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在《论孔子正名学说》(《甘肃师大学报》1979年第三期)一文中,主要以《论语》的本文为根据证明了:孔子“正名”的意思是正确理解词义和正确用词,不能解释为“正名分”。刊出之后,觉得光是那样论证还嫌不够,因为“正名分”说的主张者在论述学说的内容时,往往是大量引用孔子以前和以后的资料,对于《论语》本文引用反而很少。因此,想要廊清蒙在孔子正名学说上的重重迷雾,还需要对孔子这一学说的源与流作必要的论述。这就是本篇所要讲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探讨分析孔子正名学说的逻辑价值。作者认为它在逻辑概念、命题(判断)、推理、逻辑规律诸方面都有开创,为正名逻辑开了先河。文中并论述了如何正确对待孔子正名学说中体现的逻辑思想,强调应当认真研究、承继其有益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在先秦儒、道、名、墨、法诸家代表人物的思想学说中,都或深或浅地对正名有所论述,但都缺乏深刻性和完整性。直到战国末期,由于公孙龙和后期墨家从各个不同层面深入研究了正名问题,方使先秦正名理论达到了一个真正具有逻辑学意义的全新高度,成为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精华  相似文献   

4.
虽然先秦各学派大都有对其他学派所秉持的价值观念的批判,但儒家学派的批判才具有理性的自觉意识,并且命之曰"正名",至荀子发展成为一种理论学说,代表着先秦哲学中价值批判的最高水平。这首先表现在荀子对十二子的批判中表现出极强的理性洞察力,其观点和论证具有相当自洽的系统性,传递出哲学理论思维的特有魅力;其次表现在荀子将"道"作为其"正名"学说的基础。但是,由于荀子并没有解决老子哲学本体论意义上的"道"与先秦儒家价值论意义上的"道"之间的扞格不通,导致了他的正名学说没能做到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5.
内容丰富的德政学说是孔子儒学理论体系中最可宝贵的一朵奇葩。从“爱民”到“富民”、从“教民”到“安民”、从“举贤”到“正政” ,这些内涵深刻的德政思想 ,无不如中天红日 ,光彩四射。它不仅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产生过深远影响 ,而且就是到了今天 ,对于我们推行“以德治国”的伟大方略 ,尤其是对于加强干部队伍的道德建设 ,也是仍然有着不朽的借鉴价值和积极的启迪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爱默生的思想和孔子的学说来探究两位思想家在哲学体系上存在的契合;从天人观和人性观的视角对爱默生思想和孔子学说契合进行了比较性的分析。在“天人观”方面,他们之间的契合点表现在:孔子的天命观、人性乃天赋的观点以及天人合一的观点;爱默生的“超灵”观,上帝普遍存在于人心的观点以及人与上帝融为一体的观点。在“人性观”方面,他们之间的契合点表现在人性本善论和人的可完善性的观点。爱默生思想与孔子学说的契合表明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之间有着一种相似的文化遗产。两位哲人在思想上的契合同时表明在当代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建立和谐世界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王磊 《文教资料》2007,(5):92-93
“正名”是孔子的重要主张,历来对它的解释可分为语言学解释与政治学解释两种,两种观点相互对立。本文认为语言与政治在孔子那里并不矛盾,孔子试图通过“正名”达成“真”与“善”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传习录》第43条中,王阳明曾就“孔子正名”的历史问题提供了一种不同于朱熹《论语集注》的心学方案。对于孔子关注的卫国国君名位问题,《论语集注》的方案凸显的是人伦原则优先性、先君遗命的合法性以及权力的公共性,而王阳明的方案更强调人情在政治权力、公共生活中的重要性。《论语集注》强调“父子之别”来进行“正名”,王阳明则主张以“父子之情”来化解“名位危机”,从而为权力的合法性进行“正名”。王阳明对于“孔子正名”的理解,从建设性、两全性出发去维护“君臣父子”的儒家伦理原则,显示了一定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9.
谈谈孔子的人格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一、孔子人格学说研究的意义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价值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承认和肯定.许多人对孔子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孔子的考证、哲学、政治、教育以及伦理道德的研究,忽视了孔子对人格理论的巨大贡献.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有着独特的人格理论学说,他不但宣传自己的人格学说,而且终身都在为实践自己的人格学说作不懈的努力.什么是人格?这是人格理论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但是,所有的人格理论家都赞同这样的观点,即人格可以根据一个人的一贯行为模式加以描述.纵观世界的人格理论研究,可谓说流派、观点层出不穷.当我们注目于中国文化时,发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在孔子的思想中,有着较为系统、而又深刻的人格学说体系.而几千年来中国人的人格思想,都不过是孔子人格思想具体体现或延伸.  相似文献   

