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天下淡者莫过于水。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因而保持了本属于它的一份纯洁。水自古以来也被世人用来形容各种各样的品性。水既随和又清明,而人之交往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正是这个道理。  相似文献   

2.
《廿四诗品》开篇第一品即为雄浑,意指雄伟浑厚的艺术风格,是作者诗美理想之一。在著作中,《雄浑》与《劲健》同属美学两大范畴阴柔和阳刚中的阳刚一类。司空图对雄浑之美推崇备至,把雄浑放在二十四诗品之首。这与作者之生平阅历、哲学思想、人生态度密切相联,也是当时美学思潮的一种反映。杨振纲《诗品续解》引语曰:“诗文之道,或代圣贤立言,或自抒其怀抱,总要见得到,说得出,各使健不可挠,牢不可破,才可当不朽之一,故先以雄浑。”《雄浑》全诗如下: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人浑,积健为雄。 备具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 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理解此品涵义颇难,《雄浑》虽为诗论,却没有论据,也无论证,有的只是象征性的描述,抽象的道理,给我们今天的认识把握带来了鉴赏的“苦恼”。《廿四诗品》在品评诗歌的多种风格时,提出了丰富的理论原则,它的意义远超出了对诗歌的评论,值得我们去重视和探索,用心体察,如《雄浑》这一品中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便是很好一例。理解第一品大体上可以把握住“大用”、“真体”、“浑”、“虚”、“健、雄、象、中”几个范畴。  相似文献   

3.
一、入境清代学者王国维把诗的境界归纳为三种。“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与境胜,或与意胜”,即使是以意胜的作品也是“移情入境”,情中设境,离不开具体形象。可以说一首好诗就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我们在教学中就是要以再现诗中形象为突破口进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4.
读了沈杰同志的《松风柳韵集》,顿觉一股雄浑之风、清新之韵迎面袭来。钟嵘《诗品》云:“返虚为浑,积健为雄”。雄浑就是诗歌的豪壮美,崇高美,峥嵘美。杨升庵云:“清者,流丽而不浊滞;新者,创见而不陈腐也”。其特点是色彩柔丽,境界清幽。一个诗歌作者,在艺术创造上,往往拥有多种笔墨,并非只备一格。这样的例子,在前人作品中并不少见。  相似文献   

5.
正我们通常说"书存金石气",意即书法作品中蕴涵古代金石文字的雄浑古朴气象。书法"金石气"的基本表现,其一是雄浑。康有为曾总结北朝碑版的特征,有"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十美。此十美中之"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点画峻厚""血肉丰美"四条,概而言之就是雄浑。雄浑由下列三种元素嬗变而成:刚健、敦厚、苍茫。刚健者有如《龙门造像记》,敦厚者如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诗话》中也说:“诗有诗境,词有词境,诗词一理也。”他们都认为宋词也同唐诗一样具备意境。在诸多的意境中,雄浑、深静、迷离渺远应是最为常见的。一、雄浑之境宋词发展到苏东坡、辛弃疾时代,词的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以诗为词”、“以文为词”,融入自己广阔的视野、丰富的阅历和浓郁的生活情趣,还将炽烈的爱国热情和饱满的斗争精神倾注于词,极大地开拓了宋词表达的内容,给宋词注入了刚健壮烈的风骨。…  相似文献   

7.
唐诗以浑融境界,至情精神成为古典文学的巅峰,而宋诗则另辟蹊径,找到了一条议论人诗,情理交融的诗歌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梅尧臣与苏舜钦作为宋诗风格的初创者,成为继欧阳  相似文献   

8.
刘鑫 《陕西教育》2009,(10):91-92,74
马戴的诗以雄壮之美在晚唐诗坛别树一帜,而最能体现其诗歌风格的就是他的边塞诗。马戴的边塞诗塑造了一个个英雄豪迈的边关将士形象,反映了诗人强烈的功业理想,边塞军旅艰辛而雄壮的生活,边关将士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豪迈情怀,内容上充满了一种英雄的豪迈之气。与这种情怀相适应,马戴的边塞诗写景阔大、壮丽,豪迈的胸怀与壮丽的景观相结合,使得马戴的边塞诗表现出一种雄浑壮丽的审美风格。这种风格与晚唐诗内容闲雅、气格纤弱、境界狭小的总体风格大异其趣。  相似文献   

