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新农村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农村职业教育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农村职业教育陷入了"向农"与"离农"的价值悖论旋涡,究其原因,主要是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城乡分化的二元思维以及设计主体和实施主体价值取向相背离使然。消解农村职业教育价值悖论的关键在于系统化地理解"向农"与"离农"取向,将人的发展作为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基点,多元动态地调整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城乡一体化背景之下,以及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都对城乡义务教育的课程价值取向提出了理论与实践上的要求。纵观相关研究成果,关于城乡义务教育课程价值取向问题,都是立足城市或者城乡一体化的背景来讨论农村义务教育课程价值取向,或用城市话语霸权讨论整个义务教育课程价值取向问题,缺乏对城乡义务教育课程价值取向的结构、层次的进一步研究。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对其课程价值取向进行"解剖式"研究,探究其是否应该存在差异,并立足教育现实,满足此前并发展着的城乡义务教育课程价值主体的价值诉求,进而实现真正的、相对的教育公平。  相似文献   

3.
在城乡二元分割社会体制下,农村基础教育的内容、目标、评价、资源配置都呈现出鲜明的城市化倾向。这种"城市中心"价值取向偏离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内在本质和社会功能,影响其教育功能的实现。因此,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目标,坚持服务社会的教育价值取向,以更好地实现农村基础教育的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4.
农村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作为城市教育的相对概念而呈现的,城市教育成为了其改造和发展的取向,而忽视了乡村文化自身的建设机理。考察历史以来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发展转换历程,从封建社会的忠孝取向的价值取向,到城市化导向的城市精英实践价值取向,再到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的城市化关怀,最后以农村为本位的走向文化共生的农村文化传承与重建的教育使命,反映的是对农村教育的探索过程及对农村社会发展有效模式的追寻。  相似文献   

5.
农村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作为城市教育的相对概念而呈现的,城市教育成为了其改造和发展的取向,而忽视了乡村文化自身的建设机理.考察历史以来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发展转换历程,从封建社会的忠孝取向的价值取向,到城市化导向的城市精英实践价值取向,再到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的城市化关怀,最后以农村为本位的走向文化共生的农村文化传承与重建的教育使命,反映的是对农村教育的探索过程及对农村社会发展有效模式的追寻.  相似文献   

6.
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出路。运用Cite Space可视化分析工具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研究的时空脉络、热点以及未来可能的方向进行计量学分析。研究认为,中国学者对农村教育价值取向问题的研究可分为奠基期、繁荣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在这三个研究阶段中,不断重建的农村教育内涵,对"离农"与"为农"产生原因、表现和危害的学术争论,以及对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的重新厘定三个方面是学者们最关注的研究热点。未来的研究着眼点将主要以城乡教育一体化为目标,持续探讨"教育本体论"视角下的农村教育价值取向理论建构和现实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7.
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是一项由国家推动,率先在中国西部城市重庆、成都试水的教育综合改革。这项教育改革定位于城乡统筹发展,城市反哺农村这一大的背景下,是解决农村经济、社会问题,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通过对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的性质定位、背景认知、路径选择以及价值诉求的讨论,可以发现其价值取向有这么两个:一、国家、经济发展的社会取向,二、教育公平、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人文取向。而这场教育改革如何在两者之间进行平衡,是在今后的改革过程中应当着力关注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30年来唯经济论的发展主义意识形态和以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为表征的发展模式引发了农村人口流动深化、城乡教育政策剧烈调整、农村社会衰落等多重变迁后果,也使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教育生态更加恶劣。在家庭层面,劳动力流动的代际更替对留守儿童成长影响深远;在学校层面,农村教育的衰败与城市化取向使留守儿童的成长空间进一步恶化;在社区层面,城乡快速变迁中的乡村价值失范加剧留守儿童的成长风险。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大龄留守儿童与后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留守女童和困境留守儿童面临更为突出的成长困境。本文结合四川、河南等地社区实地调查中的案例发现,由点及面地论述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伴随发展变迁所面临的教育问题,并对社会变迁背后的发展主义思维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9.
在城乡统筹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城乡职业教育在学生媒介素养培养的价值取向、方式、资源、师资水平等诸多向度上表现出现实差距.消弭城乡职教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不均衡的问题,必须更新职教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价值取向,采行多元的媒介素养教育方式,健全城乡职业教育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资源的共用共享机制,并加大社会对农村职教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支持,促进城乡职业教育和谐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城乡统筹发展中的教育政策取向和政策制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教育政策在价值取向和目标上长期带有城市倾向,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政策议程和博弈机制缺乏,政策不稳定、效果差。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教育政策应确立起以人为本、公平均衡、质量效益、政府责任等新的价值取向。在教育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要确保农村教育及时进入公共政策议程,建立起有效的教育政策评估和反馈机制。  相似文献   

