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这是宋代学者陈善讲的关于读古书的经验,我以为  相似文献   

2.
周英 《考试周刊》2007,(15):103
宋代史学家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人很早就摸索出读书的方法和技巧,告诉人们切勿读死书。象南宋的陈善,对读书一事就明确提出过:“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乃尽读书之法。”  相似文献   

4.
南宋陈善言:“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人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人,乃尽读书之法也。”语文教学的课堂应是书声琅琅的课堂,而如何在文言文课堂读出文字的精彩,又是一个充满奥妙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洒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于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法也。”笔者认为:古人的读书心得写得何等透彻,即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始当求所以入”重在:入其境,感其情,悟其理,明其法。“终当求所以出”重在:运用读书中学到的言语图式、言读规律及积累的文体言语,进行大量的化消极言语为积极言语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在运用中进一步领悟掌握言语的规律。那么,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应该怎样呢?一、披文入情,在揣摩文本中求统一…  相似文献   

6.
宋代史学家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入知出,则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话告诉我们,读书应该分两步走,先是要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意旨,然后又要走出文本,对作者的意旨进行阐发或批判。同时这两步是统一的,“入”是“出”的基础,“出”是“入”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李桂林 《现代语文》2008,(6):108-108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段话道出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见解,指出了观察、积累对创作的重要性,真可谓一语中的。南宋陈善在著名的《扪虱新话》中也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唯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相似文献   

8.
古人读书的要求有两条,即“出”和“入”。“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我们教学生读书写作,也要让学生既能“入得书”,又能“出得书”,方才算达到了教学目的。因此,这就首先要求教师能“入得书”,“出得书”,在教学中将“读”和“写”两个重要环节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行所悟、学为所用。  相似文献   

9.
《扪虱新话》中有这样一段记述:“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我认为古人这句话对文言文教学极其有用。我这里说的“入”就是紧扣教材、深入讲析;这里的“出”就是据文悟...  相似文献   

10.
语文阅读既要走进文本。又要走出文本。南宋学者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相似文献   

11.
常言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又道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就有那么一些同学,书看得并不少,习作成绩却平平。“神”不“神”姑且不论,连起码的表情达意不合要求者也不乏有人。究其原因,当说是阅读还未得法。阅读本作为猎取知识的一个手段,是一个吸收知识的过程。可不少年青人,却把阅读作为装璜门面的修饰品,或作为排遣过日的消费品,这又怎能提高阅读质量呢?究竟要怎样才能提高阅读的功效呢?南宋学者陈善说得好,“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于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相似文献   

12.
南宋陈善在谈到读书经验时说:读书需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所谓入书,就是真实、确切地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所谓出书,就是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用得灵活,用得透脱。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除教给学生基础性的语法知识外,主要任务就是在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使学生既能入得书,又能出得书。  相似文献   

13.
<正>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王铎是明末清初著名的书法家,其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王铎在书法上主张入古,曾言:“书不宗晋,终入野道。”意思是练习书法不学习晋人书法,就不能修成正果。他自定书课,一日临帖,一日创作,以此相间,终生不易。他学古而不泥古,自创一格,勇于出新,终成一代大师。  相似文献   

14.
一、让学生多读——“读书破万卷”中学生应该多读书,除读教科书之外,报刊杂志上的文章也要读,古今中外的书更要涉猎。面对众多的读物,读法则不一样,有的可一目十行,不求甚解;有的则要细细研读,品味精髓,求深求得。教科书上的文章,文质兼美,要细细地读。中学生要通过读教科书,品味文章的精髓,以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这种品读有两种性质,一种是理解性品读,一种是欣赏性品读。前者要求熟悉作品内容,分清句读,流畅自然,琅琅上口;后者则要求朗读是再现作品思想情感和形象,进入作品境界,绘声绘色,悦耳动听。对于教科书之外的书,则可采用粗读…  相似文献   

15.
南宋陈善在谈到读书经验时说":读书需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所谓入书,就是真实、确切地领会文章的精神实质。所谓出书,就是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用得灵活,用得透脱。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除教给学生基础性的语法知识外,主要任务就是在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使学生既能入得书,又能出得书。  相似文献   

16.
一、联系汉字文化。激发练习书法的冲动 书法教学不能割裂其文化内涵,当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寻根求源,以增强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感和学习书法的强烈兴趣。教学中可结合时机向学生介绍“张旭披发狂草”、“智永秃笔成冢”、“右军墨宝换鹅”、“萧何深思题匾”等古代书法家的趣闻轶事。而浩如烟海的历代书帖,更为我们展现出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7.
早在 1981年张志公先生就指出 :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要求“大面积 ,高速度”。这种方法能够在很大的范围内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这种方法的特点之一是快 ,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教学目的。今天我们在研究 2 1世纪语文教育的时候 ,这段话具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学习语文是吸收、积累的过程 ,是“出入书”的过程。“始当求所以入 ,终当求所以出”。从信息论角度讲 ,学习是信息输入、储存、加工、输出的过程。我们只有用大进大出、快进快出去取代少进少出、慢进慢出 ,使学生潜能得到开发 ,语文能力得到超常发展 ,“过目入耳能掌握 …  相似文献   

18.
"意境"在书法美学中是个重要概念。对书法"意境"在外延层面,诸如时代、地域、创作等意境的合与离进行思考与解读。当多种意境高度吻合,则能产生优秀书作,相反,某一意境的缺失或相对分离,书作便不能产生出神入化的效果。书法的理想状态,就是追求多种意境的契合,意境可遇不可求,刻意地追求某种意境,反而使作品走向媚俗与疏陋。  相似文献   

19.
我主张语文课堂语言要简单,主要指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整个课堂教学用语要少。过去强调语文课讲课要精讲多练,所谓精讲内涵之一就是少讲。当然少讲并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要根据课文要求小到适可而止。常见有些教师一上课口惹悬河,滔滔不绝,但不着边际。像这种情况,就要避免。 (2)知识讲解用语要简洁,并力求做到准确。如有人讲高中第五册马南邨的杂文《不要秘诀的秘诀》,对于陈善《扪虱新话》中“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这一句讲解就很繁琐。有的讲“出入法”指“钻进书里深入理解”,“所以入”指“深入理解书本的途径”,讲了一大串,给人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探讨书法传统与传统书风、传统书风与“流行书风”乃至“民间书法”之间的关系,并且得出这样的结论:书法传统中的经典部分是永远可以流行的;“流行书风”不排除传统,注重个性发展和自我情感张扬,具有群体可接受性;“流行书风”、“民间书法”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应有其探索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