11.
孔子"正名"说是一个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思想,也是一个聚讼纷纭、迄无定论的话题。这一现象的产生,与"正名"说出现的具体语段和语境、《论语》本文的语义结构、其他文献所记孔子论"名"之语的互文关联的复杂性有直接的关系。事实上,各种不同的解释均涵摄于"正名"论的语义范畴之中,乃其随机而定的取值。而"正名"思想本身的不同层次的衍生,正是孔子对传统文化因革承创的独特贡献所在。  相似文献   

12.
从战国后期到汉初这段时间,大致属于孔子正名思想的探讨和定型阶段,其间尹文的正名尚带有黄老形名之学的先秦学派痕迹,到董仲舒则从大一统的角度,并借助名实等观念对孔子正名以及整个孔子思想做了剖判定位。随后,关于孔子正名的理解就逐渐转向从经学角度出发的正言语从而正名分,在汉、宋思想的交错中,又逐渐分化为正名字与正名分两个分支,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清末民初。整个孔子正名思想的诠释史其实也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立足、发展和主导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孔子是中国古代逻辑的启蒙者和先驱者之一,是正名逻辑的创始人.他提出的一些逻辑思想对后世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正名思想和类推方法的提倡.  相似文献   

14.
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主要代表者,其思想对后世有很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孔子的人格修养学说进行了概括和论述。而且,这些观点对于解决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问题亦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孔子是个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他的学说中有不少内容具有唯物倾向,如他虽相信天与天命,但又主张不受天命的摆布;他不明确否定鬼神的存在,但又要求人要与鬼神保持距离,敬鬼神而远之;强调人要努力学习客观事物,求真务实,主忠信;对人民要先富后教,主张名与实要相符合等等。  相似文献   

16.
孔子“正名”思想的研究,无论是对于孔子思想本身的理解还是对于后来的名学的发展探讨都有重要的意义。历代对于孔子“正名”思想的阐释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古代的“正字”、“正名分”阶段;近代现代的“以名正名”、“以名正实”阶段;近十年对于“正名”问题的语言哲学阐释及政治哲学阐释阶段。  相似文献   

17.
孔子之志是人自由性和道德自觉的表现,体现了孔子道德哲学的进路。孔子从"志于学","志于道","志于仁"三个层面展示了自己哲学体系的架构,因此,孔子之志对于他的学说起着提纲挈领的枢纽作用,是其道德实践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不同意学术界对孔子“正名”思想的批判态度。认为孔子的“正名”思想旨在使君臣各尽其职、各行其道,建立有序的社会政治秩序和社会生活秩序,这客观上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孔子所要正的“名”是从“实”中总结出来而确定的“君”“臣”“父”“子”的含义,并在此基础上纠正“名”与“实”之间的混乱现象,赋予具有这些名称的人应有的权力和义务。这是符合当时社会政治生活的客观实际和社会进步要求的。这一创见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0.
孔子在其政治伦理思想中阐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思想,虽然具有维护等级秩序的消极性,但在社会学上的积极意义是不容抹杀的。对于纠正行政领域的名实不符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