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减排目标已确定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了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作为约  相似文献   

2.
【背景材料】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决定到2020年我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和行动。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主张通过切  相似文献   

3.
为了配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温家宝总理近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宣布: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中国提出远远高于其他国家碳减排目标,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4.
基于1999-2008年中国氮氧化物排放量和经济发展数据,构建了30个省区万元产值氮氧化物排放量随人均GDP变化的环境学习曲线.以所建立的环境学习曲线为依据,预测了2020年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和减排潜力,并计算各省区氮氧化物削减目标和分担率.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建立2000–2020年中国氮氧化物排放清单,了解中国主要行业和省份氮氧化物的排放情况,为评估氮氧化物的环境影响和制定相关减排政策提供依据。创新要点:分析了中国主要省份产业结构对氮氧化物排放量的影响;根据不同情景分析,预测2020年中国氮氧化物的排放量。研究方法:1.基于自底向上法,根据不同类型化石燃料的氮氧化物排放因子,结合化石燃料消耗量,建立中国2000–2010年氮氧化物排放清单;2.基于IPAT方程,并以中国2000–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数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为依据,分三种情景,分析2011–2020年中国能源消耗和氮氧化物排放趋势。重要结论:2010年中国氮氧化物的排放量约是2000年的两倍;自2009年起,中国氮氧化物总排放量超过了二氧化硫总排放量;主要由于产业结构和地区生产总值的不同,中国东部和西部氮氧化物排放量有明显差异;制造业、电力行业和交通运输业是中国氮氧化物的主要排放源,其中交通运输业氮氧化物排放量呈现逐年增长趋势;预计2020年中国氮氧化物排放量为19.7 Mt。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建立2000-2020年中国氮氧化物排放清单,了解中国主要行业和省份氮氧化物的排放情况,为评估氮氧化物的环境影响和制定相关减排政策提供依据。创新要点:分析了中国主要省份产业结构对氮氧化物排放量的影响;根据不同情景分析,预测2020年中国氮氧化物的排放量。研究方法:1.基于自底向上法,根据不同类型化石燃料的氮氧化物排放因子,结合化石燃料消耗量,建立中国2000-2010年氮氧化物排放清单;2.基于IPAT方程,并以中国2000--20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数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为依据,分三种情景,分析2011-2020年中国能源消耗和氮氧化物排放趋势。重要结论:2010年中国氮氧化物的排放量约是2000年的两倍:自2009年起,中国氮氧化物总排放量超过,二氧化硫总排放量;主要由于产业结构和地区生产总值的不同,中国东部和西部氮氧化物排放量有明显差异;制造业、电力行业和交通运输业是中国氮氧化物的主要排放源,其中交通运输业氮氧化物排放量呈现逐年增长趋势;预计2020年中国氮氧化物排放量为19.7Mt。  相似文献   

7.
基于安阳市2020年环境监控在线数据,对安阳市工业废气中常规污染物排放现状、县区工业废气排放特点及行业工业废气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安阳市存在产业结构不均衡,NOX排放量远高于其他常规污染物,钢铁行业废气排放量最大等问题。针对安阳市工业废气排放现状,提出安阳市工业废气排放改进措施,为安阳市工业废气排放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主席在2009年9月22日纽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承诺中国争取到2020年时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为了缓解由CO2累积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实现CO2的良性循环,近年来在CO2的传统应用研究基础上,CO2合成精细化学品、高分子材料以及电、光、生物转化等领域的研究也有所进展,部分研究成果已达到工业化水平.笔者原创了一组有关CO2吸收和利用的试题,目的是展示CO2的最新研究进展,解读新碳源、低碳经济等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核心事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见出台。2015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能源消耗强度持续下降,资源产出率大幅提高,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  相似文献   

10.
一、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上来上个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新世纪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相似文献   

11.
新发现     
2020年的中国春天更早、更绿、更明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发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由于中国为阻断或减缓病毒传播而采取限制出行等措施,使得2020年的春天植被比往年生长得更早、更茂盛。相关研究采用大数据技术和20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分析了中国2020年防控措施前后各指标的变化,包括人群活动强度、大气排放、气溶胶大气透过率、光合有效辐射、叶面积指数和总初级生产力等,进而分析过去20年春天植被指标的变化趋势,并与2020年春天植被指标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 201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建设人才强国战略的行动纲领.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审议通过,描绘了2010至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  相似文献   

13.
1.高校节能减排工作的政策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2007年,《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  相似文献   

14.
信息     
《天津教育》2012,(1):15
全国中国拟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到2015年,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毛人园率有较大提高;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提高农村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15.
积极打造低碳人居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09年11月26日,中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09年11月25日,美国白宫承诺,2020年前,实现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的临时性目标。尽管现阶段科学家们对气候变化的原因还有分歧,也不论哥本哈根会议结果如何,但毋庸置疑的是,"低碳"将会以越来越快的步伐走进人们的生活和人居环境的打造过程。  相似文献   

16.
时政纵览     
《广西教育》2011,(23):4
国务院要求确保到2012年实现4%教育投入目标本刊讯日前,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确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  相似文献   

17.
节能减排指的是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物排放。当前,全国上下、各行各业正在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大行动。  相似文献   

18.
<正>一、《中国战略2015—2020》的制定背景2015年10月,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BMBF)在柏林推出了首个教科研合作方面的国别战略——《中国战略2015—2020》。该战略明确了德国与中国2015年到2020年合作的九大行动领域,包括加强德国对中国的了解、建立可持续合作架构和科学家网络、联络德国行动方并构建政治对话机制、优化德国科  相似文献   

19.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5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根据规划,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节能减排,顾名思义指的是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污染物排放。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这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