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叉戟在星光璀璨的深邃苍空中夜航,象进入了一个忽明忽暗的巨大水晶宫,令人神往遐想。飞机刚从首都机场起飞,我正凭窗俯瞰着北京美丽的夜景,那灯光闪烁的海洋……“傅先生,请!”世界拳王穆罕默德·阿里先生的秘书,向我们打了个招呼。  相似文献   

2.
在我的新闻工作生涯中,最值得回味的是两次采访周总理视察河南。这两次机会都是偶然遇到,但靠一个记者应有的机敏,我没让它错过去。每每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总使我增添进取的热力。那是一九五八年春暖花开的四月,我和唐凤纪同志结伴到三门峡工地采访。在三门峡,我们没有同市委、工程局接头,就直接到了坝头,住进设在工棚里的简易招待所。四月二十一日,我们同筑坝二分局的张省吾局长约定,第二天上午一上班,在分局前线指挥所请他介绍迎接大坝浇筑高峰的情况。第二天,我俩按时来到设在右岸围堰下面的二分局指挥所。等到八点半钟,却不见  相似文献   

3.
《种树“种到”联合国》荣获第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许多人问起这篇作品“幕后”的故事。与其说幕后,还不如说是幕前。新闻采写,好比攀登高峰,登临绝顶,风光无限,其艰辛和付出都在到达顶峰之前。 1996年初,在报社的一次编务会上,编辑部的一位负责同志通报这样一篇简讯:内蒙古达拉特旗一位农家女(采访后得知是树林召乡副乡长),因种树治沙成绩显著,被联合国邀请参加防治荒漠化公约会议。消息是从“上面”得到的,详细情况尚不得而知。这一情况引起了我的注意。在内蒙古这样一个地处偏僻、荒漠化十分严重的地方,一位农家女获此殊荣,必有惊人之举。在她  相似文献   

4.
在中外新闻史上,有一个“不大不小”的鲜为人知的谜:1939年深冬,美国著名记者、进步作家,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史沫特莱女士,千里迢迢专程由上海到偏僻的河南泌阳县采访。当时,她为啥要到泌阳采访?采访了哪些内容?她的泌阳之行在当时引起了哪些反响!?为解开这一连串的“谜”,笔者走访了至今仍健在的89岁高龄的原国民党政府的泌阳县县长陈浴春,和当年协助史沫特莱女士采访的《泌阳民报》编辑、记者焦园甫,以及当时的地方知名人士,国民党县党部的干  相似文献   

5.
1946年底,南京新民报派我参加一个“中外记者团”,去当时的察哈尔省崇礼县采访。据说,那里发生一件“惨案”,几百具“无辜老百姓”仍暴尸在露天广场。尽管这是一个骗局,但是,那种尸体横陈的景象,令我终生难忘。  相似文献   

6.
“采访唯贪,写作唯廉,语言唯美”是我从事新闻工作十余年后体悟出并指导我实践至今的新闻采写“三项基本原则”。采访唯贪,就是下去采访要围绕主题最大限度地搜集、挖掘材料,坚持“抓进篮子就是菜”。对于抓采访材料我是“宁可菜中带草,不能漏一根菜”;对于可抓可不抓的,只要采访条件允许,一律先“抓进篮子再说”。这方面我是多有教训。刚当记者时下乡采访往往觉得材料差不多了,等回来铺纸写作又感觉材料不够,发现该采的未采,访挖的未挖,不得已再打电话或再跑一趟。一次去围场县采访一个广播电视局局长艰苦创业的事,他谈到隆冬…  相似文献   

7.
“望、问、切”本是祖国中医传统的医疗手法,然而,它也能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采访方法运有于新闻采访中。一个新闻工作者只要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强烈的新闻敏感,丰富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对“望、问、切”的灵活运用,就一定能抓住好新闻,写出好作品。一、望望,即现场观察,也就是记者用敏锐的眼睛对新闻现场仔细察看。这种现场观察不仅要对当事人的一举一动进行观察,而且还要观察他周围的环境和人物;不  相似文献   

8.
里昂·卡诺夫斯基是美国图书馆学芝加哥学派阅读研究领域的重要人物,以调查研究见长,通过开展广泛的阅读调查,丰富阅读研究内容,完善研究方法;强调阅读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倡导“价值论”基础上的选书与阅读指导;注重阅读研究的跨学科视角。卡诺夫斯基的阅读研究给我国阅读推广的启示主要在于:应重视阅读研究,强调研究的实践应用价值;拓宽研究视角,深化跨学科背景下的阅读研究;实践层面应读者与读物并重,在建设高质量馆藏的基础上重视阅读指导服务。  相似文献   

9.
记者的职责是忠实地将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新闻事实记录于纸、传播于世。由此,许多人认为记者角色只能是新闻事件的局外人。其实,记者的新闻实践活动并非仅仅如此。有的新闻事实具有较强的潜隐性,局外人是很难发现的;有的新闻事实孤立地看价值不大,若科学地组合之就价值大增;有的新闻事实的重头在延伸发展之中……这样,记者的采访活动不得不容入一个新的命题:记者的参与意识。艾丰同志曾提出: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应有自己合乎原则的创造。也就是说,记者在新闻采访实践中要充分显示出自己科学性的创造能力,以求  相似文献   

