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富农问题是贯穿在整个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个特殊而复杂的问题。对富农的政策。往往会影响多个方面的政策,关系到革命和建设的成败。文章通过对土地革命时期各个阶段富农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总结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富农政策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2.
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富农属于农民的范畴,是农民阶级的一部分,但有其自己的性质。中国共产党对富农阶级的认识及政策的制定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富农阶级的性质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政策,由限制富农、到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和财产、再到中立富农、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探索求真的精神,从而正确地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中一个难题——富农问题。  相似文献   

3.
建国初期,政治上,中国共产党对待富农由农村土地改革初期的限制富农参加农会到“土改”完成前后给予富农一定的政治权利,直至对富农进行政治上的改造和引导;组织上,中国共产党对富农党员由保留党籍允许存在到管理、改造富农党员以纯洁党的组织提升党员素质。  相似文献   

4.
富农问题一直以来是中国共产党非常关注的问题.在如何对待富农的问题上,党走过了一条非常曲折的道路.土地革命时期是党开始集中探索富农问题的初始时期,这一时期党的富农政策经历了中立--反对--联合三个阶段,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以后富农政策的制订提供了重要参照.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对富农的政策是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的重要内容,其间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中共对富农政策经历了一个初步认识——中立——联合——打击——保存——限制——消灭的过程。政策的变化反映了中共自身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也对今天的新农村建设具有可资借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土地革命时期,党对富农的政策和策略,是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土地革命的成败具有重要影响。毛泽东在土地革命的实践中,结合革命斗争策略需要对富农问题进行了不断探索,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富农问题的方针政策,保证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发展,为中国革命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土地革命初期富农问题的产生有两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一是没能及时制定准确统一的划分富农成份的标准,二是在一个时期内混淆了农民中的阶级与种类.这两个原因导致了当时中国共产党对富农政策的偏误,直到1935年,才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  相似文献   

8.
对待富农政策是我党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民主革命的不同时期党对待富农的政策有所不同。现行中学历史教材对民主革命其他时期对待富农政策都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惟独抗战时期未提及,而《中国近代现代史》(人教版试验本)下册在提及建国后土地改革对待富农政策时是这样叙述的:“这次土地改革在政策上同过去有所不  相似文献   

9.
苏区时期,中共在土地革命过程中推行了"反富农"的政策。中共承认,土地革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任务是反帝反封建,而富农的本质属性是农村资产阶级,由此从理论上无法得出土地革命时期"反富农"的合理性。然而,通过考察土地革命的实践,发现中共的"反富农"政策依然具有逻辑自洽性。  相似文献   

10.
付云燕 《鸡西大学学报》2013,(6):126-127,141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进入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较为曲折的转变过程,从刚开始的反对资本主义,并把反资本主义与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并列,到进一步的夸大资本主义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夸大现阶段中国革命中反资产阶级、反富农斗争的意义,再到逐渐认识错误,对资本主义恢复理性认识。主要探讨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资本主义观。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几个例子的讨论,强调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对“质心”概念,以及“质心参考系”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语教学中忽视了审美教育。语教学中审美能力要从培养学生的审美信心和审美情趣开始。从阅读、欣赏、写作训练等方面着手,达到提高青年学生审美、创造美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就人格权条款的制订提出了专家建议稿,确认了一般人格权,规定了人格权的效力和保护,完善了具体人格权类型,规定了人格利益的延伸保护,其中的智慧之光有目共证。另一方面,由于未采取独立成编的立法例,受篇幅局限,相关规定较为简单粗略,未承认法人人格权,未规定人格权行使和保护的基本原则,一些重要的具体人格权未予规定,已有的具体人格权条款内容欠完善。反思和借鉴建议稿中有益成果,铸就人格权立法史上的新篇章,这是我们每一个法律人翘首期盼的。  相似文献   

14.
文学史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是文艺理论研究的重要分支,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重写文学史"口号的激励下,学者们为文学史写作从理论上设计了多种多样的模式,带动了文学史写作实践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现从多样的文学史模式、文学史写作实践的困境两个方面来总结现阶段文学史理论建构及写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学作品的深度解读需有完满的审美心理的参与。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和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与作品产生生命的交流与融会。章从形成正确的审美态度,深化主体的审美感受,培养健康的审美趣味方面论述了审美心理机制的建构;并提出审美心理机制的运作须特别关注“澄怀味象”、“内觉体验”、“量质转变”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建国初期,知识分子的心态是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心理基础。为了避免社会振荡,新政权在解放初期采取了“包下来”的政策,凡是没有明显反动行为的知识分子基本上都被新政权的文教、科技、新闻和政府部门所雇用,对于有影响的、年纪较大的知识分子则给以闲职“养起来”。同时安排知识分子参加土地改革等社会改造运动,在社会运动中接受教育。经历了抗战和内战双重打击的知识分子群体.不仅在经济上陷入贫困,而且对国民党政权的政治腐败极端厌恶,面对建国初期新政权的“清明政治”和自身经济状况的改善,大部分知识分子认同新政权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政策。对自己没有参加革命,却享受了革命果实,知识分子有一种“自责、愧疚、摘了桃子”的心态.他们希望积极配合新政权的知识分子改造政策,成为新政权信赖的建设性力量。少数知识分子对新政权虽然存有“同情了解”的期待,但是他们采取了“观望与沉默”的态度,并不无条件地拥护新政权的政策和主张。总体而言,参与、配合知识分子改造,力图融入新政权是知识分子群体在建国初期的基本心态。  相似文献   

17.
政治冲突的扩散性是政治冲突中的一种自发的不可抑制的自然趋势,就象哈耶克的自发扩展秩序一样,它是个不可控的政治过程。不过,谢茨施奈德认为政治冲突的扩散虽然具有自发性,但可以通过政治设计予以控制冲突的范围,而不是排斥理性的政治设计。谢茨施奈德认为政治冲突范围与政治冲突结果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政治冲突范围增大或缩小对于政治冲突的结局都会产生实质性的冲击,甚至使人无法根据原有的政治冲突对比对政治竞赛格局进行预测。针对政治主体对政治冲突范围及其路径整合的需要,谢茨施奈德对现有政治系统进行了分析和新的政治系统设计,企图使两者能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大是一次高扬创新精神的大会,首先是指导思想的创新,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其次是奋斗目标的创新,从现在起20年之内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次是发展思路的创新,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这样的发展必须有全新的思路;最后是党建工程的创新和思想路线的创新,党建工程的创新核心是执政的共产党怎样保持先进性的问题,思想路线的创新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9.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对高考制度改革进行跨学科的理论探讨甚少。论文尝试应用教育生态学原理尤其是其中的限制因子法则、"花盆效应"、教育生态位、耐度定律和适度原则等四大基本原理分析我国高考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并在这个基础上阐述我国高考制度在考试观念、考试科目、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观点。  相似文献   

20.
心理理论主要有两个研究范式:意外地点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随着心理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其研究方向也在不断扩展。目前,对心理理论的理论解释主要有理论论、模拟论和模块论3种。作为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心理理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同时,一般认为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有关心理理论的研究还可以在毕生发展观、不同人群的发展特点以及在教育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