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王爱召史话     
蒙古族最早信奉萨满教,后来信奉喇嘛教。这是由于土默特领主阿勒坦汗,曾于公元1544—1570年间几次率军远征甘肃、青海等地,征战中了解到喇嘛教统治藏族人民的巨大效果。为了进一步利用宗教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控制蒙古各部落,阿勒坦汗遂将格鲁派喇嘛教(俗称黄教)引入蒙古地区,在他的倡导下,黄教在蒙古地区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2.
黄伟星 《兰台世界》2017,(6):126-128
16世纪末17世纪前半叶,卫拉特蒙古各部落内讧不已、混乱不堪,外部又面临沙俄政府的军事侵略和清朝贵族势力的威胁,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蒙古各部落首领于1640年在丘尔干会议上制定了《蒙古—卫拉特大法典》。大法典以具有强大民族凝聚力的黄教为立法宗旨,建立政主教辅的统治模式,以团结蒙古各部,抵御外敌入侵。  相似文献   

3.
陈楠 《青年记者》2013,(2):18-19
佛教源于印度,而发扬光大却在中国。自东汉时传入中国,经历多个朝代,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相互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了独特的汉传佛教文化。佛教在历史上和当今社会中的影响都不容忽视,随着大众传播技术的革新,社会大众了解佛教文化的途径也日益增多。媒体应利用自身功能,促使佛教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积极作用。媒体技术革新给佛教传播带来的影响1.现代传播技术使佛教获得更好的发展。禅宗有"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义理,佛教思想亲近世俗的先天属性使其在现代社会中获得了长足发展。随  相似文献   

4.
吴月翔 《大观周刊》2012,(46):20-20
本文重点介绍论佛教的起源,分支及传播,提出了一些见解建议。  相似文献   

5.
佛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之庞大、影响之深远,决定了佛教文本跨文化传播的复杂性。佛教文化翻译的可译度成为当今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以功能目的论为理论指导,在分析归纳了常见佛教文化语言元素后,提出译者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选用各种变通手法,采用直译、意译、文化释译等多元化传播策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意图,肩负起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促进世界各国的文化交融。  相似文献   

6.
冯小刚的存在于中国电影的发展无疑是独特的和极具研究价值的。在众多的阐述视域中,佛教不啻为对其人其作进行深度解读的重要维度,但也是迄今为止尚未被充分重视的维度。2000年以来,冯小刚电影中带有鲜明"佛教意味"的视听艺术创作渐成自觉,至当下已经显现出了不可忽视的风格魅力。而其中,佛教元素的传播和佛教情怀的表达不仅可以成为探讨佛教文化对冯小刚导演艺术影响的重要层面,而且能够由此窥及到当代中国电影文化中多元思想的存在与碰撞。  相似文献   

7.
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我国文化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蒙古族文化符号作为蒙古族人民特有的文化形式,对蒙古族文化事业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相关人员必须对其加强重视,本文综合探究在新媒体语境下建构蒙古族文化符号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8.
唐红 《新闻爱好者》2011,(24):51-52
《西游记》于明朝中后期成书后在国内各民族中的传播非常广泛,先后被翻译成蒙、满、锡伯、哈萨克、维吾尔、柯尔克孜、彝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并被广泛改编为各种少数民族艺术形式,受到普遍欢迎。关于《西游记》在国内少数民族中的传播情况,目前较为成熟的是蒙文《西游记》的相关研  相似文献   

9.
运用科技传播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传播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必要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西北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广大区域,有45个少数民族分布在这个地区,人口约占西北地区总人口的18.4%。西北五省区中,除陕西省外,其他省区的少数民族数量所占比例都较高,其中甘肃占10.3%,宁夏占32.9%,青海占42.1%,新疆占62.4%。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大部分居住在高原、山地及沙漠、戈壁、草原相间地带,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给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不利因素。由于山高沟深、交通不发达也给信息的传播、人才的交流和现代…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通过网络传播,蒙古音乐一方面得到更迅速的普及,另一方面却造成了"知识沟"的扩散.在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下,社会环境的转变与受众经济、教育、知识水平的提高,"知识沟"的扩散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相似文献   

