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媒体的发展给高校的德育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创新德育工作,充分发挥自主性德育、参与式德育的作用,建立新媒体与现实传统教育相结合的德育模式和社会、学校、家庭、学生"四位一体"的立体德育模式,提升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2.
发达的互联网技术营造出一种虚拟环境,高校德育无法脱离这种虚拟环境。高校德育的虚拟环境在本质上是虚拟形式与现实内容的统一,这种环境下的高校德育与传统的高校德育存在着主体、客体与中介的同构关系。虚拟环境下的高校德育经常出现"非意图的结果",其原因可以从实践主体的心理畏惧、综合能力不足以及缺乏资源支持等主客观方面加以分析。通过构建"虚拟真实"与"虚拟自我"可以走出高校德育虚拟实践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为了进一步提升高校辅导员宣传思想工作的实效性,文章首先解释了微传播碎片化的含义,然后分析了微传播碎片化给高校辅导员开展宣传思想工作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微传播碎片化下高校辅导员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策略,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稳抓舆论领导权;化“碎”为“聚”,聚合微传播丰富资源变“老”为“新”,改进传统宣传渠道;转“零”为“整”,形成虚拟与现实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4.
当前,由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媒体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作用:新媒体有助于大学生进行自学;新媒体让大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德育学习。指出了新媒体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问题:高校需要控制新媒体传播的信息;新媒体导致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提出了利用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技术优势,加强德育教育的功能;建立新媒体作为载体的德育教育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陈丽娜 《文教资料》2013,(25):104-105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面临新的境遇。在新媒体成为大学生信息获取、社会交往和娱乐购物等重要途径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发生了深刻变化,高校德育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面对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挑战,高校德育应从“行动型道德主体”培养、“媒介意识”形成等方面着力应对。  相似文献   

6.
多元化思潮在高校的广泛传播,使马克思主义在传播中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形成冲突,并加剧了高校马克思主义多元化传播载体之间的竞争.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应当积极回应现实,以学术性和思想性吸引学生,增加理论课的说服力;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对社会实践的理论指导,强化社会实践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功能;利用新媒体打破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营造的“心理真实”,引导学生接近客观真实;发挥高校“意见领袖”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应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冲突与竞争.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时代,品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随着微信、微博、直播等新媒体平台的发展,国内各高校纷纷寻求新媒体平台来建设和传播自身品牌形象。高校的德育品牌形象直接影响高校品牌形象,这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利用SIS模式来建构和传播高校德育品牌,对于增加高校德育工作的美誉度、知名度、信赖度和粘合度等方面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及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媒体互动传播模式以其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平等性和多元化的特点,改变着大学生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价值观念。新媒体的开放性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新媒体的互动氛围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虚拟与现实的矛盾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双重标准。高校要加强新媒体的建设和管理,建立完善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遵循新媒体互动传播规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教育教学与管理服务、网络舆论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合力,共同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9.
试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三个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做好新时期的高校德育工作,要立足现实,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首先要尊重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单向德育”向“互动德育”转变;其次要充分挖掘并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从“说教德育”向“实践德育”转变;再次要积极探索高校德育教育新路径,从“经验德育”向“创新德育”转变。  相似文献   

10.
情商培育与德育的分离,是当前学分制下高校德育实效性低下,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实现情商培育与当代德育的融合是学分制下高校构建“以人为本”德育理念,实现“占有式德育”向“生存式德育”转换的内在要求。情商培育是实施情感教育法的本质要求,有助于拓宽学分制下高校德育的实践途径、丰富德育方法论研究.是学分制下高校德育走出实效性低下困境的现实之维。  相似文献   

