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阿Q不是国民劣根性的文学裁体和阿Q主义的形象符号。阿Q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不朽典型。不把准小论的美学特征和《阿Q正传》的创作实际,就不能说明鲁迅刻画阿Q的深刻与伟大。《风波》以心理透视法,写出了张勋复群的历史基因和社会心态及其必然失败的现实结局。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慨叹贯串全篇,更是得鲁迅“所见者真.断知者深也”。酿成祥林嫂悲剧的重要原因是她的灵魂绞杀。其武器便是私有观念的伦理表现——寡妇主义。鲁四老爷又是寡妇主义最坚决最残忍的维护者。《祝福》把祥琳嫂的悲剧心理、性格、命运集中于鲁四老爷祝福条典的活动中来到画、展开,其全部奥妙就在于此。“我”的形象揉进《祝福》的结构中,使之成为祥林嫂悲剧帝运的见征人和叙述者,更具浓烈的深沉的悲剧意韵。  相似文献   

2.
《孔乙己》《祝福》《阿Q正传》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这些作品所刻画的主要人物孔乙己、祥林嫂和阿Q尽管形象不同,性格各异,但深入思考后,不难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些共性:孔乙己、祥林嫂、阿Q是鲁迅先生精心雕琢的一组“多余人”群像。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的两大经典叙事文本《祝福》和《阿Q正传》写的是旧中国“奴隶”的悲剧,分别叙述了劳动妇女祥林嫂和农民阿Q的悲剧命运,祥林嫂与阿Q性别不同,但身份和遭遇却极为相似,两个人同属于社会的最弱势群体,几乎面临着人生一切的不幸和痛苦。无姓的“玩偶”。姓氏是对一个人身份的确认,但我注意到小说里的祥林嫂与阿Q都似乎没有属于自己的确切的姓氏,祥林嫂“大家都叫她祥林嫂……大概也就姓卫”;而阿Q“有一回,他似乎是姓赵,但第二日便模糊了”,因为被赵太爷一个嘴巴给打掉了:“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在统治者眼里,奴隶是不配…  相似文献   

4.
吴妈、柳妈是鲁迅小说里的两个边缘女性,她们都是贫苦的劳动妇女,承受着来自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对她们肉体和精神的摧残和压迫。在《阿Q正传》和《祝福》这两部小说里,吴妈、柳妈均非主要人物,但她们却是与主人公阿Q和祥林嫂接触最多、关系最亲密的人物,更是对阿Q和祥林嫂的命运起关键作用的人物。她们助推了封建势力,将阿Q和祥林嫂推向灾难的深渊。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三十年代后,出现了诸多《阿Q正传》的续作、仿作。阿U创作的《阿Q歪传》连载于《福尔摩斯》报,以阿Q在都市上海的生存困境、恋爱悲剧及革命追求,写出了三十年代都市知识流浪者的尴尬人生。阿Q先后同三位女子恋爱,却都因为经济的原因分道扬镳。阿Q在都市上海为生计的奋斗中,常常处于捉襟见肘的穷困境地。受到鲁迅《阿Q正传》的影响,阿U以阿Q的不幸遭际,构成小说的情节结构;以反讽戏谑的语言,形成小说戏剧化趣味。虽然阿U对于阿Q性格的刻画,缺乏鲁迅笔下阿Q的厚度与深度,但写出了都市知识流浪者的尴尬人生。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笔下两个悲剧人物阿Q和祥林嫂都有着传统美德--忍辱,但他们忍的形式、内涵存在巨大差别.  相似文献   

7.
刘建新 《现代语文》2005,(10):29-29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小说代表作。作品创造了一幅悲剧和喜剧互相交融的美学画卷,令人百读不厌,常读常新。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阿Q的"恋爱的悲剧"史的深度剖析,从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刻画、主题思想的凸显三方面论述了"恋爱的悲剧"一章在《阿Q正传》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方相成 《学语文》2004,(2):5-16
评议鲁迅先生对待笔下的人物的态度,论者通常要用这样的断语,“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一概括用在诸如阿Q、孔乙己、华老栓等人物形象,自然是恰如其分的。用在《祝福》的主人公祥林嫂身上则有失公允。祥林嫂是一个凝聚着中华民族劳动妇女传统美德的典型代表,她善良、质朴、勤劳、坚韧、顽强,面对封建礼教的压迫和  相似文献   

