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异体字整理后,“亙”形皆作“亘”,二者有不同的来源和演变的轨迹,在演变过程中二形也有交叉。文章结合“亙”、“亘”及所从“恆”、“恒”、“ ”诸字形义的分析,厘清了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2.
异体字整理后,"(互)"形皆作"亘",二者有不同的来源和演变的轨迹,在演变过程中二形也有交叉.文章结合"(互)"、"亘"及所从"(恒)"、"恒"、"(柜)"诸字形义的分析,厘清了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今所见楚国简帛材料中出现108例,其形可溯源至甲骨文“■”。“■”从辵从止从,存在三种或体,“■”“■”“■”。其中“辵”形的书写呈现出结体分散的特征,且受到相似构形“远”“遊”的类化;部分“止”形呈半包围之势,与“■”形相混,“止-■”讹混的现象还存在于“族”“旅”“歬”“步”“遊”等楚文字形体中。特殊形体“■”或可作为“■-■”形体演变的过渡形态;在字词关系中,“■”用以表示{失}{逸}{佚}{泆},字词对应关系较为复杂。除用作动词外,还可用于姓氏人名。  相似文献   

4.
汧、演、渠、隄、■、衕”见于《岳麓书院藏秦简(陆)》第114简,这些设施依地势而建,形成完整的“备水”系统。兹参考古代文献和古代建筑的研究成果,对它们进行考证,以冀对出土秦简的理解与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盾”是汉语常用字之一。甲骨文有■,似盾形作“毌”字,其为“盾”之初文。甲骨文又有■,象人持戈盾之形,隶定后作“”。■金文也作■,与“旱”形近,故■也作“”。后因世人不识“”而以“”为“瞂”,“盾”亦作“瞂”,读如“犮”声。“”同时又借作“干”。“干”本指“捕猎工具”,引申出“犯”义,而“扞”义实为假借义源于“”,故“干”也借指“盾”。“毌”“”“干”同属古音见母。“”属匣母,音近义通。经过字形演变,金文中有■似人持盾之形,为后世“盾”的直接来源。“盾”属定母而非见、匣,一方面■等后起形声字也作舌音;另一方面初文“毌”后表“贯穿”义,而不再作“盾牌”义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古代突厥语、察合台语及现代维语这三大语言时期谈及人称词尾“■”的使用情况,“■”在现代维语中的广泛应用及其多种语法意义以及构词和词性变化上的作用,说明词尾“■”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名词词尾。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前辈学者对“眉寿”的词义训释的基础上,运用构形系统分析法,对两周金文中的“■”字的构意进行了新的说解,认为“■”字是与后世传世文献中记录“眉寿”义的“眉”字记词功能相同的一个义音合成的异构字,但它打下了两周青铜文化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8.
参考历代字书及古籍文献,对嘉靖《保宁府志》中的俗字“■”“■”“■”“■”进行研究,描述其字形的演变过程,有利于推动俗字研究的全面发展,并为《汉语大字典》在收字、释义及引证方面提供材料支持。  相似文献   

9.
战国简帛著录书和工具书中,常用“耒”“力”“■”等作为楚简“耕”字中“争”形构件的隶定字。通过考察这些构形的演变序列,可以发现“耒”和“力”两个构件不存在通用的情况,构形中的“力”与“争”因“爪”形的增减成为同形构件。楚简“耕”字的右旁应隶作“争”,省“爪”的“争”形可隶作“力”;以“力”为偏旁的字形中,虽有部分累增“爪”符之“力”与“争”同形,因其赘加的“爪”是羡符,则不应隶作“■”或“争”,当依旧隶作“力”。通过对楚简“耕”字隶定标准的研究,可见新时期出土文献整理工作应当进一步完善规范统一的隶定标准。  相似文献   

