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讲座制作为现代大学的学术组织制度曾于19世纪初在西方及世界流行。讲座制并非大学的孤立事物,其与大学学术组织机构———讲座、学术机构活动主体———讲座教授密切相关。由于该事物或该系列概念具有非本土属性,加之我国学界的学者对此尚未进行系统研究,故在教学、研究和管理中常出现理解歧义和使用混乱的现象,如:概念内涵界定不清、产生时间确定不明、对讲座制变相推广等。本文通过跨文化考察,对该组概念之基本内涵做一比较分析,以澄清某些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个性鲜明的大学讲座制为研究对象,探究了讲座制的萌芽、确立和发展与变革的历史,得出讲座制的三个主要特点:讲座制保证了大学的学术自由和学术水平;讲座制的权利集中,助长了权利个人化;讲座制具有严格的等级性.  相似文献   

3.
发源于中世纪大学的讲座制,是19世纪大学中一种重要的基层学术组织形式,柏林大学讲座制的确立赋予讲座制现代意义的标志,确立了教授在大学中的核心地位和近现代大学教育与科研相结合的新职能,促进了德国大学科研和教学水平的大幅提高,对世界上众多研究型大学的改革和发展产生重要启示和影响。我国高校可借鉴柏林大学讲座制中的合理成分,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职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日本国立大学主要实行讲座制,作为其基层学术组织形式的讲座是烟筒式结构,而且讲座存在年龄和学术上的周期现象。讲座制在日本发挥其巨大优势的同时也导致教师流动性低,学术近亲繁殖现象严重。进入21世纪,新大学设置基准中已删除了大学所用的具体学术组织形式的规定,这使讲座制在国立大学的市场有可能缩小,但另一方面,日本的科技强国战略和讲座制本身在科学研究和培养精英人才方面的优势又会使讲座制在日本重点国立大学中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5.
钟波 《文教资料》2010,(36):147-149
19世纪,讲座制在德国大学诞生,帮助德国大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顶尖的大学。历史已经证明,讲座制不但奠定了大学的科研职能,而且促进了德国研究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本文对讲座制进行详细解读,挖掘讲座制中的精华部分,为新世纪我国建设研究型大学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6.
讲座是德国大学的重要学术组织形式,讲座制是德国高等教育体制的重要特征。在高等教育体制高度趋同的德国,大学教师的职业发展模式体现了这种制度的本质和核心,教师的聘用、晋升和任命是构成这种模式的关键因素。在教育大众化和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传统体制弊端日益显现,改革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7.
从讲座制到系科制:欧洲大学内部管理权力的变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讲座制继承了中世纪大学教授治校的传统,19世纪德国大学使讲座制产生了强大的生命力.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欧洲许多国家的大学采用了讲座制.由于讲座制使教授的权力过于集中和僵化,不适应大学规模的扩大,20世纪60年代后日渐衰落,逐渐向系科制转变.随之,欧洲大学以教授为重心的管理转向以校、系为重心的相对高效的管理,完成了大学内部管理权力的变更.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个性鲜明的大学讲座制为研究对象,指出学科的细化和专业化为讲座制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它继承了中世纪大学的教授治校的传统,个人感召力是其存在的理由。讲座制体现了个人化统治,有效地保证了大学的学术自由和学术水平。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以德国为代表的许多国家的大学采用了讲座制。由于讲座制使教授的权力过于集中和僵化,不适应大学规模的扩大,20世纪60年代后日渐衰落,逐渐向系科制转变。随之,欧洲大学以教授为重心的管理转向以校、系为重心的相对高效的管理,决策体制转向民主参与。讲座制向系科制的演变顺应了大学内部管理民主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讲座制在德国大学的形成,确立了现代大学的科学研究职能,德国大学因此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并对世界高等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美国大学对德国大学讲座制进行继承和发扬,形成了如今的学系制;自20世纪30年代,美国逐渐代替德国成为新的世界高等教育中心,至今对世界各国产生影响.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更是效法美国,试图重返世界高等教育领袖地位.借鉴和创新成为德、美两国大学相互影响的基本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0.
德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和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人们在探索德国科学技术与经济迅速发展的奥秘时发现,德国人所具有的文化素质和发达的职业教育是促进该国强盛的关键所在。文章主要是从重视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对职业教育立法,用法律来保证职业教育的实施、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企业广泛参与,重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四个方面介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并从中得到了建设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确保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充实和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使职业教育走上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道路,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扶持和鼓励企业、行业、社会团体、个人参与办学,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1.
德国双元制高职培养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详细阐述了德国职业学院、应用科学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双元制高职本科教育的培养模式和特点,并以德国马格德堡大学和西门子公司的合作为例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提出了有益于我国发展高职本科教育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2.
德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和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人们在探索德国科学技术与经济迅速发展的奥秘时发现,德国人所具有的文化素质和发达的职业教育是促进该国强盛的关键所在。文章主要是从重视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对职业教育立法,用法律来保证职业教育的实施,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企业广泛参与,重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四个方面介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并从中得到建设德才兼备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确保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充实和完善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使职业教育走上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道路,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注重扶持和鼓励企业、行业、社会团体、个人参与办学,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等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3.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元制"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和核心,是最独到、最有特色的内容,也是德国职业教育获得成功的关键。它具有法制性、实用性、社会性、公平性、选拔性和先进性等特点。探索德国"双元制"模式,可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4.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元制"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和核心,是最独到、最有特色的内容,也是德国职业教育获得成功的关键。它具有法制性、实用性、社会性、公平性、选拔性和先进性等特点。探索德国"双元制"模式,可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双元制"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和核心,是最独到、最有特色的内容,也是德国职业教育获得成功的关键。它具有法制性、实用性、社会性、公平性、选拔性和先进性等特点,同时又存在一系列的弊端。探索德国"双元制"模式,可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经济的发展时刻牵动着人力资源市场的不断变化,职业教育的培训方式也随即日益增多。以CBT为代表的新型职业培训方式和使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双元制的培训方式成为现在主要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的两种代表,那么目前的这两种不同的培训模式在当今社会起到什么作用呢?  相似文献   