11.
张春红 《图书与情报》2011,(3):125-128,133
历史文献既有它可靠的一面,也有其不可靠的一面。文化传播的特点之一就是途径的多样性和方式的灵活性。如果我们仅仅拘囿于历史文献所记,就会忽略那些不为史家所关注而实际上又存在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文章以《列子》中的佛教故事为例,反思学术研究中所忽视的一种现象:在异域文化的交互流播中,我们是否忽略了民间交流的存在,忽视了它在文化交流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孙晓川 《新闻传播》2013,(6):149-150
跨文化传播不仅仅以国家间文化交流这一种形态出现。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孕育了各种少数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民族文化,但其中也存在着交流、碰撞、融合,这也属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范畴。电影的影像传播特点使之具有跨文化传播属性。同时,为了提高传播效果,电影文化工作者还需要进行文化反思。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带来冲击与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和新的传播渠道.本文在具体分析新媒体时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困境及相应优势的同时,也对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新渠道进行了探索和阐述.  相似文献   

14.
敖鹏 《东南传播》2024,(3):55-59
考古研究重要成果的传播常常因为其内容小众生涩、表达抽象艰深而无法达成与公众之间的有效科普和交流,使得成果本身的重要意义与公众认知之间存在偏差错位。本文从“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重要研究成果的传播案例出发,考察其在学术场域、文博场域和媒体场域的传播现状,认为语境转换的低效是考古研究类成果传播难以破圈的关键原因,并基于高低语境转换建构了考古科普领域内的转化传播模式,为南岛语族议题为代表的考古重要成果面向公众的有效传播提出策略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1950年5月2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出藏语节目,标志着中国国家广播电台民族广播的诞生,标志着国家电台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领域的覆盖,同时也标志着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新闻媒体向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跨文化传播的开端。经过长达六十余年的发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民族广播现有藏、蒙古、维吾尔、哈萨克、朝鲜等五种民族语言的节目,每天各用20小时对特定对象区域与北京地区播送节目,收听节目的人口达一亿以上。  相似文献   

16.
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图书出版事业的迅速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即佛经的翻译丰富了出版的内容、译经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本国僧侣的撰著、伪经的大量造作增加了佛教作品的内容、西方绘画艺术在中围进一步传播。  相似文献   

17.
刘飞 《新闻世界》2012,(10):126-127
随着“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普及,收看电视已成为少数民族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视对少数民族居民的影响也愈加明显。本文通过对川、贵、渝三省市少数民族村落的实地调研,分析西南少数民族电视传播的现状与发展,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8.
民族文化体现了各民族的特点,汉文化对于少数民族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引领的作用,但其在传播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限制着其有效传播。基于此,以西藏地区为例,开展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汉文化传播路径创新研究。从增强少数民族对传统汉文化认同、实现汉民族文化的多样化传播和建设政治文化领域下的公民文化,三个方面提出多个创新路径,以期为汉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中的有效传播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介在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其在发挥传播优势的同时也扩大了信息鸿沟,尤其是在网络媒介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其文化传播现状亟待引起重视。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恩施地区民族受众对网络媒介的使用非常有限,对信息的使用形式单一,整体媒介素养水平较低,大大影响了民族文化传播效果。为增强这一效果,本文从民族文化的传播者、民族品牌战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为改变当前该地区民族文化传播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2015,(23):10-17
少数民族曲艺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新媒体时代下的曲艺文化传播与传承逐渐受到以网络文化、娱乐文化为代表的多元文化的消解;以广西少数民族曲艺文化为个案,传播效果"环境认知——价值形成和维护——社会行为示范"三层次为分析模型,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数据分析等实证研究,探索我国西部少数民族曲艺文化传播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少数民族曲艺文化的有效传播是一个必须经过大众传媒长期"涵化"的过程,受众的民族成分、学历、年龄三个要素与其传播效果呈显著相关;要推动曲艺文化的传播,需要大众传媒聚合新闻资源、主动设置议程,致力于开发娱乐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的传媒产业,充分开发影像资源,政府文化部门、曲艺协会则要利用新媒体开展多平台的宣传、塑造文化产业的典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