10.
对于甲骨文“鼎”字的本义,学界大都从训诂及甲骨文献角度对其进行阐释。“鼎”字是象形字,有相应的器物可参照,因此应用考古学角度研究器物功用及发展,并将其与“鼎”字相对应,可以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甲骨文“鼎”字字形■分别依据方鼎及扁足圆鼎所造,此二字的本义亦与其所依据器物用途相关。■字与祭祀相关,而■字本义则是指实用器中的鼎。■二字的发展演变亦与器物鼎的发展演变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1.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一些字解释为“从某反”或“反某为某”“从到(倒)某”,认为某字是由另一字反形而成,我们将这些字称为“反形字”。《说文解字》中有明确注解的“反形字”共计30个,后世学者对此也有所讨论,但多散见在单字的说解之下。许慎依据小篆分析字形,而小篆相比出土古文字资料又有颇多讹变,其所注解的“反形字”从小篆形体来看确为相反,但从早期文字材料来看真正属于“反书造字”的只有以下8个,即“叵、亍、■、旡、■”。本文结合古文字材料,对《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重新进行梳理分类,以便对“反形字”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将“争”写作“争”就成了错字,为什么?有篇题作《“彐”和“■”形辨》的短文谈到:“凡没有笔画自上而下从中间穿过时,一律写‘彐’;凡有笔画自上而下从中间穿过时,一律写‘■’。”(载《中学课堂内外》一九八四年创刊号,作者潘泽生)从新《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等书看来,这说法是正确的,它从汉字书写的角度告诉了大家一条形辨的规律。但是“彐”和“■”为什么非如此写不可呢?下面,我简单说一说其中的道理。  相似文献   

13.
释“虹”《说文·虫部》:“虹,(虫带)也,状似蟲,从虫,工声。”卜辞有■字。如云:“王固曰:■,八日,庚戍,■各云自东。■母昃,亦■出~自北,饮于河。”(《■华》页四)又云:“旬昃亦■设,■出~自于河。”(《前编》卷七页四十三)又云:“设~于西。”(《前编》卷七页七)据此上下文,余释为虹。然其形何以如是  相似文献   

14.
本文剖析了兼类词、词类活用和同音词,指出维吾尔语虚词■是兼类词,维吾尔语虚词■是同音词,与名词时位格形式■是同音语法形式。  相似文献   

15.
“祭”的左上是一块肉(像“鸟兽肉”的形状),右上是只手(“■”即“■”,像手的形状),合起来是“用手拿着肉”的意思。“示”是天神向下界垂示的意思。所以“祭”就是向天祭祀,求上天赐吉免凶的意思。包含“■”这个符号的常用字只有祭、蔡、察、擦四个字。“登”的左上右上各是一个趾,(“■”即“■”像脚趾形。指代两只脚)它们与“豆”组成“登”,原来表示是登车的形象。包含“癶”这个符号的常用字较多。如登、癸、葵、澄、凳……。  相似文献   

16.
将“另”“叧”“■”三形分立字头,加以区别,源于《康熙字典》,晚出字书都是承袭它来的。因此从《康熙字典》说起。《康熙字典》中这三形都逮口部,其解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爸,妈,我们明天干什么呀?”每逢星期六的晚上,亘亘总是这样问。“你说呢?”我们常常反问道,“我说呀,”亘亘一五一十地说起了她的打算,我们赶紧帮她补充和调整,很快就把星期天的活动商量好了。记得亘亘刚上幼儿园那阵子,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我们让她尽兴地玩耍,随意地睡觉。  相似文献   

18.
说字小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说“敝”《说文·七下·■部》:“■,败衣也。从巾,象衣败之形”。“敝,帔也。一日:败衣。从■,从攴,■亦声。”殷墟甲骨文有“敝”无“■”。“敝字作帔断帧等形(《甲骨文编》337页“敝”字、336页“敝录”合文),左旁可以省作“巾”。从甲骨文字形看,“敝”字显然象击巾之形,巾旁小点表示击巾时扬起来的灰尘。从“攴”从“巾”,击巾的  相似文献   

19.
四 夬(kuài) ( ),《说文》释曰:“分决也。从又■,象决形。”徐锴曰:“‘■’物也。‘1’所以决之”。许氏释“夬”为“分决”意。徐氏从字形上作进一步说明:手持‘■’分决‘■’(物)。在《说文》中,凡以“夬”作构件组成的字皆言之以“形声”,失之笼统。实际上,大多数以“夬”为构件组成的字是“会意兼形声”字。“夬”为“分决”  相似文献   

20.
要说(扌亘)温,你可能听着这名字耳生,要说“流芳百世”与“遗臭万年”这两上词儿,你就觉得挺熟了,可(扌亘)温与这两个词儿有什么关系吗? 有,有的。 (扌亘)温(公元312-373),东晋时人。 (扌亘)温的父亲被人害死,一个名叫江播的人是参与者之一。那年(扌亘)温15岁,他发誓要为父报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