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心灵写兵     
金秋 《记者摇篮》2007,(9):13-14
士兵是军队的基础,是部队报纸的主要读者。怎样才能写好兵的新闻呢?近两年,我参加了“记者蹲点看基层”和“记者住班”两次活动,有了一点切身体会:沉入基层,要用心灵去写兵。[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我当新兵的时候,张艳已是老兵,那时她在师宣传队,是小有名气的舞蹈演员,我呢,也算个小有名气的报道员。我长得五大三粗,跳舞摸不住“门”,她对新闻也是“门外姑娘”,不过,她常喜欢到报道组“串门”,原因是爱好写作,目的想取点“真经”,我理所当然成了“老师”。张艳身上优点很多,爱说爱笑爱蹦爱跳,很活泼,但最大的优点是谦虚,听你高谈阔论“新闻经”的时候,人家眼都不眨,乖得像个小猫。第一天听完,第二天保准给你拿来一篇正儿八经的作业请你“斧正”。其实我那时也是不懂装懂,这可能是男兵在每个漂亮姑娘面前一惯的神态…  相似文献   

3.
为了切实贯彻面向基层、面向战士、为基层士兵服务的办报宗旨,各军区军兵种报纷纷开设以士兵为主要读者对象、由士兵采写、反映士兵生活的专栏。创办于2002年1月的《人民前线》报《兵写兵》专版,坚持“写兵、兵写”的风格和定位,所采用的稿件主要由士兵采写,让战士的形象直接展示在各级领导的视野中。专版不仅得到了基层官兵肯定,也引起了各级领导机关的高度关注,并获得“军区军兵种报纸好新闻评选”二等奖。  相似文献   

4.
《兵写兵》专版作为军区军兵种报纸人民前线报的一个专版,以“讲述兵故事、抒发兵的感情、展示兵的心灵“的作为版面宗旨,主要面对广大基层官兵特别是战士。所以,《兵写兵》专版形成了以兵为本,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生动活泼、充满兵味的版面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5.
曾氏的家世、学养、人脉关系、大小家庭成员、亲戚朋友以及各个人物事件和时代背景,唐浩明在书中竟如数家珍般向你娓娓道来。在这里知识、文笔、历史融会贯通,巧妙地汇聚一炉,既厚重又优美。这无疑奠定了唐浩明“当今海内外研究曾国藩第一人”的地位。唐浩明认为编辑有两种做法,是只做纯粹的、分内的编辑工作,二是做一个好编辑,做一个有所贡献的文化人、一个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当初接受责编《曾国藩全集》的任务时,他就给自己定下了高标准。  相似文献   

6.
曹阳 《军事记者》2003,(12):52-53
《兵写兵》专版是《人民前线》报扩为周五对开报时诞生的,其目的在于为广大士兵提供一个绿色通道,让战士的作品直接走到版面上来;同时为广大士兵构筑一个展示平台,让战士的形象直接展现在各级领导的视野中。如今,专版出了30多期,不仅得到上上下下的肯定,也辐射到其他军区。工作实践让我明白:贴近士兵除了方法、形式,责任编辑的情感和心态定位也很重要。在性情中聊生活——原汁原味地反映士兵生活,直面广大士兵的喜怒哀乐,是专版版面内容贴近士兵的基本条件。写兵、兵写,是专版追求的风格,也是版面内容的定位。在大声吆喝专版开张经营时,我心…  相似文献   

7.
    
当兵一年多心里老琢磨什么是兵,兵是什么或许──兵是光荣,兵是凯歌兵是功勋,兵是俊杰我说──兵是责任,兵是忘我听党指挥,保家卫国兵的宗旨,牢记心窝合格与否,任人评说李华林 摄影兵@杨艺  相似文献   

8.
大写的兵     
当兵不习武,不算尽义务;武艺练不精,不算合格兵。是兵,就要像画面中的士兵那样龙腾虎跃,冲锋陷阵。是兵,就要经历战场和训练场的炮火硝烟,出生入死。面对画面,我们对“当兵习武、练兵精武”这句话有了更深切的体验。摸爬滚打是兵,站岗执勤是兵,冲锋陷阵是兵,流血牺牲是兵。而士兵最本质的内涵,是习武精武。因为习武精武是士兵的天职,是保家卫国的根本,是战场上打得赢的保证,是减少流血牺牲的必须。一个普通青年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士兵,必须经历这样艰苦的磨砺。这是一群大写的兵!从这群龙腾虎跃的年轻官兵身上,我们读懂了兵的含义,看到了兵的…  相似文献   

9.
张志军 《军事记者》2009,(6):I0001-I0001
新疆军区某团“铁骑电视台”每周一期的节目,办得红红火火,深受官兵欢迎。团队要闻、训练花絮、龙虎榜、给您提个醒等16个小栏目,涵盖了部队建设的方方面,成为官兵了解部队的窗口、展现风采的舞台、表达情感的港湾。  相似文献   

10.
有愧兵心     
  相似文献   

11.
新闻兵戴煌     
戴煌说自己几十年来“既不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也不是功勋卓著的新闻事业家,只不过是个新闻兵”。“新闻兵”是怎样一个概念?在北京他的“戴氏蜗牛居”,我俩谈了六小时,之后我又读了《戴煌通讯报告选》和《中国当代名记者小传》(第一辑)中关于他的那157页文字,还有他发表在《当代》、《新观察》上的报告文学,以及一些工作需要不可不看的内部材料。这时,也只有这时,我对戴煌心中“新闻兵”的本义有了清晰的感悟。兵乎?记者乎?合二为一,浑不可分。戴煌还真是个“兵”,当记者似乎是“阴差阳错”。1941年7月,那是日寇集中兵力突袭苏北盐城新四军军部的日子,13岁的他作为游击区一学校的抗日儿童  相似文献   