9.
巴洛克文学     
《同学少年》2013,(6):52
"巴洛克"一词来自葡萄牙语"barroco",原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后来被用来形容一种建筑风格和文学风格,它与严整、匀称、和谐相对立。巴洛克文学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西班牙,在17世纪的法国达到高峰,同时流行于西欧,因风格与巴洛克式艺术相像而得名。巴洛克是一种贵族形式主义文学,主张文学为  相似文献   

10.
盛唐诗人李颀诸体兼善,其诗体中七律诗作开拓了题材领域,整饬有序、思致工巧、境界浑融、情感充沛;五古以象写意,以情驱景,意象浑融。成就虽比不上其七律,但和李颀诗集中其他诗体相比也有其值得称道的特点,共同体现出李颀独特的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11.
“绿色”,一抹让人清新至心灵的色彩,一股充满希望的生命活力,一种返璞归真、大道自然的和谐境界。绿色,这里用来形容课堂的境界,旨在说明语文课堂应追求浓浓的“绿意”:本色、真实而又充满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12.
在多数情况下,"豆腐渣"这个词都是负面的形象。"豆腐渣工程"自不必说,用来形容人的时候总是作为"一枝花"的反面。就它的本意,制作豆浆时产生的残渣,一个"渣"字也显示了人们对它的态度——基本上就是没用的废品。不过,从营养的角度来说,它实在是"养在深闺无人识"。大豆是一种极为  相似文献   

13.
西方的崇高观念是在主体与客体对立冲突中张扬主体性精神,中国人的崇高境界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在主客体和谐一致的基础上表达的是对大自然的崇拜之情。中国人的崇高境界有两种典型的审美形态,即雄浑与冲淡。冲淡与平淡不同,冲淡是一种崇高美,把冲淡看作是一种优美形态,是很大的一种误读。  相似文献   

14.
<正>李白有两句诗很有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人们常常引用它来形容一种清新自然、不事雕琢的语言风格。然而,文章的语言要真正达到这种境界,谈何容易。我们不少同学一写起文章来,就端起架势拿腔拿  相似文献   

15.
宋代诗人重视学习杜诗,使杜诗风格在宋代诗歌中得以重现。陈师道、陈与义、陆游等诗人学习了杜甫五言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苏轼、苏辙的诗歌学习了杜甫七言律诗老健疏放的风格。杜甫浑涵汪茫、雄浑悲壮的七言律诗代表了杜诗七律的最高成就,陈与义学习杜诗的此类风格最为成功。此外,苏舜钦、王安石等诗人学习了杜诗萧淡婉丽的风格。宋代出现了在风格上接近杜甫的诗人,这是这个时期学杜的最大创获。  相似文献   

16.
司空见惯     
背景设置司空见惯(成语)出处:司空是唐代官名。唐代司空李绅仰慕刘禹锡大名,设宴相邀,刘禹锡酒后性起即席赋诗,其中有“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两句。寓意: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也形容某事寻常可见。妙语插花者:康康  相似文献   

17.
古代诗歌语言的鉴赏题在近几年的高考中连连出现,这里着重从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方面谈一谈解题要领。一、常见诗歌语言风格要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风格特点。能用来形容诗歌语言风格的词有:  相似文献   

18.
《二十四诗品》是唐末诗人司空图的一部重要的诗歌理论著作,它论述了二十四种诗歌风格,也对体和用、形和神等进行了探讨,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司空图在对二十四种诗歌风格进行论述中,多用自然意象如花、竹、云等,以进行更恰当的形容,体现出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19.
著名学者冯友兰曾经将人生划分为四种境界,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并以三句诗加以形容:“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界;  相似文献   

20.
鲁迅杂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它具有锋利泼辣的气势,深邃透辟的哲理思想,浓厚深重的抒情色彩,寓庄于谐的讽刺格调,舒卷自如的章法结构。其杂文的各种特点盘错交结,形成一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但其杂文最为明显的却是冷峻的风格,它融合了深沉的内容和凝炼的文字,浑然一体,形成一个既粗犷雄浑又坚实细腻的境界,宛若一把匕首,寒光四射,耀眼夺目,冷峻威严。鲁迅杂文的冷峻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呢?这里谈两点粗浅的看法。 一、生活地域、经历的影响 法国艺术家丹纳说:“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在论述一个作家的创作个性形成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忽视它的风土因由、地域性和它的地方色彩。周启明先生在《鲁迅的青年时代》中谈到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