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化学第一章第四节“分子”是本章教材的难点,我们设计了一种“氨的扩散”演示实验来说明分子的性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实验内容 取A,B两个50mL烧杯,向A杯注入浓氨水50mL,B杯注入蒸馏水50mL,滴加1~2滴酚酞试液,用1000mL烧杯  相似文献   

2.
孙玉杰 《成才之路》2009,(34):61-61
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物理选修3—3第8页“分子间作用力”一节,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微观领域的力,学生很难理解大量的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样的。因而教材在这节增加了很重要的演示实验,用等体积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原来体积之和来证明分子间有空隙,两种物质混合后体积减小是由于分子重新分布;原来的分子空隙有一部分被另一种分子占据了的缘故。这个实验可使学生充分体会分子间有空隙,进而加深理解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  相似文献   

3.
高二物理在研究“自感现象”这一节课时,有两个必做的演示实验,第一个是“通电自感”现象演示实验,第二个是“断电自感”现象演示实验。我们用可拆变压器来做这两个演示实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对高中《生物》教材“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进行课堂设计时,教材上只有观察渗透作用传统演示实验,为了让学生对“水分的渗透作用”和“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有感性认识,拟引导学生再设计两个探究实验。第一个实验是这样设计的:取两块体积大小一样的萝卜块,分别放在装有等量的清水和30%蔗糖溶液的两个烧杯中;第二个实验是教材上的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第一个探究实验的设计是自行增加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更直观的印象。这节课学生一定很感兴趣。因为要做实验,这节课安排在实验室上。学生看到那么多的实验器材非常兴奋。  相似文献   

5.
在高职《物理》(第二册)“热传递和内能的改变”一节中,讲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热传递”现象.在课本第11面有两个演示实验,其中“摩擦和加热使铁块的温度升高”这个实验要在课堂上演示不大方便,且实验效果欠形象直观,特别是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提出的“热是如何传递”的问题,这一实验无法说明.笔者在反复琢磨后,设计了一种能形象直观地演示热“传递”的实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初中化学“分子”一节内容,是学生学习物质结构知识的开始。为了使学生确认分子的真实存在,了解分子的特征:分子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的质量很小,我作了以下教学尝试。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有关分子的概念后,再补充两个演示实验和一道计算题: [实验一] 分别用50ml的量筒量取50ml水和50ml酒精,都倒入同一个100ml的量筒中,发现混和后的液体体积小于100ml。这是为什么? [实验二] 把装满水的U形管两端,分别倒插入两只盛水的烧杯中,向其中的一只烧杯中注入高锰酸  相似文献   

7.
投影教学二力平衡的条件陈舜熙,黄劲松一、二力平衡条件教学的分析本节教材是用初二《物理》图2—18所示的实验装置演示证明“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在同一直线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两个力就平衡”。但用此装置做实验存在几个难以克服的弊端:(1)实...  相似文献   

8.
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第一册大气压强中“马德堡半球实验”,笔者在教学演示中发现有如下弊端:在马德堡半球实验中,用手摇抽气机抽气,常因接口不密封而漏气,学生一拉即开,有的教师用两用打气筒抽气,常因导管软易被大气压压变形,导致实验效果不好。这样,教师上课时常不去演示它。教材中用两个皮碗,模拟演示,虽能说明大气压存在,但不能形象地说明大气压强之大,难以让学生相信“马德堡半球实验”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二份第二章第六节比热,即是本章教材的重点,又是本章教材的一个难点。“比热”又是初中物理热学部分的一个重要概念。而本节课又是典型的概念课。这一概念的正确建立必须通过有效的直观教具的演示、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目前,教材所采用的演示实验,我认为是有缺陷的:(1)温度计里的液柱上升和下降,多数学生看不清楚,降低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也必然降低了学生对实验结论渴求得到的强烈欲望。(2)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俗名:“热得快”),虽说是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在相等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农村中学实验条件差,笔者在教学“光的干涉”一节时,尝试了用纸带粗略演示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特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初级中学化学课本第一章第一节《空气》中有一个演示实验:关于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由于我们学校没有玻璃钟罩,我便用“土方法”给学生们做了这个实验,而且效果很好,我还发动学生回家亲自动手做这个实验,同学们的学习情趣和积极性都很高。  相似文献   