10.
《阿Q正传》作于1921年,是鲁迅先生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同时也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这篇作品艺术上的一大特色就是悲剧色彩以喜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喜剧的外形中包含了悲剧的内涵,让读者在欢笑中悲泣。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在《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的"阿Q...  相似文献   

11.
莫莉 《文教资料》2009,(36):9-10
由于受传统大众解读方式的影响,鲁迅作品《阿Q正传》中的“阿Q精神胜利”成了作品揭示国民劣根性的主要思想。文章作者全面研读作品,从恋爱、情感这一角度.对封建礼教中的两性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作品中“恋爱的悲剧”不仅仅是阿Q的,而是像阿Q样的一类人悲剧.也是那一代人或更多的中国人情感悲剧,从而将作品的思想内涵提升到了另一个高度,加深了作品的悲剧色彩.也加强了作品的讽刺力度。同时,也为我们研读作品指明了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双面”阿Q     
现行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节选了鲁迅先生的小说名作《阿Q正传》的第二章“优胜略记”和第三章“续优胜略记”。在谈到这两章中的阿Q主要思想性格时,无论是教材还是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  相似文献   

13.
福柯的《疯癫与文明》将疯癫学术化、艺术化、哲学化,指出任何形式的疯癫都是文明的产物,并对西方世界一贯坚持的理性提出质疑,让人反思理性、正视非理性的存在.以《疯癫与文明》中疯癫与文明的关系为视角,结合中国社会的封建文明,解读鲁迅小说中三个经典的疯癫人物——《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阿Q正传》中的阿Q、《祝福》中的祥林嫂,并证明这一解读视角的可行性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通过对《祝福》中祥林嫂变化的分析来表现社会的黑暗,探究出祥林嫂的悲剧形象及造成其悲剧命运的原因。祥林嫂的悲剧是当时中国农村妇女对黑暗的封建制度、残酷的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她的悲剧更代表着封建宗法社会里千千万万劳动妇女的命运。祥林嫂代表了受剥削、愚昧、善良勤劳,虽对封建社会黑暗统治已有所挣扎,最终仍受封建礼教迫害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5.
1、突出悲剧美质。以“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为教学主线,真正把《祝福》作为悲剧来教。悲剧,只有悲剧人物的价值表现得越充分,悲剧人物的毁灭给人的痛感才越强烈,欣赏的认识和情感才能在更高层次上获得肯定和再生,悲剧产生的社会意义才更大。悲剧教学的要义就在于把这一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和悲剧人物一起欢欣,一起痛苦,在痛苦中思考,在痛苦中奋发,在痛苦中升华。因此,《祝福》教学的中心就在于揭示祥林嫂的“价值”和“毁灭”的根源。探寻“价值”,经过二个阶段:感悟价值——祥林嫂的健康、能干、勤劳、善良而又坚强。突出其作为一个劳动妇女的价值;深化价值——封建势力对祥林嫂的不公待遇,祥林嫂对不平命运的强烈反抗。探寻“毁灭”,重在突出其“无主名”、“无意识”,似乎没有人存心要害她.要她死,但似乎每个人都在她的“死”上出了一把力。从而使学生深悟其悲剧的悖反性,使祥林嫂悲剧的美质不言而自明、无言而深入学生的内心,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扛起文学大旗的鲁迅,沿着“五四”新文学的道路,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他把笔伸向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如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中的《药》、《一件小事》、《故乡》、《阿Q正传》、《社戏》、《祝福》等作品,大都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塑造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劳动人民形象。既有阿Q那样的雇农,又有像闰土那样的贫农;既有为地主做佣工的祥林嫂,又有自食其力、开小茶馆的华老栓夫妇;还有出卖苦力的人力车夫……这许多不同类型的劳动人民形象,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学的人物画廊。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鲁迅名作《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内涵,进行文化心理的解读,着重说明儒释道三者所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地积演为民族文化心理,是促使祥林嫂在极度恐惧中走向死亡的悲剧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8.
《阿Q正传》是以“宾”的德环出现来突出“主”的悲剧意义的。这种手法类似于新诗中的复唱艺术。  相似文献   

19.
鲁迅和卡夫卡生活在中西方的同一个时期,两位作家的生命经历和创作作品都体现着两位伟大孤独者的孤独情怀.笔者试图通过比较《阿Q正传》和《骑桶者》,从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形象塑造、个性抗争三个方面,透析鲁迅和卡夫卡的孤独情怀异同。  相似文献   

20.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与民俗有必然联系,《祝福》中民俗描写相当深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