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根据下列提示,回忆基础知识“三农问题”主要指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十六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三农问题也是中外历史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史实分布较为分散,综合性较强。请按照下列提示,复习相关基础知识。  相似文献   

2.
在中外历史上,历代统治者都曾寻求过反腐倡廉的有效手段,曾出现过多种反腐倡廉的实践模式。包括重刑促廉模式、低薪清廉模式、高薪养廉模式和以法导廉模式。各种模式的理论基石和重点、所采用的手段或措施以及由此耗费的成本和最后达到的效果都是不同的,各种反腐倡廉的理论和实践模式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改革是人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途径。所谓改革,即统治者运用政权力量,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所进行的和平变革和调整。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力不断发展,受制于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必须前进,生产关系前进了,则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上层建筑也必须相应调整和改变。本专题着重就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等进行梳理,以揭示改革的一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中国古代的改革与变法史实 (1)春秋时期:①管仲改革:采取“相地而衰征”等政策使齐国成为东方强国;②鲁国实行“初税亩”,促使土地由国有制转向私有化。 (2)战国时期:①魏国李悝变法;②楚国吴起变法;③秦国商鞅变法。这些变法都是发展封建经济,  相似文献   

5.
刘俊利 《新高考》2005,(5):47-50
一、根据下列提示,回忆基础知识 城市化是指城市数量增加或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现代大工业化的必然产物,其结果表现为城市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上升,一般说来,其发展速度在发达国家将逐渐缓慢,而在发展中国家将趋于加速。当前发达国家城市化具有起步早、水平高、城市人口比重大、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等特征;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起和衰落.我国思想界不断发生着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呼唤变法运动的开展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明清时期的反封建民主思想猛烈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近现代中国人民在探索的过程中.思想进一步得到解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形成了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解放运动潮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改革开放在当代中国思想界引发了深刻的革命,世界史上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自由主义运动等,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马克思主义对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从2003年第三季度到2004年第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已处于由局部过热到总体过热的边缘上。借鉴中外历史经验教训,继续加强宏观调控,防止经济大起大落,是当前经济工作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时势造英雄,在历史的长河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政治家,他们代表不同阶级,有奴隶主阶级的、地主阶级的、资产阶级的和无产阶级的,他们各人的主要活动也因时代的要求不同而不同,有的是大胆进行改革.有的是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推翻旧制度或旧的统治,有的是完成国家统一,有的是创新制度,等等,勿以成败论英雄.对一些政治家的活动要具体分析。在当今复杂多变的世界,需要杰出的政治家来领导各国人民解决那些复杂棘手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刘森 《广东教育》2007,(3):44-45
历史发展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内在规律,然而必然性往往通过一系列偶然性表现出来。这一系列偶然性因素就蕴含着历史机遇。机遇,稍纵即逝,可遇而不可求,而且往往眷顾有准备之人;另一方面机遇又与挑战孪生共存,必须先应对挑战才可能把握住机遇。纵观古今中外,有许多成功捕捉历史机遇而赢得大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有许多痛失良机的千古遗恨。  相似文献   

10.
周崴 《中学历史教学》2008,(1):69-72,89
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商鞅变法等内容及其历史作用;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影响及改革的艰难;戊戌变法发生的历史根源,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和变法内容,变法失败的原因;“文革”后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改革开放的主要历程。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过程、改革内容及其历史地位。主要考点: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维新变法运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包括这些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成败原因等。  相似文献   

11.
近年的高考试题,注重对政治制度的考查。如2003年全国卷(江苏、广东卷)考查了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国文综卷考查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004年全国文综卷考查了中国古代地方官制、隋唐政治制度对统一的影响、一国两制、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联合国安理会的运作制度等。2005年全国文综卷考查了元朝的中央官制、美国选举法的变化等。出题者之所以对政治制度如此青睐,是因为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重要的政治制度不仅深刻地影响着政治  相似文献   

12.
改革是人类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途径。所谓改革。即统治者运用政权力量。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所进行的和平变革和调整。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运动的结果,生产力不断发展,受制于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必须前进,生产关系前进了,则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上层建筑也必须相应调整和改变。本专题着重就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等进行梳理,以揭示改革的一些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国家职能是指国家在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和功能,分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方面包括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对外方面则包括保卫本国和国家间交往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14.
人类出现后就开始了原始农业生产,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农业也不断地向前发展。封建社会里农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人们又称封建经济为农业经济。从15、16世纪开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深入到欧洲农村.英、法、美等国终于在19世纪上半期完成工业革命,逐渐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农业经济取得了更大的发展。20世纪未,世界各国认识到农业也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是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在近代却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逐渐向着现代化过渡。  相似文献   

15.
<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变局,秦统一向来备受关注。《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叙述了秦统一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该课的"历史纵横"栏目在论述"秦朝的政治危机"时,编写者举出了两个例证:一是秦始皇出巡途中险些被铁锤击杀,二是陨石上被刻写"始皇帝死而地分"的政治预言。如果注意到这两个事件均发生于统一国家的东方,便可以推知,所谓"秦朝的政治危机",实际上主要来自六国故地。而政治危机的存在表明,六国民众不愿接纳秦的统治,  相似文献   

16.
对外关系即对外贸易、对外开放问题,是近两年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如2 0 0 2年全国高考卷15~18题经济交往问题,2 0 0 3年春季高考卷中国对外开放观念问题(材料问答题)。历史上的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和商业观念、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对外贸易发展的程度和对外开放观念的变化,不仅如此,还影响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可见加强对商业观念、经济思想专题内容的解析训练,对迎考备考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一、中国由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西方盛行重商主义中国自封建社会确立以来特别是封建社会末期,重农抑商政策仍然盛行,其主要原因,第一…  相似文献   

17.
德国的统一问题是世界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为实现德国统一这个伟大目标,德国经历了三个半世纪的斗争,从1517年的宗教改革为开端,一直到1871年普法战争的胜利,统一最后完成.尽管德国统一横跨世界中世纪史和世界近代史两大时期,但事实是人们在研究这一问题时仅局限于世界近代史,因而对这一历史事件缺乏总体性的宏观考察,难以弄清德国统一的来龙去脉.本文试图从世界通史角度对德国统一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德国统一的三次尝试.  相似文献   

18.
一、中外历史比较不能流于肤浅。不能停留在某年某月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同时外国也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这样的低层次上。比较需要有深度,有了深度,才能突破教材的限制,使中外史隐蔽的联系暴露出来,帮助我们合理地拓展教材内容。如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苏东剧变同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蓬勃发展形成很大的反差,原因何在?苏东剧变的内因是长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得不到有效地纠正,积重难返,改革失败,最终形成剧变。而我国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改革成效显著,政治改革循序渐进,两者相辅相成。再者,我国改革开…  相似文献   

19.
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有关新石器时代我国原始农业的评述,正确的是()A.使用铜制的耒、耜种地播土B.形成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C.出现了原始的灌溉技术D.妇女始终是农业生产的主力2.以夏朝作为我国奴隶社会开始的标志,主要是由于()A.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形成B.开始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C.奴隶制国家机器的建立D.奴隶主占有土地和奴隶3.春秋末年,某思想家曾说:“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这段话的实质是()  相似文献   

20.
宪法作为一国最高位上的法律,从其一开始产生就和契约关系密不可分,在当今世界各国,或由于继受,或由于创设,其宪法均多少带有契约性。但由于受"宪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最高体现"的有失偏颇的错误影响和对于"公法规定权力与服从关系"的过分强调,使得宪法的契约性特点在我国长期不为人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