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春》教学难点之我见山东秦佑星小语统编教材第八册选入了唐优诗人韩愈的诗篇《晚春》:“草树知春不久旧,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在教学这首诗的时候,不少老师感到有以下两个难点:第一,诗句之间的结构关系不好解释;第二,按照《教学...  相似文献   

2.
周峥嵘 《湖北教育》2005,(12):44-45
《晚春》是韩愈诗歌中颇富奇趣的小品。诗文共四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相似文献   

3.
万紫千红的花,碧绿如茵的草,白蒙蒙漫天飞舞的杨花榆荚,构成了一幅多彩多姿的暮春图画。春天已经走到尽头,就要归去了。诗题是《晚春》,诗情是送春。诗的前两句是一层,写草树送春,各呈异彩。首句“草树知春不久归”,“草树”是“花草树木”的压缩,观后“百般红紫”自明。“不久归”即“不久就将归去”。这句诗用了一个“知”字,一个“归”字,使花木、节序都变成了有知觉、能行动的人,而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万紫千红的花,碧绿如茵的草,白蒙蒙漫天飞舞的杨花榆荚,构成了一幅多彩多姿的暮春图画。春天已经走到尽头,就要归去了。诗题是《晚春》,诗情是送春。诗的前两句是一层,写草树送春,各呈异彩。首句“草树知春不久归”,“草树”是“花草树木”的压缩,观后“百般红紫”自明。“不久归”即“不久就将归去”。这句诗用了一个“知”字,一个“归”字,使花木、节序都变成了有知觉、能行动的人,而且是感情丰富的人。诗人用拟人手法开篇,开拓了诗境。次句“百般红紫斗芳菲”,“红紫”二字染色,“芳菲”是花草芬芳繁茂的意思。“红紫芳菲”四字,写出了花草树木的颜色、气息和丰姿,展示无边春色。“斗”字在这儿是互相竞争、互相比较之意。由于用了这个精警的“斗”字,顿使花草树木有了动态感,呈现出无限生机,加强了拟人的效果。我们读着,防佛看见花草树木穿上了色彩绚丽的衣裳,带着馥郁芳香,嬉笑在绿茵之上。这句与上句的“知”“归”二字呼应,显示出这似乎是一个送春的盛会,饱含着依依惜别的深情。三、四句是第二层,诗境一转,用“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只会作漫天雪飞,进一步渲染万物的送春之情。杨花是白色的,随风飞舞,象棉花一样,因此又叫“柳絮”,古人把它比之为飞雪。晋代女诗人谢道韫咏雪,曾有“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名句。“榆荚”是榆树的果实,其小如钱,连成一串,又叫“榆钱”,颜色也是白的,因风飘转,同样给人以雪花飞舞的印象。暮春三月,微风乍起,杨花、榆荚飘飘扬扬,这本是春天将尽时的自然景色。但诗人把它们捕捉入诗,比之为“无才思”的人,只知道(惟解)扬起漫天飞雪,来参加这个送春的盛会。这两句转得极好。从有才思的“草树”用“红紫”“芳菲”来送春转到“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只会作白雪飘舞,表面上象是退了一步,实际上却进了一层。为什么说“杨花榆荚”“无才思”呢?因为它们既无“红紫”,又缺“芳菲”,无法显示送春的感情。但是,他们究竟知道化作漫天飞雪,以朴素的色彩、简单的动作来表达其依依惜别的情意,这份感情岂不是更深沉、更动人吗?人人各有其不同的表达感情的方式,有时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迟钝的眼神,其表达的情意往往胜似千言万语。在诗人看来,人固如此,草木亦然。这样比拟,实得神似。本是一片春色,凭空分作两群;前扬后抑,以抑作扬,以退为进,翻出了新的境界。再说,分明是诗人自己无限惜春,深情地送春,却不正面表达这层心意,始终只作一个旁观者,在观赏、评价万物送春的姿态,借以表达自己的无限深情:这种新奇的艺术构思,真可谓出人意料。韩愈是中唐时代的大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以散文著名于世;他的诗以奇险著称,从这首小诗可见一斑。古代诗人惜春、送春的诗十分多,大都用色彩暗淡的诗句,表现无限感伤的心情。韩愈这首诗完全不同。他尽力渲染红紫芳菲、柳絮飘舞的自然景象,色彩鲜明,感情开朗,读后使人心情格外愉快,格外热乎。显然,诗人自有广阔的胸怀,他不是流着眼泪而是拍着巴掌来送春的。春天将去,诗人心中春意常存,永不褪色,永远芳香。这更是此诗境界高人一等的地方。注:①“无才思”的“思”,读sì,是名词不是动词。②诗的后两句向有不同理解,有人认为是反衬,也有人说韩愈是在指斥某些人。均可各一说。  相似文献   

