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报纸版面贵如金”,这是新闻界同行形容报纸版面重要、珍贵的一句行话。说尽管这样说,可是打开每天的报纸,仍能毫不费力地找到几条占了珍贵“版面”的报道。如“某某会议即将召开”之类便是典型之一。读者深为这种浪费叹息。如今的各家报纸,包括久负盛名的大报,似乎特别偏爱预告节目。什么会议将召开,书籍将出版,展览将开幕……往往不惜笔墨,不怜版面,详而又详地登出。过不多久,待会议正式召开或书籍正式出版,报纸又得从头做一遍文章。一条信息,强迫读者接受两次!一方面是很多很  相似文献   

2.
《报纸版面贵如金”,这是新闻界同行形容报纸版面重要,珍贵的一句行话。说尽管这样说,可是打开每天的报纸,仍能毫不费力地找到几条占了珍贵“版面”的报道。如“某某会议即将召开”之类便是典型之一。读者深为这种浪费叹息。如今的各家报纸,包括久负盛名的大报,似乎特别偏爱预告节目。什么会议将召开,书籍将  相似文献   

3.
看了《新闻战线》1991年第5期中的《“好新闻”异议》一文,也想发点“异议”。这倒不是我本人得过多少“好新闻”奖,对这三字有特殊的好感,主要是想表明自己对“好新闻”命名的问题“不要求全责备”的观点,并希望在这个问题上不要来回“翻烧饼”。宋振铎同志在《“好新闻”异议》一文中说:“众所周知,‘好’字的反义词是‘孬、差、坏’。对落选的作品而言,就容易使群众理解为‘孬、差、坏’之作。”这恐怕是一种“求全责  相似文献   

4.
看了《新闻战线》1991年第5期中的《“好新闻”异议》一文,也想发点“异议”。这倒不是我本人得过多少“好新闻”奖,对这三字有特殊的好感,主要是想表明自己对“好新闻”命名的问题“不要求全责备”的观点,并希望在这个问题上不要来回“翻烧饼”。宋振铎同志在《“好新闻”异议》一文中说:“众所周知,‘好’字的反义词是‘孬、差、坏’。对落选的作品而言,就容易使群众理解为  相似文献   

5.
林帆 《新闻记者》2003,(5):44-44
近日听说有同志新创了一个栏目,叫“新闻与虚构”,从中推出颇有意趣的“新闻小说”云。我孤陋寡闻,尚无缘识荆;不过由此及彼,联想起报告文学。顾名思义,报告文学乃至纪实文学和传记文学之类,是属同一范畴的品种;既是报告(纪实、传记),又是文学两者相结合,浑然为一体。但归根到底,实质是文学体裁无疑。具体地说,报告文学是用文学创作方法来处理新闻素材、以真人真事为描述对象的文学作品。套用晚清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说法,称之为“文学为体,报告为用”,也很合适。“报告文学”一词,始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创作实践表明,报告文学这…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有些同志,崇拜名人,看不到群众的力量。时下许多报刊追逐的“名人效应”,便是一例。有的报刊对送上门的“凡人”的作品不屑一顾,却千里迢迢派人找名人“不吝赐作”。一面是众多“凡人”大叫“用稿难”,一面是许多报刊大叫“约稿难”。有家杂志好不容易约来一批名人的  相似文献   

7.
体育、电影明星的私生活,特别是他们的恋爱、婚姻方面的动态,目下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报刊的青睐。这大概是社会心理学的“马太效应”在起作用。明星的知名度越高,他们的一举一动,似乎都有可能成为新闻,见诸报端的一些“喜结良缘”报道,即是证明。其实,并不是所有明星们的行迹都是值得报道的。比如,《许海峰喜结良缘》的报道,细读一下,就觉得没有多少新闻价值。这则新闻写道,许海峰于去年某月某日与某人结婚,新娘今年二十六岁,比许海峰小两岁,一九八二年从北京经济学院毕业,现在首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有些同志,崇拜名人,看不到群众的力量。时下许多报刊追逐的“名人效应”,便是一例。有的报刊对送上门的“凡人”的作品不屑一顾,却千里迢迢派人找名人“不吝赐作”。一面是众多“凡人”大叫  相似文献   

