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虹影散文与其诗歌、小说一样标榜“奇意”,率性而为,文字风格多变,格调慷慨大气,善以机锋与洞察力加强散文的思想深义,譬喻手法的捕捉、选择以及设想创造运用自如,是才情横溢、自成一格的散文创作。虹影散文作为诗与小说双重影响的结果,写实性(事实)与虚拟性(感性)互为叠印,行文坦诚率真,毫无矫饰做作,坚守本质而诚实的写作立场。当代作家中如虹影这样三驾马车的多面手,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他在20世纪30年代,一反前期"浮躁凌厉"的文风,而试图开创现代散文幽默、轻松的文学道路,形成了引人注目的"林语堂现象"。林语堂大力提倡幽默小品文,他认为一个作家的智慧是其创造幽默作品的决定性的主体条件,其幽默散文创作指导思想基于以性灵为命脉,以闲适为格调,以谑而不虐的手段,表露人生的滑稽相。林语堂的这种散文创作观对现代杂文与散文的发展产生过较大影响,但因脱离时代现实而受到左翼作家的批评。  相似文献   

3.
散文的意境,就是散文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客观物境、生活图景相交融而熔铸在作品中的能够把读者引入充分想象空间的艺术境界。即内情与外物、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的辩证统一。意境是散文美的灵魂,在各类文学样式中,散文最长于自如地抒写作者在观照生活时产生的各种感受和情思,并以抒情的笔触将这种体验、感受中的生活情境写入作品,使其在作品中获得再现,这就形成了散文创作中的艺术境界。作为主观思想情感与客观物境及生活图景相融会的意境,其主要审美功能是引发人们产生艺术想象或联想,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受到感染…  相似文献   

4.
散文散议     
一散文始于写实,发展于写实,写实性是它的基本素质和特征。翻一翻我们手边的散文,有多少现实之作?要么写童年情趣,要么抒旧日情怀,要么是倒不完的十年苦水,要么就是书不尽的风物掌故。其情其意,不可不谓率真纯正;其意其情,也不可不谓质朴深沉。但,即便撩人心绪,也终不免离现实远了些。而近几年,虽然仍处于大变革时代,但整个散文的发展却不尽人意。很明显,这与忽略了散文的功利性不无关系,以为它是“边角料”、“小摆设”、闲情逸致而已。这  相似文献   

5.
散文是一种十分轻巧灵活的文体样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篇幅短小,题材广泛,写法灵活,情文并茂。其独特个性是:写实性与文学性的统一;形散与神聚的统一:优美与朴素的统一。鉴于散文的这些特点,阅读和鉴赏散文,就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6.
<正>和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阅读相比,散文的"写实性"和"自述性"决定了散文阅读的深入更须要借助于"知人论世"。从一定程度上说,知人论世的深度决定了散文教学的高度。本文以杨绛散文《老王》的教学为例,试作进一步阐述。关于散文的定义,一向没有定论。但是"写实性"和"自述性"作为散文的最重要特征已被学术界基本认可。写实性是指散文不崇尚虚构,所言说的  相似文献   

7.
散文观念是一定历史时期内人们对散文的性质、艺术特征的趋同性认识。其核心是人们的散文审美观和人们对散文功能的理解。散文作品是一定散文观念的产物。散文观念的嬗变决定性地影响着我国现当代各时期的散文创作。本文拟对中国现当代散文(文学性散文)观念的形成与膻变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和简要归纳,力图从理论的角度把握中国现当代散文发展的脉络,检讨中国现当代散文观念和散文理论的得失,并进而阐述自己对散文的本质、审美功能和艺术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散文发展到20世纪九十年代,表现出了一股强劲的发展势头。创作主体、创作对象、创作手法都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因此,有人说散文热了。但是,在这种所谓的繁荣后面,同时可以看到,一部分散文品质低劣,理性缺失,矫情之作泛滥,“散文是热闹了,但却并不是繁荣”。进入二十一世纪,散文创作应该正视其自身的缺陷,真正去创一个散文的繁荣时代,真正实现“太阳向着散文微笑”。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杨朔和杨朔散文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探究杨朔散文模式及"诗化"散文的创作,主要与杨朔性格息息相关,与传统的影响密切相关,也是当时特定时代的要求。杨朔把散文"当诗一样写"的艺术境界,形成了独特的"杨朔散文模式",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产生深远影响。但随着思想解放不断向深层推进,杨朔散文受到质疑。不管人们如何评价杨朔散文,他的散文创作作为当代散文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已具有"史"的意义。我们应该客观、全面评价杨朔散文,以期为繁荣当代散文创作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0.
“余秋雨式散文”以其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回味悠长的苦涩,成为当代的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本文通过对余秋雨文学创作中的文体选择、个人生命体验与感悟、创作时对历史难题的两难选择等方面的分析,探析其散文创作中苦与涩的形成原因,从散文创作的角度对余秋雨散文特色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电视散文作为电视与文学的联姻,有着极大的艺术魅力和发掘潜力.但是,电视散文艺术毕竟是一门年轻的艺术,在发展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如:有声语言的固定风格,音乐的创作与配置的不足,电视散文文本创作的不足等.只有发现这些问题,扬长避短,才能真正实现电视散文的繁荣.  相似文献   