12.
滑县公安局宣传干事丁玉勋,酷爱新闻写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忙里偷闲构思,深入一线采访,挑灯夜战写稿,采写了大量反映公安干警风貌、奏响时代强音的鲜活稿件。1997年至今,陆续在《中国纪检监察报》、《检察日报》、《河南法制报》、《河南农村报》、《大 河报》等近百家新闻 单位发稿600余篇, 仅1998年就在中央、 省、市级新闻单位发 稿150篇,被县委宣 传部、县公安局评为 “优秀通讯员”。 在辛勤笔耕的 同时,他还积极宣传 新闻写作类报刊,经 常向熟悉的新闻爱 好者推荐《新闻爱好 者》、《河南新闻出版 报》…  相似文献   

13.
正20世纪六十年代初,有一大批上海知识青年在《洪湖赤卫队》和《江姐》悠扬的歌声中,告别亲人,投笔从戎,奔赴祖国东南前线。这批上海兵是国家首次在大城市招收的原属缓征的高中生和中专生,其中也有大学助教,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他们为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血战金门1949年10月24日,新中国成立的第24天,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第二十八军下属三个团共9000余人渡海进攻金门,发起金门战役,在岛上苦战  相似文献   

14.
兵说兵事     
现在,同志们一起谈论这个专栏,常说这个专栏取得了“收获之外的收获”。我觉得这个“收获”,不仅仅是针对栏目的效果说的,对于我这个编辑队伍中的“新兵”,更是一种业务上和思想上的收获。回顾这个专栏一年来走过的路,我有三点体会: 一是要关注士兵。关注士兵,是社里开设这个专栏的初衷,也是这个专栏的情感底色,这个道理不用多讲。这里值得一说的是这个关注不是俯视,更不是仰视,而是平视。战士写战士中发生的事情,他的视线是水平的,从摄影和美术的角度讲,平视的目光最有亲和力。借战士的一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的间歇,大着胆子溜出来看热闹的中国人发现,在黄头发蓝眼睛的英国军队里,夹杂着大量肤色很杂的人。这些人身上穿的跟白人差不多,但头上却襄着一个大头巾,显得头特大。中国人管他们叫“大头兵”,或者“大头鬼”。当时的国人不知道,这些人其实是英军中的印度锡克士兵。  相似文献   

16.
不想当将军的兵卜延军〔北京〕从人称“将军的摇篮”——国防大学——取得硕士学位之后,未敢造次去做什么“将军梦”,却选择了国防大学出版社这株树的编辑之枝作了“栖生”之所。兴许我不是个好兵吧?因为不是说“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吗?毕业时,我的一位同学得知...  相似文献   

17.
几年来,在基层搞新闻报道工作,我有这样的体会:经常性工作的报道,大家都写,所以写起来不容易,上稿就更难.因此,我在写稿时,就十分注意,把别人未想、未写的那些看似平常、却很新鲜的点滴小事写出来,以小见大。这类稿上稿率较高。去年6月,我去李村乡大麻村住了两日。发现,每天傍晚供销社门前都聚满了做买卖的人,村民们可以随意挑选商品,十分便利。我联想到大麻村是河北省有名的富村,村办企业比较发达。大多数村民们都在厂子上班,赶集逛店的时间少,而这自发的乡村夜市给村民带  相似文献   

18.
清政府为了缓解八旗组织中兵额有定,而闲散余丁日增的矛盾,于雍正二年(1724)初,从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各旗余丁中选取家道贫寒而又可以培养造就者5120人,每月供给一定钱粮,以训练技艺,名为养育兵。雍正帝即位之后,对八旗人丁的发展状况极为关注,于雍正元年颁发一道谕旨:“自盛京初入北京时,八旗男丁共有多少人?如今又有多少人?著查奏。”因此,当年编审八旗男丁,由怡亲王允祥把八旗男丁的实际数字密奏。次年正月,雍正帝根据八旗人丁情况,发了一道谕旨:“八旗满洲、蒙古、汉军等,俱经累世效力旧奴才,因承平既久,满洲户口滋盛,余丁繁多,而丁多佐领,其护军、马甲,额设有定,是以不得披甲之闲散满洲无钱粮,至有窘迫不能养其妻子者。朕每加悯念,将如何施恩,俾得资生之处,再四筹度,并无长策。若欲  相似文献   

19.
本书通过日方史料和中方记载互证,或重现,或填补了不少中国军民抗敌卫国的珍贵历史事迹。善做生意的大阪兵在日本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文献,大多数时候让人压抑,但也难免有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地方。《菊兵团的艰难突击》一书,是原日军第十八师团炮兵少佐武川千里的作品,描述了这支日军精锐部  相似文献   

20.
全国新闻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广州军区《战士报》秉承军事新闻“面向基层、贴近基层、服务官兵”的优良传统,在推出《蹲点式采访亲历式报道——本报记者走基层》栏目的基础上,力求以鲜活的事实和朴实的文风,客观地反映军区部队新成就、新风貌;紧紧围绕主题主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