10.
采访是个新闻术语,采购是个商业术语,二者风马牛不相及,可近几年它俩都碰在了一起,并交上了‘朋友’。一名记者下去采访半月,归来时采购回一包又一包‘特产’,两人去接才算出了站,可谓满载而归。当然,外出采访顺便买点当地特产带回来,也无可非议。问题是,自己掏腰包的并不多。据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记者示意要的.到一个单位去采访,人家生产某  相似文献   

11.
美国记者的新闻采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新闻事业是建立在你死我活的竞争的基础上的。这种竞争,必然反映到美国记者的采访作风和手段上。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学他们那种“半是侦探、半是记者”的作风,决不能搞他们标榜的“Adversary Journalism”(同政府唱反调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2.
姜辛 《新闻记者》2003,(9):43-44
2001年4月1日,南中国海上空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中美撞机事件”。此时,正是我作为《文汇报》常驻俄罗斯记者刚刚履新的第九天。从当地电视新闻中看到此消息后,新闻敏感告诉我:这一重大的国际冲突事件也许将成为我作为驻外记者生涯难得的报道机遇。尽管我所在的国家是与此事件似乎毫不相干的俄罗斯,尽管我刚刚来到莫斯科,一切必要的证件尚未办理,但是我知道中国的读者将会十分关注俄罗斯的反应,我所在的报社会把“中美撞机事件”作为十分重要的报道题材,而且我作为国际新闻记者作报道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从何处着手?从哪里寻找新闻线索?如何…  相似文献   

13.
一个农民因查问上交的电费被村支书挪用而造成供电局停电无法浇麦问题,被乡党委书记纠集一伙人活活打死。乡党委书记当负主要责任,但还有谁是主犯?记者调查前对县里同志说:“我先写封遗书,如果遇到什么生命危险的话,一切后果自负。”经过艰难的采访,记者查明了最后打人致死的主犯。法院的同志说;记者的调查比法院还要细。  相似文献   

14.
15.
五十一岁的诺曼·马西尼在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已任了二十五年的摄影记者,曾先后到过一百多个国家采访,也是该报待遇最高、资格最老并在美国有一定影响的摄影记者。马西尼于一九八六年六月中旬至八月上旬,先后在我国北京、大连、哈尔滨、长春、乌鲁木齐、重庆、武汉、上海、杭州、宁波、绍兴、广州、深圳等十七个城市采访,历时一个多月。他冒着炎热,马不停蹄地在各地拍摄了许多反映我国经济改革、合资企业、大中小学、科研机构以及群众生活等方面的照片。马西尼是为了反映中国开始经济改革后各方面所  相似文献   

16.
当记者,在跑面的同时,必须建立一批采访基点。这,委实太重要了。一九六四年,我从郑州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新华社河南分社。在采访活动中,我发现分社的几位老同志写稿时出手快,而且总是能触及群众普遍关心的一些问题.很是羡慕。我曾向一位老同志探求“秘诀”。他直率地告诉我:要当好记者,必须既跑面又蹲点,既要掌握全省、以至全国情况,还要在心中装着“三个十”:即熟悉十个典型单位,结交十位知心朋友,想着群众议论的十个问题,并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反复思考和研究,以求找到科学的令人信服的答案。这真是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17.
正对人物的专访,较其他事物类采访更容易给人留下感慨:或温暖,或兴奋,或惊叹,或感动……笔者采访过的人物中,他们所谱写的华章,令人久久回味,他们的奋斗历程、人生体验、人格魅力,时时感染、净化着采访者的心灵,与他们的每一次对话,都是思想洗礼的过程。用执着浇灌成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需要用"执着"来浇灌。人生的精彩并非与生俱来,就因为这份执着。在《女状元梦想在继续》的报道中,采访对象是与笔者年龄相仿的80后,这样年轻就与"精彩"挂钩,是否过于光环  相似文献   

18.
广播电视、报纸刊物的受众.只要留心,不难发现猎奇编造、“合理想象”、道听途说的失实报道.报道失实,便造成很坏的影响.如某市一家报纸在头版刊登这样的消息:某地庙人一个洞穴里藏着两条大花蟒,晚上爬出来糟蹋庄稼.伤害人畜.一个出身捕蛇世家的青年女医生智擒这两条大花蟒,为民除了害.消息刊出后,一读者来信说这消息是假的,经查实,除了稿中的时间、地点外、人名及内容都是作者凭空虚构的.这种失实报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新闻用事实说话,不用事实说话,就不是新闻.  相似文献   

19.
提问:最忌大而不当,责在具体提问是最基本的一种采访方法。怎样提问,大有讲究。善于提问的记者,能较快获得所需要的材料,节约采访的时间,提高采访的效率,新闻出手就比别人快,发稿量也就多,工作就主动。有的记者新闻生产周期长,发稿量少,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采访时间拉得过长。采访时间拉得过长,多数情况下则是由于不善于提问。提问最忌大而不当。王蒙当文化部  相似文献   

20.
30年前,武汉三镇发生了震惊全国的“7·20”事件。在粉碎“四人帮”以后不久,我参与了对此事公开平反的报道。1967年“文革”初期,林彪、“四人帮”出于篡党夺权的目的,把有123万人参加的“百万雄师”打成“保守组织”,把广大群众抵制中央文革的极左路线,反对“打、砸、抢”的行动诬蔑是“反革命事件”。他们支一派压一派,挑起争斗。在这一事件中被打伤、打残和打伤致死的干部、军人、群众多达18.4万人,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