11.
现阶段我国公共政策面临着诸多困境,主要表现为:公平与效率失衡;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城乡、区域发展失衡;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失衡。只有将"以人为本"作为我国公共政策的核心价值取向,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效率与公平并重,更加注重公平"转变,才有望摆脱困境,赢得经济和社会的长足发展和进步,使和谐社会的建设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2.
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其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的过程也是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对于农村基础教育而言,经济发展和城乡二元结构使得我国目前农村基础教育价值取向存在偏差,极大影响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效能发挥。本文即立足教育价值取向基本理论,分析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价值体系、现状及其中隐含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重构我国农村基础教育价值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统筹城乡职业教育发展是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城乡居民公平享受职教资源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强调统筹城乡职教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必须注重城乡职业教育在人本性价值、公平性价值、发展性价值以及社会服务性价值取向上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同时,为了实现城乡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更好地服务我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实施,还需要对城乡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机制、资源整合机制、投融资机制以及市场机制进行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4.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进程也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向前迈进。这其中,便出现了处于农村和城市过渡边界的特殊发展区域——城乡接合部。这一区域的经济、社会、教育等都呈现出了比较鲜明的地域特征,既有城市的印记,又包含农村的踪迹,而深受城乡接合部教育现状的影响,对应地域的小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已经呈现出诸多值得社会各界深入关注的特点。因此,分析城乡接合部小学生的价值取向及影响因素,对于更好开展学生教育、促进学生发展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对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选择不断向着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结合相关政策文本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的回顾,建党百年来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变迁经历了面向农民生产生活技能习得为主的时期(1921-1934年)、面向农村革命战争为主的时期(1934-1949年)、面向农村农业发展为主的时期(1949-1978年)、面向农村经济发展为主的时期(1978-2000年)、面向农民综合发展为主的时期(2000年至今)五个阶段,体现了农村职业教育主体价值取向从国家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教育价值内容的选择从制度层面向兼顾物质与精神层面转变、教育目的 的价值取向以"为农"为主的特征.当然,在全面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在主体上要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在内容上要注重农民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目的 上要始终坚持"为农".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乡村人群开始选择向城市边缘地带会聚,于是便形成了一种比较特殊的人群生活区域——城乡接合部。这一地区由于处于城市和农村交集地带,其人群结构复杂多样、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生活状态不够稳定,进而对于这一地域的学生发展也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以致多数城乡接合部的学生在价值取向方面呈现出畸形化发展态势。长此以往,势必会直接制约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探析城乡接合部小学生价值取向的常见问题和教育策略,显得极为必要。  相似文献   

17.
试论新农村建设中远程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价值取向反映着人们对教育及其价值的认知、理解、选择与追求,是人们对教育及其价值的主观判断、情感体验和意志保证及其综合,也就是对教育与个人主体和社会主体的特定关系的根本性认识。教育价值决定着教育价值取向,教育价值取向指导人们的教育行为,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势必带来教育在实现其价值过程中的现实走向的偏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农村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因而,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价值取向是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中远程职业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人民幸福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变落后的农业国为强大的工业国为宏伟蓝图,以追赶世界工业化进程为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取向,以国家工业化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和共同富裕为价值取向,以兼顾大仁政和小仁政为政策取向,统筹兼顾以工业化为重点的各项建设,统筹把握艰苦奋斗、自立自强进程中人民的长远幸福与追赶世界工业化进程初期过紧日子的度,以此为内在规定性,对社会主义工农城乡关系进行了开创性探索,探索形成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农城乡关系政策体系,促进了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及其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带动,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历史基础,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成功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这一探索进程中提出了独创性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工农城乡关系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19.
当前,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争议,主要有农村寄宿制学校定位的摇摆不定、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阶段的困惑、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育经济方面的争论等。在统筹城乡教育的背景下,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策略应该注意以下维度:科学布局与合理计算教育经济效率;学校发展的教育首位价值取向;构建农村寄宿制学校内部科学的教育管理机制;寄宿制学校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最重要社会机制的定位;应视寄宿制学校为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等。  相似文献   

20.
近三十年来,我国关于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可以看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处于城乡二元结构、国家政策、多元理论的背景之中;研究内容因视角的不同而体现着相应的价值取向;展望未来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的前景,将呈现出更细化、更科学、更以人为本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