11.
朱其伟  古冬雁 《大学教育》2023,(12):19-21+26
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玩”行为呈现三个特征:青睐快节奏、低成本的网络互动;沉迷于新媒体和个性推送;重网络社交、轻线下交流已经常态化。全时的新媒体带来的海量信息冲击着固有的教育管理,给高职院校师生带来诸多困惑:教师面临网络信息快而育人效果慢的困惑;教育面临个性化培养需“精准推送”与教育公平“宽受众”的困惑;学生面临现实与虚拟世界的困惑。为此,应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性等优势实现长效育人;坚持多样化育人,成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厘清虚拟与现实的关系,使教育管理快速适应新媒体时代,从而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网络手机、网络电视等“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与“流行音乐”的交融效应渐次凸显——兼叠现代传播手段与技术的“新媒体”,为流行专乐的广泛传播构建了新的平台;流行音乐的表现内容、载体、形式及商机,使得“新媒体”不断自我更新、升级,而两者的互为前提、交叠共进,使高校流行音乐教育的新媒体融合渐次凸显.  相似文献   

13.
青年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是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最重要的衡量标准。以“三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深刻地影响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机制,“去中心化”的传播趋势导致“把关人”机制弱化,“裂变式”的传播形式导致舆论控制难度大幅提高。新的传播环境下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创新势在必行。以新文明理念引导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变革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由“灌输式”转向“互动交流”;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内容,在提升公信力的同时增强吸引力和说服力;改变传统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话语表达方式,打破主流意识形态与青年学生之间的隔阂,提高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守好意识形态安全“生命线”。  相似文献   

14.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心理委员队伍的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基于新时代的背景,引用网络指导、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对培养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能力和综合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新媒体的传播途径对于心理委员的心理疏导工作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可以有效地降低班级学生心理发生异常的现象。文章将就新媒体时代下心理委员的培养工作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对心理委员的培养路径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微文化的渗透与新媒体德育开展,在高校大学生培养的作用中存在着相互依存并密切影响的关系。微文化的兴起,既给新媒体德育创设了机遇,又给新媒体德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微文化如何应用于新媒体高校德育已成为摆在我国高等教育面前的又一重大课题。本文以高校德育工作为例,在概述微文化、分析微文化在新媒体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微文化应用于新媒体德育中的路径与策略,对新媒体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虚拟在场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赋能,使之既能克服传播的时空局限,又可以与教育对象进行“面对面”交流。同时,虚拟在场放大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话语传播过程中的缺陷,减弱了与教育对象现实交往的机会。数字时代,需要充分利用“在场”传播、“离场”传播、“虚拟在场”传播等多种话语传播形式,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17.
高校德育工作,常常是学校管理层和老师的单边说教与“灌输”,作为施教者的主体地位提高了,但是对大学生的现实道德状况、道德需要以及德育内容本身的可接受性却很少考虑,因而走了一条艰辛而又曲折的道路.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着力不少,但学生逆反心理却越来越严重,德育效果不尽人意.从现实中我们发现,寓德育于美育,将真善美融于一体是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条有效路径.淮南师院从现实问题出发,立足“德育为先”,探寻“美育着眼”,走出了一条“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德育坦途.  相似文献   

18.
哲学解释学作为一门关于“理解”的学说,与德育具有适切性。运用哲学解释学的成果反观当前高校德育现实,高校德育困境主要表现为“生活”的缺席、“对话”的缺席及“人”的缺席。高校德育要破解困境,其走向应体现为在尊重前见中倡导关注生活世界的德育内容、在重视语言中倡导回归对话的德育方法、在视域融合中倡导个体生命价值提升的德育目标。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是思想文化交融和意识形态冲突的全新场域。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形成了对传统的高校德育话语的冲击。新媒体时代"去中心化"交互淡化高校德育的主流思想意识,文化"多元化"打破了德育话语权力垄断格局,传播的"碎片化"消解了德育话语的时空边界。面对公共理性"缺场"、交往关系虚拟化、技术工具理性异化等因素导致话语缺失的现状,高校应当主动变革:探寻高校德育话语体系构建的内在规律,从话语价值、话语能力、话语表达途径等多角度切入,实现德育话语从"祛魅"到"返魅"的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充分利用现代新媒体,通过跟随课本红色虚拟旅游,开展“重上井冈山”、“重走长征路”、“回延安”、“沂蒙颂”等红色旅游系列活动,增强大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提高教学实效,传播精神正能量,实现引导大学生认可接受并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以《重走长征路》为例,对红色虚拟旅游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实施方案、心得体会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