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玄英是唐初杰出的道教学,其道教思想以远肇玄学、近揉佛理之重玄学见长。在中国道教史上影响十分深远。道教重玄学自东晋孙登肇始,经过南北朝时期的发展,至初唐而大盛。唐末五代杜光庭总结历代注老之家,其云:“梁朝道士盂智周、臧玄静,陈朝道  相似文献   

2.
唐五代时期巴蜀地区重玄之风颇盛,其中最著名的有李荣和杜光庭,他们一个是唐初重玄学的杰出代表,一个是唐末五代重玄学的总结。本文通过对二者的重玄思想的论述,以展示巴蜀地区重玄学的风气与成就。  相似文献   

3.
隋唐时期以双重否定为特征的"重玄"思想兴起,"重玄"思想是继魏晋玄学之后兴起的道家哲学.李荣是"重玄"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李荣的"重玄"思想有其自己的特点.本文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修养论几个方面分析了李荣的中道思想,并分析了中道思想对李荣的政治伦理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全真道与重玄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首先,全真道对重玄学有无双遣、病药双遣、“不知而知”、“得无所得”的方法论作了继承与发挥。其次,全真道对重玄学在整合传统的老庄道家、玄学、佛教等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出的以道性论为标志的心性哲理,也进行了继承与发挥。它不仅从静态的层面运用重玄思维规定形上性体与心体,并且在动态的修炼过程中仍然表现出重玄之姿态。再次,全真道并非只是对重玄学的简单重复,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消化、创新、拓展。全真道对重玄学的超越表现在神仙意涵的精致化、修炼工夫的落实、“真行”的突显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论唐代《易》、《老》兼综的道教学风卢国龙唐代道教的思想发展,在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经历了一次大的转折,即由重玄之道转向内丹道。重玄与内丹,在心性修养的层面上是相通的,但二者又有差别。前者是一种思辨哲学,即从本体论的高度思考性灵超逸等问题,又因宗承老子学...  相似文献   

6.
日本的“无形文化财”,指的是在戏剧、音乐、工艺技术等“无形”文化方面,对日本具有重要历史和艺术价值的事物。作为传统艺术形式和重要“无形文化财”之一的日本舞台戏剧艺术“能”,不仅在日本国内受到重视,且其优秀性亦为世界广泛公认。本文拟从其起源、舞台、装扮、表现手法和曲目等5方面,展示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们把宋明理学视为封建社会后期统治思想而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这期间虽然涉及到佛道二教,但只是作为陪衬和点缀.因此对宋明时期的佛道研究尚很薄弱.特别是对于道教这个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总以为其理论思维层次低,思辨水平差,更是不够重视.孔令宏教授经过多年刻苦钻研,勤奋探索,著成<宋明道教思想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一书,堪称这方面的力作,它是第一部宋明时期的道教断代史著作,就其系统性、全面性、深刻性而言,可以说是填补了中国思想史、哲学史的一个空白.其努力挖掘宋明时期道教内部的思想演进过程,阐发这一时期道教学说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揭示出宋明道教理论所具有的深度和高度,全面展现宋明道教思想的历史面貌,因此对于中国道教史乃至于对整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综观全书,笔者以为其具有以下几点颇值称道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宋代以来 ,儒佛调和。反映到佛教艺术上 ,则有南宋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父母恩重经变”摩崖造像的出现。本文论述了该造像与孝道思想的关系 ,体现了佛教受儒家思想影响 ,逐渐世俗化、中国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廖宇 《华夏文化》2010,(3):12-15
<正> 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天然便具有中华文化重伦理重家庭的特点。关于道教的孝道思想,学界或从其与儒家关系角度关注,或从道教中一个教派如净明道等考察,这些研究都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但仅从这些角度考察,却无法了解道教孝道思想演变历程,本文试从历史的角度考察道教孝道观的不同形态及背后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赵国的重妇还是燕国的轻妇,其实质都是将女性物化为享乐或交换的工具,并不将女性作为独立的个体看待。从这个角度说,其文化内涵是一致的。至于形式上的不同,则是赵、燕两国经济发展、军事力量和社会心理诸方面的环境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玄高僧团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第一个明显以行禅为特色的僧团,因此,玄高一系禅法的师承、特点是把握北禅的整体特色的一个关键,对中国佛教史特别是禅学史的编撰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关于玄高禅法的师承和特点,学界历来依据《高僧传》将其判定为浮驮跋陀/佛陀跋陀罗(觉贤)所传的宾一系的小乘禅法。然而僧传有关玄高师承的记述却颇为暖昧,而且存在著重大的疑团,即“玄高师从觉贤学禅”一说,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地点上都与其它确凿无疑的史料相羝长期牾。因此玄高是否曾跟从觉贤禅便成了禅学史上的一椿疑案。前贤时俊对此案的解释均有不尽…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是以往经济史、社会史的重要论域,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关社会形态的历史理论,包含山西票号的内陆金融资本成为研判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依据。不可否认的是,过往的研究大多以沿海地区通商口岸的金融发展为中心,虽然也有关于晋商、徽商等内陆传统商业群体的讨论,但相关论述多沿着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模式展开叙述,其中所隐含的古今中外的历史叙述难辞西方中心论的嫌疑。值得注意的是,上海科技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王路曼教授的新作《中国内陆资本主义与山西票号:1720—1920年间的银行、国家与家庭》为该领域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力量。作者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后又先后在新加波国立大学历史系、美国南加州大学历史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跨文化的学术训练,使得作者拥有了从中国看西方和从西方看中国的双重视野,也使得她能够从新的视角与方法观察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生与演变,纵观其著作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3.
以郭沫若、翦伯赞、侯外庐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家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之下,较早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学进行了全新的阐释:在研究理念上,与胡适等人把文学作品当做"历史文件"的态度不同,马克思主义史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进行全景式的阐释与解读。研究方法上,亦有别于胡适、顾颉刚等人着重考证文学作品的版本、作者身世以及所谓以"历史的观念"来考察故事、情节的演变;马克思主义史家固然注重在社会的历史演变中,从宏观的社会背景上来研究文学作品的内涵,但亦不忽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技巧等审美特质的关注,且在此一领域他们的研究工作创见迭出,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14.
杨松年先生认为中国文学批评语义含糊的根源在于社会观念、诗坛风气和中国思想的思维方式上。本文以《原诗》为例,试图重析杨松年先生提到的中国思想的思维方式与文学批评语义含糊的关系。本文认为中国思想和文学批评受"象"思维影响很深,"象"思维试图从某一特定事物中挣脱出来,从而获得有关事物类的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张立新的学术专著&;lt;神圣的寓意&;gt;,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对&;lt;诗经&;gt;与&;lt;圣经&;gt;作了研究,读后颇受启发.   &;lt;诗经&;gt;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之作,滋养儒学生成,而儒学又对中国文学的发展给以深刻的影响.&;lt;圣经&;gt;产生于西亚的希伯来人,与希腊文化汇合后发展成基督教文明,它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与文艺美学思想,对整个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这两部经典作品从文化与文学的角度进行比较研究,张立新的工作是开拓性的.……  相似文献   