12.
考察何其芳对他解放前散文创作的评论,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倾向:他越来越多地肯定他早期散文创作的艺术,而不断地否定它的思想;相反的,他越来越多地肯定他后期散文创作的思想,而不断地否定它的艺术。他的这种意见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可见,它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因此,我觉得探讨一下何其芳解放前散文创作的发展,具体地研究一下它的成败得失,不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基本上来说,所有学习文学的高中生,都有过散文创作的经历。但是,每个人对散文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创作能力也有高低之差。因此,在文学写作的过程中通过阅读名人的作品,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感受散文的魅力是十分必要的,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作要领。  相似文献   

14.
纵观欧阳修的散文创作,其成就可概括为八个字:“以道成文、以文显道”。“以道成文”是指欧阳修的散文创作不是为文而作文,而是因为心中有道就自然而然地下笔成文,故其文鲜活、畅达、充实;而“以文显道”则是指欧阳修散文的语言、结构、技巧等往往顺道而为,是彰显心中之道的有效载体。尽管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提出了文以载道的散文创作理论,但后来他们还是走向了尚奇的怪路,而真正实现文道统一的,当属欧阳修的散文。  相似文献   

15.
从朱自清的个人经历、文化视野、“中和主义”、创作心理结构诸方面进行泛文化角度地透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朱自清是优秀的散文家,但不是永葆艺术魅力的作家;他的散文创作兴盛在前期,淡化在后期;丰收和歉收并存,绝唱和遗憾共在。凡此种种,无不呈现出作家创作心理上的文化困境。应该客观地评判朱自清的散文  相似文献   

16.
一、文化散文概念的提出 中国的散文创作是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的,从先秦诸子散文,到“唐宋八大家”,人们在阅读中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了解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事件和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从鲁迅、瞿秋白,到郭沫若、茅盾、巴金、周扬,散文创作者以极大的热情,丰富了人们的阅读生活,现代人更多地从这些作家的作品中,感受到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对散文创作的束缚,一些作家的散文作品呈现出小家碧玉、风花雪夜、纠缠于个人心灵鸡汤的扭捏流露的迹象,散文创作的通道越来越窄。大约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文坛上曾经掀起一个波浪壮阔、蔚为可观的“文化寻‘根”’热潮,一些以写小说和诗歌而闻名的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出现了以反思批判、张扬个性,重新诠释传统文化的特点,而散文创作在这一时期则表现的平稳、凝重、缓慢,散文作家没有赶上“文化寻‘根”’热,但是,在小说、诗歌中的文化热消歇之后,于八十年代后期却焕发出夺人的光彩。  相似文献   

17.
李商隐的散文既有古文也有骈文,其散文理论和创作实践,纠正了古文提倡者全盘否定骈文的片面性,又以注重感情和气势改变了骈文过分追求形式美而忽视内容充实的弊病。这对中国古代散文理论和散文创作的健康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散文的百花园里,丰子恺先生的创作可谓独树一枝,是为数不多的“艺术家的散文”.纵观他散文创作所经历的三个时期,总是与历史与生活息息相关,发展共进的.其散文在艺术特色上,更是风姿独俱,异彩耀空.本文试从几个角度对这位艺术大家的散文创作,做一简析.  相似文献   

19.
<正>刘熙庆曾在《论散文创作》上说:"作家有自己的个性,散文又极其自由,很难被概括和被解说。"可以说,作家在创作中,融入了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并将其并入在个体化的审美体会中。即便作家的散文创作奥妙非凡,它都是教学内容的客观对象,教师仍能通过主观的努力,在特定的散文阅读教学导入及总结环节中求自由,在自由的散文教学过程中求特定阅读方法,让散文阅读教学丰富多变,让学生散文阅读有法可循。一、别具慧眼导入  相似文献   

20.
论宗璞的散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璞是一位沐浴在西方艺术之中,又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化”过的知识性女作家;其散文创作起始于游记,受到了郦道元、徐霞客等散文名家传统的影响;重视客观对象的精微体察,描摹真切、语言简约;而其追悼散文,纯净沉郁,以质朴无华的文字传达爱之深,痛之切的情思,理智而节制;近几年来的文化性散文,对散文领域的拓展是一种贡献,字里行间充满雅韵逸致,文化气氛浓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