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朝陵区多由两个以上陵墓构成。陵地的选定 ,除聚葬和风水因素外 ,还要考虑墓主之间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陵区内各陵之间 ,以及每个陵园中主从墓之间 ,按照墓主生前尊卑有规律分布。陵园内有陵门、陵垣、神道石刻、玄宫、寝殿等建筑。六朝特别是南朝陵墓有比较严格的等级差异 ,明显反映墓主生前身份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正【概述】《衡方碑》,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东汉灵帝建宁元年(公元168年)九月立。碑高240厘米,宽110厘米,厚25厘米,隶书23行,每行36字。碑额题隶书"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额下有穿,穿下书刻碑文,记述衡方生平,颂扬其为政功绩。碑末刻"门生平原乐陵朱登字仲希书",汉碑中很少有书写者姓名,此极为罕见。此碑原在山东省汶上县中店村,现存山东省泰安市岱庙内。  相似文献   

3.
我们知道,北京的古迹有十三陵,南京的古迹有明孝陵,这都是明代皇帝的坟墓。那么,皇帝的坟墓为何称“陵”呢? 实际上,上古的时候,君主的坟墓也都只称“墓”而不称“陵”的。《尚书·太甲上》说:“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注:“桐,汤墓地也。”)又说:“营于桐宫。”(注:“经营桐墓,立官,令太甲居之。”)意思是说,太甲做了国君,很昏庸,伊尹把他流放到先王汤的墓地,在那里营建行宫让大甲居住。这说明商朝君主的坟墓称“墓”而不称“陵”。《周礼·春官》也说:“家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葬居…  相似文献   

4.
曹睿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第二代帝王,史言其葬地在汉魏洛阳城南90里处,亦即今存之万安山南麓、汝阳县境北部的魏明帝高平陵。在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考古及文物保护工作者对高平陵的地理、人文环境及其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陵既与古人对"兆域"的选择有密切关系,又与曹魏政权仿效东汉葬制实行南北陵区相关,而"洛阳八关"之一的广成关的增设也是曹魏南陵区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正【概述】《孔宙碑》,全称《有汉泰山都尉孔君之碑》,东汉桓帝延熹七年(公元164年)七月立。碑高241厘米,宽132厘米。碑文隶书15行,行满28字,首行为"有汉泰山都尉孔君之铭"。(见图1)《孔宙碑》是为颂扬孔子十九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政绩而立。碑阴刻立碑关系者姓名。此碑一直立在曲阜孔林内的孔宙墓前,清乾隆年间移至孔庙内。现存曲阜市孔庙汉魏碑刻陈列馆。  相似文献   

6.
最近,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专业人员,对位于西夏陵3号陵陵区之内的西碑亭进行了考古发掘.此次共发掘出3尊人像石雕碑,其中一尊上部略有损伤,两尊完好无损.3尊雕像中,有两尊完全相同.雕像与以往在陵区出土的造型大体相近,但形体略大,面目也有不同,面部有彩绘的墨迹.有所不同的是,西夏陵出土的碑座都雕成人像,人像非人非兽,双手托天.突出的双角,肥硕的乳房,整个造形表现的是勇猛、顽强、坚毅,象征自立自强、忍辱负重的精神.另外,这次出土的还有西夏碑石残片约有五六百块之多,其文字多少不等.其中两块最大的残碑上面有龙和花草的浮雕,背面为描金字,为首次发现.此次考古的重要发现,对今后研究西夏碑亭形制和构造、探索陵墓分布原貌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据此可以找到确定陵主人的证据,有望解开一些历史之谜.  相似文献   

7.
正【概述】《张景碑》,也称《张景造土牛碑》,东汉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镌立。碑身四周皆有残损,现存碑高125厘米,宽54厘米,无额。碑文隶书11行,每行23字,全文清晰可识者225字。(见图1)此碑于1958年春在河南省南阳市出土,系当地群众在南城门内整修道路时挖掘出来的,随即移至市文化馆保存。1959年迁至南阳市卧龙岗汉碑亭内。  相似文献   

8.
20世纪 90年代 ,洛阳邙山出土了唐代官吏狄兼谟墓志 ,详述其生平行事 ,可以证补正史。墓志的出土地及所记葬地 ,说明其曾叔祖梁国公狄仁杰的墓域在今孟津县翟泉村北 ,纠正了在洛阳白马寺之误。而今白马寺山门外的“梁国公墓”是武周时期的“梁国公”、白马寺住持薛怀义之墓。  相似文献   

9.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将“碑”列为一种独特的文体,与同属祭文的诔相区别。承载着文章的“碑”同时也是实物,能否看作文体,后世一直存在着争论。东汉蔡邕在碑文方面的杰出表现确立了这一文体的地位,谀墓的文风也反映他的人品上的缺陷,华而不实的碑文因此完成了纪念逝者到美文的功能转变,人们关注的焦点由墓主转向作者。中国古代文人知识结构的泛文学化致使审美性向所有文字领域渗透,致使几乎所有的应用文体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包括“碑”这样的准文体。  相似文献   

10.
碑文的形成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其形成是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文体自身演进的结果.碑的形制由古代的识日影、丽牲、下棺之碑发展到汉代的墓碑,汉碑的形成还受刻石文字等的影响.一般来讲,碑文主要是指墓碑文.  相似文献   

