缺乏量化的理论和方法。模糊模式识别模型通过量化的手段阐明可持续利用的具体方法和途径,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可衡量性和可操作性。本文首次采用此模型对大连市水资源进行可持续利用分析,结果表明大连全市及大连市区近、中、远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级别特征值都有逐年减少,尤其大连市区2010年水资源开发已逐渐接近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开发潜力不大,这一结论恰与实际相符,进一步证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大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矿产资源的开发对土地资源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然而从浙江省的实践上看,如果对矿山开发影响到的土地资源有预期地规划布局,则往往能取得十分显明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尤以建筑石料和水泥灰岩露天开采矿山最为显著。本文通过对余杭区露天开采矿山的土地开发利用研究,认为合适的规划布局和采用夷平式开采能有效提高矿地资源转型效率,同时能最大限度减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由此从区位条件和法律法规条件等方面进一步探讨了我省露天开采矿山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行性,提出了"以矿产资源开发为手段、以土地资源利用为目的"的矿政管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冲击地压矿井的安全监管是煤矿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揭示了目前冲击地压矿井的安全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提高冲击地压矿井安全管理水平构设了微震监测技术体系的框架.  相似文献   

15.
从尾矿中回收微细粒锡石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明广  黎君欢 《大众科技》2012,14(4):119-120
通过对处理锡石多金属硫化矿尾矿的某选厂所丢弃的尾矿性质特点进行分析研究,采用重选法对其中难选的微细粒锡石进行再回收,获得了锡精矿品位4.17%、对原矿回收率3.33%的较好指标,进一步提高了矿产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邵安林 《科研管理》2013,34(8):158-164
我国铁矿资源储量丰富,但总体都是贫铁矿。受选矿技术和工程管理模式制约,资源利用水平低,钢铁工业严重受制于人。鞍钢在工程哲学理念引领下,创建"五品联动"工程管理模式,攻克了贫铁矿利用的世界性难题,使国内数百亿吨资源得以开发利用,并实施"自给为主"的资源战略,增加自产矿比例,抑制进口矿价格,为构建国家资源战略保障体系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17.
信息流的畅通和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介绍了基于顶层设计的数据资源规划方法,提出数据资源规划的工作步骤。结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化现状和未来业务发展需要,归纳、分析、聚类、抽象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全局业务和全域数据,建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业务模型和数据模型。提出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数据资源管理规范,从而形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据资源的整体规划。  相似文献   

18.
论资源会计学的研究基础与研究框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许家林 《资源科学》2003,25(4):93-101
资源科学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中的客观地位,决定了不仅需要对其从宏观管理的层次进行定性性的政策研究,同时也需要从微观管理层次进行定量性的核算方法研究。该文通过分析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核心的资源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的原理及其与资源管理循环的关系,阐述了资源核算与资源会计的差异,得出了需要专门研究资源会计问题的基本结论。并以全面剖析国际、国内会计理论学术界和资源科学界对这一问题研究进展及其所形成基本观点为基础,就专门研究资源会计学的基本目标、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应当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实施研究观念创新等方面的问题做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9.
草地放牧适宜度理论及牧场管理策略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针对当前载畜量和放牧率较为模糊甚至混乱的认识,该文综述了载畜量及其相关术语的概念,论证了载畜量与放牧率的区别与联系,概括了放牧适宜度理论。主要结论为:载畜量是特定时期内一定面积的草地能够放牧德加储量的理论值,而放牧率则是特定时期内一定草地面积上实际放牧的家畜数量;载畜量是放牧率的额定标准(上限),当放牧率大于载畜量(超载)时,出现草地退化现象;放牧适宜度是最大经济收益下,维持草地(植物和动物)持续生产的最大放牧利用强度(即经济最佳放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