9.
《孟子》上說:“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这是成语“夜以继日”的来源,意思是说白天功夫不够用,夜晚接着干。現在报紙上有些文章常常把这一成语写成“日以继夜”,很多人在口头上也这样說,这是不对的。汉語里四字成語是固定詞組,一般不随便改动;少数可以更动詞序或改換其中个別的字的,也須“約定俗成”。把“夜以继日”顛倒过来,說成“日以继夜”,就不妥当,因为“日以继夜”和“日夜”、“日日夜夜”的意思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
我经常在报纸新闻报道中看到“大家说……”,“同志们异口同声地说……”,“贫下中农都说……”一类的话。我怀疑这“大家说”之类的话,并非真是大家的话。过去,我看到有些人受“四人帮”的影响,给报纸写报道,常常是不问本地实际情况如何,一味“紧跟形势”,习惯于“在家画框  相似文献   

11.
一方面,“机制”,“天平”之类的新名词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另一方面,令人倒胃的陈词滥调依然俯拾皆是。这是挑剔的读者早就发现的怪现象,而编辑记者如我辈,大抵缘于“身在此山中”,倒不觉得怎么怪。例如,有一夜,我们编发了一篇《寡妇门前  相似文献   

12.
笔者有幸参加了一项不大不小的活动,无意中发现竟有数十名摄影记者前来采访,有的听到消息后来不及向领导汇报,便租车赶来。笔者在为他们抢新闻的精神所感动的同时,便问及为何如此敬业,听到的回答是:这儿多“出片子”呀。 “出片子”让摄影记者们起早贪黑本身没错,可转念一想,如果是个不“出片子”的地方,大家是否还会如此积极呢?  相似文献   

13.
右派分子说:人民的报纸是党和人民政府的"布告牌",意思是说,索然寡味,不值一读.在这里,我们首先要弄清楚:所谓布告牌的含意,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14.
一方面,“机制”、“天平”之类的新名词多得令人眼花缭乱。另一方面,令人倒胃的陈词滥调依然俯拾皆是。这是挑剔的读者早就发现的怪现象,而编辑记者如我辈,大抵缘于“身在此山中”,倒不觉得怎么怪。例如,有一夜,我们编发了一篇《寡妇门前  相似文献   

15.
有两家全国性报纸,相继出现了这样的报道:一则是关于送货下乡的,说是“大篷车”下乡来了;一则是送戏下乡的,说是“大篷车”剧团就是好。送货下乡就是送货下乡,送戏下乡就是送戏下乡,这不是很简明扼要、名副其实的话吗!谁看了都会一目了然。我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绕个大弯,去与外国电影中的“大篷车”挂钩呢?什么“大篷车”商店,“大篷车”剧团,多费猜!况且,这样的称呼能有什么意义呢?  相似文献   

16.
自进入新闻这一行,总喜欢找来各种报纸研读一番。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掌握四面八方的信息;一方面也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学习、借鉴之意。不过,读来读去,我发现时下有些报纸上的稿子似乎越来越令人难以卒读了。缺乏文采自不必说,文中还不时出现种种“硬伤”。譬如“明日黄花”这个词吧,《现代汉语词典》里面明明白白地写着:“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但我却不止一次地发现有不少报纸的记者竟把它写成了“昨日黄花”。虽是一字之差,却是实实在在的“不通”。再如,有一家报纸的记者写出了“×××更像…  相似文献   

17.
有报纸曾说:“栾菊杰准备‘挂剑’。”其内容是指栾菊杰因病伤准备退出剑坛了。然而“挂剑”却是一个对亡友守信义的典故,此处用得不伦不类,叫人啼笑皆非。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春秋时,吴国公子季札(封邑延陵,又称延陵季札)出使晋国,路径徐国。徐君对季扎所佩长剑十分羡慕,但说不出口。季札很理解徐君的心情,打算完成使命,返回相赠。谁知季札返回时,徐君因抗击楚国侵犯,不幸血洒沙场。季札备了酒食,去徐墓祭奠,解下佩  相似文献   

18.
如果你是位比较细心的读者,你就不难发现在正式出版物上刊出的某些文章或报道中,在提及我国著名现代作家张恨水的代表作《啼笑因缘》时,常将其写成“啼笑姻缘”。所以会出现这种性质虽不谓严重,却也使文章或报道因此而留给读者遗憾的谬误,据本人推测,那是因为作者既没有查阅有关资料,又十分自信对这一名著书名内涵“合理”理解的结果。 年岁稍大的人都知道,张恨水先生在这部当时产生了轰动效应、“火”及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的戏剧舞台的作品中,所要告诉人们的不仅仅是书中主人公樊家树和沈凤兮之间的姻缘的啼笑,而是书中涉及的各色…  相似文献   

19.
如果你是位比较细心的读者,你就不难发现正式出版物上刊出的某些文章或报道中,在提及我国著名现代作家张恨水的代表作<啼笑因缘>时,常将其写成"啼笑姻缘".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