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市燕山区教师在《品德与社会》课程实践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课程资源,为更有效地利用这些已有课程资源,教师们遵循效率性原则、个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对资源进行重建、再建、重组等实践探索,力图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劳动让已有资源发挥更大效益,为课程发展和学生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倡导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让学生在亲自实践和体验中培养道德情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多设计活动,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课下引领学生多关注生活,走出课堂,融入社会,这样才能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课程,有着丰厚的教育内涵,但每课的内容仅由几幅图画和简洁的文字组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善于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开拓教学空间。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常常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把握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而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主要有:第一,必须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宗旨。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就必须学会尊重培养对象,转变传统的教育观,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第二,必须回归儿童生活。首先,品德教育要从生活中来,淡化教育痕迹;其次,品德教育必须到生活中去,重视生活实践。第三,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5.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必须把握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而小学生品德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主要有:第一,必须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宗旨。以人的发展为宗旨,就必须学会尊重培养对象,转变传统的教育观,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第二,必须回归儿童生活。首先,品德教育要从生活中来,淡化教育痕迹;其次,品德教育必须到生活中去,重视生活实践。第三,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相似文献   

6.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开发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素华 《山东教育》2005,(28):51-51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与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基于该课程具有开放性、生成性、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挖掘各种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充满生命活力。下面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相似文献   

7.
王利 《辽宁教育》2013,(9):79-79
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标指出: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本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实施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也是教师创造性的重要标志和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最优化,从而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8.
浅议《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品德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然而,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品德与生活课课程资源,真正促进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化,从而唤醒教师和学生的资源意识,以促进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需要引起教师足够重视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在这方面的尝试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的实质在于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对学生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品德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还要针对学生的特征和天性,构建"童真"课堂,进行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探索《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知识”入手,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提出《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知识的双重情境化。其一是指,将知识置于其发生和应用的真实世界的情境之中;其二是指,将知识与学〉-7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构成的主体情境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在农村小学中,品德与生活教学已成了一门相当重要的课程。近几年,社会生活中各种丑陋现象不断出现,严重冲击着学生的心灵,使得青少年行为出现偏差,心理问题增多。因此,农村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十分必要。一、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童年是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生命阶段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学低年级学生随着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在同自己的小伙伴及成人的交往中,会认识和了解与自己生活经验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养成相应的道  相似文献   

12.
“价值教学的价值是伦理学范畴内的价值体系,是指人类判断行为是非好坏的能力,即所谓的道德价值”。当然,价值的获得不是外在灌输的结果,必须经由学生的感知、选择、加工、内化和行动等一系列的过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价值更多地呈现为一种道德价值,是一个价值澄清和道德批判的过程。本想要探讨的就是基础教育新课程《品德与社会》的价值教学策略问题,这些教学策略是以学生的价值获取为指向的。  相似文献   

13.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综合课程,有着丰厚的教育内涵。但教师在教学时总觉得很困惑:教材中只选取了儿童生活中有代表性的材料,以简单的几张图片和简短的几句文字说明等范例简单呈现,怎么支撑40分钟的一节课?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突破教材的概念局限,寻求更加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与保障。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是广泛的、多样的,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和理解课程资源,遵循科学的原则,寻求恰当的途径,善于广泛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学生品德教育的主要课程。通过这项课程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品德,让他们能够主动观察生活,明确意识,拥有自行批判、明辨是非和感知善恶的能力。从明确教学目标、精选资源、提升效率、情景营造等方面浅谈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在小学学习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可以让学生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可以让学生更了解社会,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可以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见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的重要性。当今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导致学生品德与社会的学习效率很低,新课标对学生的品德与社会学习提出了更高要求,无形中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把品德与社会教学植根于生活。那教师应该如何做呢?对此问题做出简要解析。  相似文献   

17.
《教师》2017,(26)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小学生在校学习的必要的基础性课程,该课程以社会生活作为基础,对培养小学生正确的社会意识、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和健康的心理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品德与社会教育性强、覆盖面广,教学内容覆盖社会各个方面。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显得尤为至关重要,文章针对其展开了探讨并提出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8.
有效性课堂教学就是通过课堂这块主阵地,使学生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上都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我们要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应从课堂教学策略着手。  相似文献   

19.
与成人一样,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也是在生活中实现的。儿童社会性的培植场域不是脱离社会生活的"真空"地带,而是一个丰富多彩的、鲜活的社会生  相似文献   

20.
《教师》2017,(34)
在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运用活动来创设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融进情境中去,自然而然地悟出道理,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文章作者以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会合作——左手和右手》一课为例,谈谈如何创设情境开展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