12.
章俊衍 《物理教师》2004,25(9):3-23
在人教版初二物理第三章第一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这一节中课本用“土电话”来表明固体也能够传声.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制作了声控电路,通过声控电路来演示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效果很好,直观很强,现将这个演示装置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个课题。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经观察、分析得出可燃物燃烧的两个必备条件: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因此演示实验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本节课的成败。课前,我根据教学实际,对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进行了改进,  相似文献   

14.
朱向阳 《物理教师》2006,27(5):M0003-M0003
高二物理“伯努利方程”一节中,教材设计了用漏斗吹乒乓球和吹纸的演示实验,实验简单易做,效果明显,实验现象表明:在流动的流体中,压强跟流速有关,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在教学中我们用矿泉水瓶制作了几个简易装置,演示流体压强跟流速关系的现象,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刘利  薛永红 《物理教师》2005,26(10):58-59
“分子间有间隙”演示实验中,中学教材中采用的是一支长试管倒入等量的酒精和水,然后观察其体积减小来演示说明分子间是有间隙的,这样做的效果较差,不易明显观察到液体总体积变小的现象,难以令学生信服,给教学效果带来不利影响,也有一些中学采用1m多长的空心细玻璃管(一端封闭一端开口),通过用滴管往长玻璃管中滴满等量的水和酒精,之后用大拇指按紧开口端,  相似文献   

16.
这样做“阿基米德定律”演示实验更好宜城县孔湾中学张海鹰(441400)现行初中物理教材第一册第六章第二节中安排了研究阿基米德定律的演示实验。若按此演示实验得出阿基米德定律,学生就会有这样一个错误观念:“有多重的液体溢出,这物体所受浮力就有多大。”因而...  相似文献   

17.
哪种方法演示效果好□清水县四中申连成义务教育教材初中物理第二册“焦耳定律”一节中,关于焦耳定律的演示实验,教材是这样介绍的:“在两个相同的烧瓶中装满煤油,瓶中各放一根电阻丝,甲瓶中电阻丝的电阻比乙瓶中的大。”和教材紧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下称教参)...  相似文献   

18.
现行初中物理课本第一册177页“功的原理”一节是通过分析杠杆、轮轴和滑轮做功问题的三个演示实验,总结得出结论的。因此,做好并分析好这三个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但课本图中8—2、8—3、8—4三图所示的演示实验却存着一些缺点,如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小、效果差,操作不方便,所测的数据误差较大等。这使教学效果直接受到影响。所以,笔者对演示实验作了改进: 自制了一块功的原理演示实验板,其方法是:①用三个厚度分别为0.8cm,1.8cm和2.5cm的木板A、B、C(长和宽如图1、  相似文献   

19.
一、观察演示,提出问题。教师出示两支同样的铅笔(圆柱形),引导学生思考:铅笔是什么形状的?贴了纸的这一节又是什么形状的?接下来演示用卷笔刀削铅笔,让学生观察。师:这是削好的铅笔,这是没削的铅笔,这是削铅笔留下的铅笔屑(用实物投影仪展示)。通过观察,你想知道些什么呢?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①表面积;②圆锥、圆柱间的关系;③体积。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圆锥体积的计算。二、操作实验,自主探究。师:老师给每一组准备了1个圆锥和4个不同的圆柱,分别标上序号,还有些砂子和硬纸板。请你利用这些材料,进行…  相似文献   

20.
初中物理第二册教材P44页“摩擦起电两种电荷”一节中,图4—2电荷问相互作用的演示实验是本节最关键实验:实验成功与否,不仅仅直接关系到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得出,而且影响到“为什么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这一难点的突破,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在这个实验基础上的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这一能力目标能否达到。因此,不论从哪个角度讲,该实验是本节教授的基础和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