11.
洛阳北魏墓属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的墓葬,从北魏墓的墓地、北魏墓的发现概况,北魏墓的墓葬形制等为基本内容,对洛阳的北魏墓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从而对洛阳北魏墓及其相关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洛阳虽然见于发表资料的北魏墓仅20余座,但墓主人涵盖了从皇帝在内的各个阶级的人物,有王和官吏、庶民,对于研究洛阳各阶级墓葬及其相关问题都是十分珍贵的材料。这批墓葬,出土墓志的就有7座之多,这些墓葬不仅对于研究墓葬本身,而且对于研究北魏的政治、经济、社会都非常有用,同时对于其他地区北魏墓的断代,也是必不可少的借鉴材料。从发表资料的北魏墓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之彻底。洛阳的这些北魏墓除墓地制度具有鲜卑文化的一些特征外,其他方面如墓葬形制,随葬品、葬俗葬具、壁画内容等等都完全是对汉文化的继承。  相似文献   

12.
释“碑”     
许慎《说文解字》:“碑,竖石也。”古时,人们把立于宫、庙、殿、堂门前的用以识日影及拴马匹的石柱称为碑。汉代经学大师郑玄说:“宫必有碑,所以识日影,引阴阳也。”《礼记·祭义》:“君牵牲……既入庙门,丽(丽:拴)于碑。”那时的石碑上没有文字,不具有纪念的意义。后来,在人死入葬时,人们在墓坑旁树立石碑,并凿上孔,用以系绳徐徐下棺。这时的碑只是行葬时使用的一种工具,没有文字,也不具有纪念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开始在这些石碑上刻字记事,作为纪念或标记,因而产生碑文。这种碑文在秦代称为刻石,如李斯峄山之刻。汉以后始称为…  相似文献   

13.
碑文的形成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其形成是社会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文体自身演进的结果。碑的形制由古代的识日影、丽牲、下棺之碑发展到汉代的墓碑,汉碑的形成还受刻石文字等的影响。一般来讲,碑文主要是指墓碑文。  相似文献   

14.
谢安是蜚声史简的东晋名相,因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而震铄千古。他祖籍陈郡阳夏(河南太康),其曾祖谢缵墓碑最近在太康县老冢镇谢家堂村发现。该碑已仆倒于地并断裂为5块,经测量,碑高1.58米,宽60厘米,厚10厘米。碑文为“魏典农中郎将谢公讳缵之墓”,墓额有“流芳百代”4字,左下角4行字分别是:“升平四年炳月望,曾孙谢万立,后裔宋进土谢文瓘重刻,熙宁丁巳年清和月。”由碑文可知,谢缵墓碑立过两次,一次是在晋穆帝升  相似文献   

15.
1940年4月在青海省乐都县发现的《三老赵掾之碑》,是黄河上游地区发现的数量不多的汉碑之一,也是青海省迄今已知最早的一通石碑。此碑的出土面世,引起当时国内史学界、考古界和书法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该碑煌煌694字碑文,上补正史之缺漏,下增地方文献之异彩,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6.
西晋时期中原地区墓葬的形制较之曹魏和东汉时期墓葬的形制有很大差别,模拟宫室制度的多室葬制不见形迹。由单室墓代替东汉时期的多室墓葬成为主流,墓葬规模有所减小,其变化最为突出的是出现了引人瞩目的装饰性的墓葬装饰。中原地区出土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墓葬情况来看,出土的牛车周围都伴有佣或佣群的出土。东汉魏晋后,洛阳一直是北方乃至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墓葬随葬牛车佣群的传统首先是于西晋时期流行于洛阳地区的。  相似文献   

17.
丹阳陵口镇萧塘河两岸的一对南朝石兽,其造型与装饰皆与三城巷(1)、(4)、南京狮子冲等处石兽肖似,属于典型梁代风格,所列置的陵口应为齐梁两代陵区总入口。关于石兽的建造年代,曾布川宽推考当在梁末大宝三年(552年)简文帝葬礼前后。然其时建康初复,政局动荡,对茔陵的修复不可能有如此巨伟之制。根据文献记载的线索,以及与其他同时代遗物的比较,陵口石兽实为梁代盛世作品,推测与大同十年(544年)梁武帝回乡谒陵有关。  相似文献   

18.
东魏皇陵考     
公元534年至公元550年建都邺城的东魏王朝,此期间东魏亡故的宗族子弟究竟葬于洛阳西陵还是邺城.文献记载方面和前人均无定论.笔者根据诸多元氏家族人员墓志勒文加以考证,认定磁县讲武城以北,王家店以西,即南孟庄、双庙、东小屋村一带为我国东魏元氏皇陵区.  相似文献   

19.
西晋中书侍郎荀岳不幸病故。晋惠帝特派使者行吊祭之礼,颁布诏书赐以葬钱墓田,荀岳附葬于文帝崇阳陵。荀岳的临终关怀典礼是君臣从属关系在丧葬文化礼俗上的体现。史书记载、考古勘查结论与墓志文本可以三重相互印证,荀岳墓志对于勘查晋文帝的崇阳陵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丰碑立巴地我叫景云碑。更准确地说,我乃汉巴郡朐忍令景云碑。汉是我出生的年份——东汉,巴郡朐忍就是今天的重庆市云阳县,我出生、成长于此,也埋葬于此。虽然名日景云,但是我从未见过景云其人,毕竟在我诞生时,他已然故去多年。从前只有王公有资格以碑引棺,后来碑逐渐成为一个人良好品行以及功德纪念之物。景氏是君帝高阳的后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