17.
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成功是基于其充分挖掘职业教育真正的内涵,以理论实践的统一、完善的法律体系以及高昂的经费投入为保障的,它的成功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我国职业教育要想更快更好地发展,应在教学密切联系实际,完善法律法规,经费投入等方面去深层次地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一、“双元制”是世界公认的最有效的职业教育模式 目前世界职业教育的模式很多,但大体可分为三大类。一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自由市场模式,也称企业模式;二是以原苏联、东欧、法国为代表的计划体制模式,也称学校模式,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属此模式;三是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模式,即企业加学校模式,习惯称“双元制”模式。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发展到今天,作为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已经成为德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德国虽处在气候宜人的欧洲中部地区,但它面积小、人口少。原西德面积只有248108平方公里,在全德7500万人口中。原西德人口就有5700万,而且是一个资源特别缺乏的国家。然而二战后,却利用先进技术在世界激烈竞争中保持很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应彬 《华章》2012,(30)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的理论,为班级授课制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班级授课制有其他教学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优点,因而很快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得到发展和普及.同时它也具有一些不易克服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使它不断受到批评,迫切需要不断变革和突破.  相似文献   

20.
日本大学公开讲座作为日本大学开放的一种形式,努力践行着终身教育的理念,并为成人教育开创了新的学习渠道。本文通过介绍日本大学公开讲座现状,总结了日本大学公开讲座:费用低廉,增加民众参与的可能性;内容丰富,切合社会需求;宣传多样,提升大学知名度;受众广泛,利于不同群体的发展;充分利用大学资源来服务社会等的五个特点,并由此提出对我国大学创办公开讲座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