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V不V"和"V没V"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比较高,能够进入这两种格式的动词性短语有一定的限制,"V"为双音节成分的时候还常常有变式。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探究,对汉语教学以及日常言语交际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一 +V”的语义问题 (这里的“Verb”也包括部分“adjective”)。数词“一”直接出现在动词之前 ,是常见的。“一 +V”的出现 ,须有一定的语境 ,并且不同语境下的“一 +V”,产生不同的作用。(一 )先行句语境里的“一 +V”这里讨论“一 +V”的语义问题 ,涉及的是复句。首先看先行句里的“一 +V”:(1 )我们·一 ·到 ,那歌声便戛然而止。(《散文》1 980年第 3期 5页 )(2 )春灌 ·一 ·过 ,活就轻松了。 (《人民文学》1 995年第 9期 90页 )(3)这么 ·一 ·来 ,我与他们共同语言就少了许多。(《读者》1 997年第 3期 2页 )(4)四下 ·…  相似文献   

3.
变异性“V成”结构的语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异性“V成”结构是指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V成”将所叙述的甲和乙联系在一起而构成的结构。其语义情况很复杂 ,本文主要介绍了五种变异情况 :V的语义变异 ;甲的语义变异 ;乙的语义变异 ;整个结构组合异常 ,语义发生变异 ;整个结构组合正常 ,语义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V了和没V一样”这一格式的考察,讨论了其语义自足、不完全自足、完全不自足三种情况,并尝试着对这三种情况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V了和没V一样”这一格式的语义自足与否,是由主语和动词结合所产生的目的和影响决定的。如果目的和影响是单一的,那么格式的语义自足;如果产生主观和客观两种可能,但它们还是能预料到的,那么格式的语义不完全自足,会有歧义;如果目的和影响是多种多样、无法预料的,那么这时格式的语义不自足。  相似文献   

5.
论连动句式"V起来+V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动句式“V起来+VP”根据其前后语义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五小种,即分别是承接关系、目的关系、方式关系、条件关系、解释或说明关系;在形式上根据句武主语是否可以后移到“V起来”和“VP”之间,把“V起来+VP”分成两类,即典型的连动句式和虚化的连动句式.  相似文献   

6.
“个”是现代汉语中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迁化量词。这种迁化现象袁现在现代汉语中就是经常用在“V+个+VP”这种格式中。本文主要从“V+个+VP”的构成、语义等几方面作一简要分析,认识到“个”在表现“V+个+VP”结构的深层语义方面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7.
“V不了2”与“不能V”虽然都表示否定可能性,但是两者在具体运用时又存在着交叉和不交叉的地方,而且两者的替换并不是自由的。究其原因,既有语义上的细微差别造成的限制,也有句法功能、语用因素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不V了”是个多义格式,分别表达“谢绝”、“打算”和“变化”的格式义,但它们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句法和语义特点。笔者分析了“不V了”结构的语义差异及“不V了”结构的句法差异,最后总结了“不V了”结构在句子运用中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9.
"V开"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很常见,但对于"V开"中"开"的语法意义,学界研究较少,只有吕叔湘(1980)、刘月华(1998)等少数语法学家对其语法意义进行过归纳,本文主要从共时角度对"V开"的语义类型与"开"的语义分化进行描写和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五个角度分析了语义特征分析法在《“V来了”试析》中的成功运用,分别是:通过不同意义系联寻找类义词之间的共同区别性语义特征;结合具体句法格式来概括“V”和“了”的区别性语义特征;通过动态的分布替换来概括类义词间的共同区别性语义特征;多角度概括动词的语义特征,以说明“V来了”的语法关系和结构层次;以关键实词为主,以虚词“了”为辅,结合有关语法理论和语义特征分析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运用语义语法最基本的原则“词语组合的双向选择性原则”,对“大+V”一类结构的语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提出,进入该结构的大部分V在语义上都是不自足的,并提供了一些对语义自足进行补救的方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V1着V2”构成的动词性短语,分析其结构形式和意义关系,同时从V1的语义特征及V1、V2的语义关系着手,分析其间的句法结构关系,认为只有当V1为“留存、催促”等类动词充当时,“V1着V2”是连动式,当V1为“期盼、准备”等类动词充当时,“V1着V2”是动宾式,其他都是状中式。从句法关系来看,“V1着V2”结构中状中式应占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Ns V 得 NP VP”句的语义关系,从语义结构层次、“NP”与“V”、“NP”与“VP”、“NP”与“V”“VP”、“Ns”与“NP”、“Ns”与“VP”诸方面入手进行了探讨,得出结论:“Ns V 得 NP VP”结构各部分间的语义关系极为复杂,不是一个施受事关系所能解决得了。  相似文献   

14.
运用重新分析的理论,认为“动+个+形”结构中的“个”是非典型的量词,也是非典型的助词;这一结构凸显的是“点”;表示一种未然态;“个”除了使“形”体词化的作用外,还表示一种强的肯定语气。  相似文献   

15.
针对“把(给) NP V1NP V2(N)”式动词性短语,运用句法研究和语义搭配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其归属问题,提出了“含兼式”短语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语义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主要分析了“程度副词 名词”结构生成的语义条件和认知基础,并把“程度副词 名词”结构和“程度副词 形容词”结构作了比较,指出这两种结构在意义和功能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V的N”偏正短语是由动词(V)和名词(N)加“的”组成,“V+的”修饰、限制N。按照形式和意义相 结合、静态和动态相结合、描写和解释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考察V与N在“V的N”结构中的分布情况,分析V与 N搭配上的语义限制,可以发现V与N有其各自的分布条件,即动性越强的动词越难进入“V的N”结构,反之 则容易进入;生命度越高的名词越难进入“V的N”结构,反之则容易进入。  相似文献   

18.
动宾式离合词的扩展式"V X O"离析结构具有语义上的离散性,其插入成分"X"的语义并不指向后面的中心语,而主要是指向句子中的谓语成分,且充当施事、感事、受事、与事等多种类型的论元角色.对离析结构的语义分析可以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离合词教学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动词+死”结构的语用和语义变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词+死”结构词性转换后会产生特殊的语用效果,引起一系列的语用和语义变化,如搭配范围和上、下义,主一被动转换和主语特征,否定特征和标记词等。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