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挫折磨砺诗歌,悲愤出诗人。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面对中华大地上的空前劫难,面对成千上万死难的同胞.整个民族在短暂的惊愕过后.陷入了一场巨大的悲恸中。巨大的悲怆和感动.像山一样压在国人的心中,情感的洪流在激荡,奔突.它迅速找到了“诗歌”这一具有“短、平、快”、抒情性强等形式优势的宣泄口。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史.大凡一股文学浪潮的涌现,均受到社会事件(包括“政治事件”和以地质、气象事件为主的“自然事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植根于优美的自然生态和"主体和谐"的精神生态之中,彰显着"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意蕴。侗族诗歌向读者呈现出侗乡福地恬淡自适、远离尘嚣、和谐天放的良性生态世界,是少数民族"艺术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生动写照。侗族诗歌的生态艺术趣味不仅体现在侗乡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之中,同时也体现在侗民族的审美化生存之中。  相似文献   

3.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是艺术中的艺术,充满神奇的美的力量。它承载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源泉,是连接中华民族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小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深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语文新课标对学生背诵优秀诗歌数量、篇目都做出了要求,显示了新课标对诗歌教学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诗书教化,自古而然。撑一支诗的长篙,向中国语文教育的青草更青处漫溯,由诗歌与语文的血缘,我们看到了诗歌与文化、诗歌与文明、诗歌与民族精神的血缘。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诗的国度,我们的祖先创作的诗歌精品已经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所以加强诗歌教学对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强化美的教育,培养审美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北岛的诗歌按照语言风格的迥异,可分为出国前的早期和出国后的中晚期。其诗中有一以贯之的诗歌精神——怀疑主义的精神。对历史、政治、人性的怀疑和思索,让北岛内在精神与外在环境形成紧张的冲突;对自己英雄情结不懈地反抗和怀疑,又使北岛早期诗和中晚期诗得以碰撞,使他的诗本身成为一种诗史,记载下民族精神史和个人反抗精神的流变,呈现出泛博、复杂的精神面向。  相似文献   

7.
首先,应理解和认识诗歌的丰富性。诗歌源于歌唱,歌唱是诗歌的本质特性。口头咏唱,是诗歌最原初的形式,它歌唱爱情,歌唱自然,歌唱故乡,歌唱生命,歌唱英雄,歌唱神灵。正是从歌唱的目的出发,诗歌形成了抒情诗、史诗、剧诗三种基本类型。在这三种诗歌类型之中,抒情诗最为复杂,它有儿歌、民歌、律诗、哀歌、颂歌、情歌、笛歌、琴歌、哲理诗、田园诗、山水诗、讽刺诗等等名目。但是,就诗歌的深度与广度而言,史诗与剧诗更值得重视。史诗,往往包容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生命精神与理想,它的英雄主义精神最能激活民族的思想文化创造力。剧诗,由于与音乐、…  相似文献   

8.
彝族先锋诗人阿库乌雾诗歌中的宗教意识是彝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社会过程中形成的传统的一部分,这个传统构成了彝民族的文化整体。同时,在他的诗歌中体现了彝民族对历史的表达和民族宗教意识的体现,从宗教领域对民族文化进行思考。更为重要的是,阿库乌雾力求以诗歌为表达形式,对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宗教精神内质作一番深刻的智性思考,并渴望重塑现代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9.
1990年代以来,当代诗歌被边缘化,诗歌边缘化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诗歌边缘化将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产生消极而长期的影响。当代诗歌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应该重新定位,诗人们要从生命的本真出发,对诗歌进行认真的探索,以发挥诗歌在提升和坚守民族精神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西部诗歌以苍茫辽阔的自然景观为诗情触发点,以现代意识审视我们民族生存的环境和人民的生活斗争,具有昂扬、激越的雄性精神。它通过自强不息的硬汉子形象和雄性意象展现出的雄性精神不仅是西部坚挺的雄性气质的象征,也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精神的写照。  相似文献   

11.
在大量汶川地震诗作中,"以新闻报道为诗"现象比较突出。文章在概念上对"以新闻报道为诗"进行界定,进而对其产生的背景、具体表现、成败得失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指出引发读者情感上的第二次感动是写好此类诗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新诗界出现了震灾诗热潮,很多新诗诗人放弃了个人化写作,把写震灾诗当成诗人特有的救灾方式.诗人博客、诗歌网站及各大门户网站和诗歌论坛与手机短信等新媒体极大地促进了震灾诗的创作与传播.新诗的抒情功能和宣传功能受到高度重视,新诗在抚慰心灵、凝聚人心及宣传救灾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诗人的写作方式发现了巨变,出现了诗人与记者、诗歌与新闻互动现象.受情感和时效的影响,出现了情感性>艺术性>思想性的写作策略,诗人通常采用了"歌唱"和"直写"的方式,缩小了新诗与读者的距离,使新诗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也导致了一些震灾诗的艺术高度和思想深度不足.一些诗人在写作时间上的"滞后"和认真修改保证了震灾诗的质量.震灾诗运动提高了新诗和新诗诗人的声誉,也暴露了新诗存在的问题,为新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3.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编制的原则,通过对单层砖柱厂房震害分析,提出相应的抗震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4.
根据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编制的原则,通过对单层砖柱厂房震害分析,提出相应的抗震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5.
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中日本国民面对地震、海啸以及核辐射的三重灾难而表现出的井然有序的国民道德成了海外诸多媒体除了报道地震灾情外给予关注最多的部分。本文从分析日本公民德育体系中应对突发事件的积极因素入手,希望对中国突发事件中公民道德的养成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中国的长时间地震序列,发现在过去700年中存在有明显的44年周期.利用这一周期进行预测的话,可以很好地计算出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的发震年份.同时利用该周期预测了未来几年国内强震的发震时间,研究认为2015年我国可能发生强烈地震.  相似文献   

17.
从抗震救灾看应急机制与国防动员机制的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抗震救灾中国防动员非军事功能作用的发挥看,充分利用国防动员的非军事功能,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因而,对于国家的应急管理机制与国防动员机制的融合,而且对于其结合的必要性和基础的阐释尤显重要,并以此促进国家应急机制和国防动员机制融合的对策出台.  相似文献   

18.
试论推进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切实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把地震监测预报这个基础工作做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树立科学的防震减灾发展观等三个方面讨论了推进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渝东南少数民族诗词源远流长,承袭了巴歌的特色,是巴歌的升华。唐宋朝,汉诗的传入,对渝东南少数民族诗词产生了重要影响。明清时期,本地少数民族作创作的诗词开始出现并发展,并一直沿续至今。  相似文献   

20.
东日本大地震给日本和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灾难。一方面从震后灾民避难生活暴露出的城镇避难所规划与建设的隐患和不足中汲取教训,另一方面日本救灾体制健全,建筑物抗震性能高,国民防灾意识强.大量建设避难场所,重视防震减灾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等,都为我国地震避难所的规划和建设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