4.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难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阳光坐在一片春天的绿叶上,看着田野上的麦穗,抽出了尖尖的触角。轮回的季节,又要翻到下一个页码。草打起了精神,树打起了精神,他们知道,春天的裙襟,不久就会拐进五月的门槛。  相似文献   

5.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贺裳提出: “小词以含蓄为佳。”严羽也主张填词“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黄庭坚《清平乐·晚春》一词很好  相似文献   

6.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首诗是杜甫在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天于成都草堂所作。此时,诗人从长期的颠沛流离中得到定居,生活较安定,心情较恬静,因此,在这首诗中,杜甫怀着喜悦的心情,描写了春夜细雨的美妙情景,是写雨诗中难得的佳作。前人评为“遇体精妙”,绝非溢美之辞。“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开始诗人就以兴奋的心情写道“好雨知时节”,点出之所以是“好”雨,因为它“知时节”,它怎样知时节呢?“当春乃发生”。正当春天万物发芽生长,需要雨水滋润的时候它就来  相似文献   

7.
先举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几个例子。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八册《咏柳》) 2.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八册《晚春》) 3.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七册《青松》) 上面这些诗句都吟咏了花草树木,都是通过一定的手法给人以具体的形象,能引起读者的联想。但是,它们的表现手法是不同的。例1运用的比喻修辞方法,例2运用  相似文献   

8.
黄顺成 《高中生》2008,(7):73-73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黄顺成~~  相似文献   

9.
一进学校,迎面可见的就是那座假山,它一年四季总是那么巍峨、那么美丽。春天,假山上的小树长出了新绿,假山下花坛里的小花开得五颜六色的,给假山穿上了绣花鞋。几只蝴蝶在那里飞来飞去,我猜它们正在为假山编织花环哩。看到这样的景色,我不由得想起韩愈《晚春》中的诗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夏天,假山上的小树郁郁葱葱,花草簇簇,假山上的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赵海霞老师就人教版第八册第二课《古诗两首》中《惠崇春江晚景》一诗的“晚”提出:从本诗中的四句所涉及到的景物———桃花开、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河豚欲上时,均属早春景色,并非晚春,诗题中的“晚”应如何理解?对“晚”的理解关键要看画中的景物究竟是属于早春出现的景物,还是晚春出现的景物。而早春与晚春出现的景物又因地域的不同而不能单纯以时间划分。一般说来,我国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北称北方,气候偏冷,景物的变化较晚。长江以南称南方,气候偏暖,景物的变化也比较早。所以,要想知道诗中所描写的是早春还是晚春,那…  相似文献   

11.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范成大《蝶恋花》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见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照应,达成一片春日的温和。鲁迅《风筝》沿着一片草地,两行枝干儿瘦瘦的海棠,银色的枝子上,缀满了小小…  相似文献   

12.
咏钓鱼诗是历代诗人描写的主要题材之一,有不少诗作脍炙人口,流传至今。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蓼蓼竹竿,以钓于淇”的诗句。唐代诗人储光羲在《钓鱼湾》一诗中,把钓鱼的情趣写得有声有色:“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王维对钓鱼也情有独钟,他在《青溪》诗中写道:  相似文献   

13.
杜甫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果把这首诗用到教学上也恰到好处。曾经有一位老师在上语文课时,问:“谁能用‘凡是……’造个句子?”  相似文献   

14.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译文】植物似乎都知了春将归去的消息,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吐艳争芳,刹时天地间万紫千红。那乏色少春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飘飘悠悠漫天飞舞,恰如片片洁白的雪花……  相似文献   

15.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此诗描写久旱后春夜喜降好雨滋润万物的美景。全诗八句,四联。首联,“好雨知时节,当春  相似文献   

16.
雨中情     
4月18日 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窗外的雨依旧淅淅沥沥挥挥洒洒,如诗似梦,然而在它的背后却藏着一个美丽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雨中情     
4月18日 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窗外的雨依旧淅淅沥沥挥挥洒洒,如诗似梦,然而在它的背后却藏着一个美丽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于丽萍 《教学随笔》2010,(9):13-13,21
俗话说:“人不知春乌知春,鸟不知春草知春。”其实,生活在江河湖海中的鱼类何尝不具备“洞天察地”的本领——有的是活的“天气预报器”,有的是活的“地震仪”。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赵海霞老师就人教版第八册第二课《古诗两首》中《惠崇春江晚景》一诗的“晚”提出:从本诗中的四句所涉及到的景物——桃花开、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河豚欲上时,均属早春景色,并非晚春,诗题中的“晚”应如何理解?  相似文献   

20.
晚春有韵     
日子如行云流水般匆匆而逝。悄然间,岁月的脚步已跨入了春的门槛,毕竟春寒料峭,待我闻到春的味道时,已近晚春。早春给人的是欣喜,晚春给人的则是无穷的韵味。日子被吵醒了,打翻了春的花篮。于是滚得满山遍野的花,滴得到处都是清香。而清香则挥着翅膀,到处撒播着晚春的气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