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发展民族村寨旅游是民族地区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是民族地区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是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有效路径。本文以芒市三台山出冬瓜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分析了出冬瓜村发展民族村寨旅游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加大硬件与软件建设,建立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政府积极主导,居民主动参与,鼓励社会投资,挖掘民族文化,培育节日品牌;创新旅游发展思路,开展体验式旅游;以市场为导向,开发独特旅游产品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民族文化是人类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结晶.黔东南州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而且民族文化资源是当地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过程,既要发掘民族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旅游文化市场的核心资源,促进旅游业发展,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又要注意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社区参与式旅游作为可持续旅游实现的有效形式,是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前提和核心。有效的社区参与将有利于民族村寨居民的利益保障,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游客体验真实性的提升,并有效转变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促进民族村寨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在坚持一定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各种保障机制,促进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文化产业是中国整个文化产业发展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充分利用当地富有特色的文化资源,促进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从现状、存在的问题、解决办法等方面进行民族地区科技能力普及与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关系的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从"新华模式"看民族工艺与民族旅游的互动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工艺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旅游开发能否成功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文章通过对"新华模式"的分析,提出新年村在开发中以传统工艺为基础重点扶持民间工艺精美、重塑工艺品牌,再引进外来投资商重点发展以民族工艺技艺及文化为核心的多功能旅游区的模式,较好的实现了民族工艺的传承和民族旅游的持续性发展,是民族工艺与旅游互动发展的成功范例,对其它民族地区的发展有较好的现实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6.
广州从化区属广府地区,又靠近粤北山区,这里中原与土著文化、广府和客家文化交汇,文化遗产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地域特色。从传承区域文化出发,需要对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通过对从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结合从化区的建设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再开发,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作为我国旅游业新兴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其在促进我国民族特色的旅游业发展,进而不断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对于我国民族村寨文化的保护呼声不断高涨,笔者在此大背景下,对我国旅游开发与民族村寨社会变迁方面进行相应的分析与理解,以期在保持我国特色民族文化的同时,促进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采用田野调查法,以黔东南苗族传统节庆体育为个案,对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进行研究.发现文化创意是黔东南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结合的主要方式;文化创意开发中面临文化适应与草根尴尬问题和同质化的民族体育旅游文化趋势.认为节庆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能推进民族传统节庆体育现代化转型;实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信仰、认同与话语是民族传统节庆体育文化创意在实践领域的根本价值指向.提出维护和强化民族传统节庆体育的内在生命;培养文化自觉,落实民族传统节庆体育的保护和投入机制;推动文化、旅游、生态"三位一体"整合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西部大开发中如何抓住发展西部地区的文化建设事业,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建设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西部新文化,要发挥西部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抓住民族文化建设这一主题,贯彻实施党和国家制定的“抢救、保护、开发、利用”的战略决策,努力把西部的文化资源优势变成文化发展的优势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为西部地区的现代化建设营造有利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0.
地域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正确的保护和建设好少数民族地域文化,是西南地区新农村建设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研究课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保护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农村建设中高度重视地域文化的保护,促进“建设”与“保护”共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当地民族世代传承,共同拥有的生活习惯,是民族个性的象征性文化符号。近年来旅游业的快节奏发展,对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更有甚者出现民俗同化、异化的现象。因此应加强少数民族对本民族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觉意识,同时在旅游业开发过程中应加强宏观调控机制,最大限度的降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同化和消亡的局面;借助旅游业的发展契机开展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哈尼族村寨在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其民族文化也在发生变迁,呈现出多样化、流变性和断裂性,同时也带来了民族文化生存诉求和身份认同危机。因此,将哈尼族传统优秀体育文化与建设生态美丽乡村、和谐社会进行适当对接,紧紧依托民族村寨,提高族人保护意识,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更好地挖掘、保护、传承和发展哈尼族村寨独特的地域文化,全面提升哈尼族村寨体育文化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贵州民族文化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州是一个边远的后发展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与历史的原因,民族文化传统知识非常丰富。在今天,随着现代社会工具理性的高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日益紧迫。一方面,民族文化传统知识已经以各种形式参与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舞台,对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产生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市场交易者在挖掘传统知识商业价值的同时,经常出于单方面利益的考虑而歪曲、割裂、甚至滥用传统知识,以至对传统知识背后特定的民族群体精神、尊严等造成伤害。知识产权是WTO重要的内容之一,应用知识产权保护民族文化传统知识是一个必要的、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 ,注重山地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 ,强调发挥特色与优势 ,组织游客亲涉山地民族村寨 ,在旅游宣传的过程中 ,强调不同地区的互补 ,同时重视对游客较少的一些地区的宣传等等。对于云南来说 ,泰国山地民族旅游业的这些成功经验尤其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都众多,古都所在地区历史遗址、文物,是华夏文明的物质载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古都文物与古都风貌还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这一资源具有无与伦比的高品位与历久弥珍的长时效,同时还具有不可再生与不能替代等特点。在当前的经济建设中,必须严格保护,积极而又妥善地开发,避免造成“建设性”与“文明性”的破坏。在对中国古都学所具特点开展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建设与保护、建设与开发之间的关系,并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健全法制、调整政策,既推动古都所在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又促进具有中国历史文化风貌之城市的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6.
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地区是社会关系中重要的组成细胞,因而民族地区的社会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维护社会稳定,发展一条适应民族地区的经济道路,保护民族地区文化和环境特色,成为基层社会管理的重要使命。  相似文献   

17.
民族文化不仅是本民族精神的写照,也是本民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结晶.而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民族传统文化积淀浓厚的地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西部文化的显著特征,但在西部大开发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体现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遗产正大量流失,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8.
民族工艺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旅游开发能否成功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文章通过对新华模式的分析,提出新华村在开发中以传统工艺为基础重点扶持民间工艺精英、重塑工艺品牌,再引进外来投资商重点发展以民族工艺技艺及文化为核心的多功能旅游区的模式,较好的实现了民族工艺的传承和民族旅游的持续性发展,是民族工艺与旅游互动发展的成功范例,对其它民族地区的发展有较好的现实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教育文化的社会研究中"文化重构"愿景的实现必须率先解决当代"文化重生"的问题。文化地域性发展机遇下,管理及决策指导文化发展,城市群和产业化的社会经济结构建立,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的社会价值,为实现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的社会价值提供理论分析的指向。民族地区发展决策的文化解读提供政策行动力;地区城市群的规模初建提供社会组织保障力;高质多元教育产业目标确立提供经济推动力;民族与区域文化生态环境提供核心原动力。在新的全球化、现代化历史情境下,不断以文化教育的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通过文化的发展,影响民族地区教育政策措施的实行,推动经济社会的和合发展,实现当下民族文化的发展和重生。  相似文献   

20.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传统模式与生态博物馆模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涌现出民族(俗)博物馆、民族(俗)村异地模拟型人造主题公园、就地展示型民族文化村等传统模式及生态博物馆模式.其中,生态博物馆避免了传统民族(俗)博物馆的静态性,消除了异地模拟型民族(俗)村的虚拟性,克服了单一的就地展示型民族村落的孤立性,以社区为基础,以原地保护方式对民族文化进行原生态状况下的保护和展示,并强调文化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