16.
认识论答问     
一"度"与"数"问:你在《批判哲学的批判》修订第六版(下简称《批判》)后记中说,你是在"哲学就是认识论"的传统之下写作该书的,能否再讲几句?答:西方自F.Bacon特别是自Descartes"我思故我在"以来,认识论成为哲学中心,到Kant、Hegel到达顶峰。Kant第一批判绝大部分论证作为科学基础的"认识如何可能"(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Hegel以他的逻辑学囊括一切,形成了所谓认识论、逻辑学、本体论的三合一。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更是如此讲。  相似文献   

17.
自古以来 ,关于女性美的描写 ,在文学作品中层出不穷 ,而关于男性美的记述却为数寥寥。至魏晋时期 ,风气骤变。我们翻检《世说新语》和《晋书》等史籍 ,就会发现许多关于士族名士相貌的记载 ,被鲁迅称之为“名士教科书”的《世说新语》中关于仪表美的篇目比比皆是。而且还专门列有《容止》一篇 ,把它与孔门四科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并列 ,可见时人对人物容貌的重视。魏晋时期 ,人们重人物仪容之美 ,几乎涉及人之形貌的全部。关于身材 ,如嵇康“身长七尺八寸 ,风姿特秀”(《世说新语·容止》 ,以下所引该篇皆不加注 )。有人称赞其子嵇绍…  相似文献   

18.
近百年来,不少先哲前贤着力探求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方法。"古史二重证据法"是由王国维先生提出,也是近代以来学界实行的重要历史研究方法之一。徐中舒先生在继承这种研究方法的同时,对这一研究方法做出了创新性发展,提出了"古史三重证"的观点,并使用多学科、多途径知识和资料进行研究,实是一种综合研究法的实践运用。  相似文献   

19.
哲学上的认识论研究致力于探索知识的起源、知识的性质和范围以及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等问题。《庄子》内七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和《应帝王》纵横捭阖 ,展示了一个内容丰富、思想深刻的哲学思辨的空间 ,而其中体现的认识论思想对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更是价值不菲。我们现在将就《庄子》内篇讨论一下庄子关于知识层次的划分。庄子首先明确区分感觉、知觉、直觉所导致的认识论的不同层次 ,并认为直觉的层次最高。《人间世》中 ,颜回问仲尼 ,什么是心斋 ?仲尼回答说 :“若一志 ,无听…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天人关系思想统辖下,自我、社会、自然和天道构成灾难发生不可分割的四维关系.儒释道都反对孤立的看待自然灾害,而主张将其定位在人天关系之中.本文认为,当今各种灾害已经形成一种具有群体文化精神反映的灾难记忆.由于全球化和发达资讯技术的叠加效应,灾难感已经复制到全球各个角落,成为超过社会发展问题的人类生存状况的关键问题,灾难焦虑成为重要的生存焦虑.站在今天的角度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对灾难问题的思考,应对其进行细致的辨析、释义,寻找思想的启迪和现实的意义.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1.天人之和灾难观的本体论命题:物我一体,天下有道;2."天人之和"灾难观的认识论命题:内外之和、自然与人的整体性问题;3.方法论:天地为万物之根,圣人学习天地,人身运度是天地之模拟;4.生态伦理:善恶报应与天、鬼、神、天神;5.灾难焦虑感:征服,还是守望自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