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正>《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梦文化有密切的联系,仅第五回便融合了四种不同的梦型:亡灵警梦、神仙助梦、预兆之梦和适志警梦。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在继承传统梦文化的同时,还加以改造和创新。以这四种梦型为参照系,我们可以从新的角度探究《红楼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一、亡灵警梦亡灵警梦是指亡灵通过向梦者预警并指出脱困之法,从而使梦者转危为安之梦。这种梦型早在先秦典籍《左传》中就有记载:晋楚鞌之战前夕,晋将韩厥梦其亡父谓其"且辟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里平儿的为人处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燕 《华夏文化》2003,(4):54-55
《红楼梦》向世人描绘了一张巨大的人际关系网。形形色色的人在这张网中谱写自己的人生 ,与命运抗争。如果说王熙凤是大观园管理内部事务的总经理 ,那陪房的丫头平儿大概算得上是总经理助理了吧 !平儿是王熙凤“心腹的通房大丫头” ,贾琏的侍妾 ,是王熙凤最得力的助手。她是大观园中地位重要、手中有权、出场次数最多的丫头之一。平儿以一个卑微丫头的身份 ,在大观园这个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大家庭里 ,何以应对贾琏之俗、凤姐之威 ,在众人面前进退自如呢 ?这与其良好的为人处事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说起为人处事 ,孔子曾提出人际交往中的…  相似文献   

3.
在《红楼梦》中,娇杏这个人物因作者对其着墨不多,故形象不甚鲜明,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以至于有的读者认为这是个“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人物”。那么如何看待这一人物呢?我们认为,在这样一部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的宏篇巨著中,作者着意描述了这么一个小人物的命运转机,绝非闲来之笔,乃是大有深意的。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明的人物形象、独特的叙述方式、绝妙的语辞成为举世经典之作.《红楼梦》蕴含的艺术魅力与文中自然而巧妙的用典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红楼梦》所用典故博采众长,杂取诸家,用典的手法巧妙娴熟,无论是“借用”、“化用”或“反用”,都能驾驭自由且多不露痕迹.而且,使事用典在揭示作品主题,彰显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推动情节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谢锐 《华夏文化》2011,(1):48-50
《金刚经》一共有6种汉语译本,罗什译本属于简本中的代表,而玄奘译本则属于繁本中的典型。从古到今,人们一般所说的《金刚经》特指鸠摩罗什的译本(以下简称什本),因为不论是佛教界还是世俗社会,传诵、习持、使用的《金刚经》都是什本。  相似文献   

6.
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财团法人日中友好会馆和聚友日中友好交流促进协会共同主办的《中日现代女艺术家特选展》盛夏期间展现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友谊馆中。这个为期6天的中日女艺术家特选展,以“和平”为主题,旨在藉两国女艺术家的笔端。呼唤世界和平,颂扬时代旋律,促进化交流,增进中日友谊。  相似文献   

7.
8.
王博 《中国文化》2012,(1):194-206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该知道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石头记》,但是对其它的几个名字就有些陌生。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有凡例说道:红楼梦旨义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此三名皆书中曾已点睛矣。如宝玉作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此则红楼梦之点睛。又如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來,上面即錾风月宝鉴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睛。  相似文献   

9.
童元方 《中国文化》2010,(2):229-231
<正>最早见到霍克思的大名David Hawkes是在他所译的楚辞(Ch'u Tz'u:the Songs of the South,1959)上,在他所译的杜诗(A Little Primer of TuFu,1967)上,最后才是企鹅版《红楼梦》译本,陈先生从香港寄到美国给我的。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企鹅版的《红楼梦》选译了这本小说原来的名字,The Story of the Stone,即《石头记》。共五册。换言之,书名依脂本,内容却是一百二十回。不过,霍克思只译了曹雪芹的前八十回,高鹗所补的后四十回由闵福德(John Minford)续译而成。霍氏译文在一九七三、一九七七、一九八○年分三册出版,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如何传播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争取相应的话语权,成为国内译者的主要任务.本文通过对<京华烟云>英汉平行语料库的梳理,用实例来说明林语堂先生是如何用音译法来传播中华文化,尤其是对人名、地名、宗教、方言与用语、婚丧嫁娶、拟声词、脏话等方面的把握,同时对现在文化翻译中皆用音译提出自己的观点,旨在为译者处理中华文化的翻译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1.
小说创作伴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从神话发端到传奇故事到现实主义的人物性格刻画到现代人物的心理描写,再到后现代的精神分析、意识流叙述,今天已经到了整体揭示和描写人物丰富的人性即文化人格的阶段.当代人已经不再是以某一种单一的性格面具或内心倾向出现在社会与作家面前,作家也不再以刻画典型性格为成功,优秀的小说作品已经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塑造文化人格,当代小说批评应当与时俱进,从人物性格分析进步到文化人格研究,而<白鹿原>可以作为我们研究的范例.  相似文献   

12.
所谓“会通”,我国古代文献最早见诸《周易》,系辞上云:“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乾。一闽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变通莫大乎四时”,“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力……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  相似文献   

13.
单洁 《华夏文化》2013,(2):47-49
庄子的思想是唯美的、动人的,他用自由无疆的思想境界带给了我们别样的精神享受。在动人的思想境界里和有理有据的诉说中,我们还深深感受到他思想中的哲学性,尤其是"无己"观念。本文以其代表作《逍遥游》为例探究他的哲学思想与理念。一、《逍遥游》文本特点与结构作为《庄子》(《南华经》)的开篇,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生育文化有明显的道教因素,有着丰富的道教情怀。在《妇人大全良方》中,求子、孕育、分娩、坐月、洗儿等生育文化中都带有鲜明的道教烙印,如求子文化与道教禁忌,孕育文化与胎神信仰,分娩文化与"安产图"等。生育文化中的道教情怀在《妇人大全良方》中主要表现在"术"的层面,如果提升到"道"的层面,对现代生育文化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吴廷翰论道以《易》为宗,以孔子之言为准的思想,是对以往易学和经学思想的批判性总结和发展,其理论针对性是批评程朱以阴阳为气,以道为理的理本论思想,以及朱熹易学以图解《易》的治《易》方法。这亦是对张载、王廷相以来的气学理论的继承发展,体现了其经学与气学的结合,在明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杜臻 《寻根》2015,(3):15-23
引言在历代民间传说故事中,《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和《孟姜女故事》并称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在国内外具有很大的影响。它们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学术研究价值。像其他许多民间传说故事一样,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忠孝之辨"是一重要论题,《论语义疏》对此亦多有议论。皇侃秉承王弼"自然亲爱"原则,以玄学自然本体论作为"孝"的绝对性的依据。同时,皇侃突出"忠"的相对性与条件性,藉此为梁武代齐的不"忠"予以辩护。此外,郭象"无为而治"思想对皇侃影响颇深,也是造成"忠"的相对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文学,通过翻译、广播、戏剧、各国立或私立大学开设的中国文学科目,作为东方文明、文化史的讲座得以传播与推广。我相信,正如《三国演义》已成为泰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样,中国其他优秀文学作品也会陆续在泰国得以推广与传播。  相似文献   

19.
20.
吴礼敬 《中华文化论坛》2023,(1):84-94+187-188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美国汉学界的《易经》研究逐渐兴起一股由“经”到“传”的诠释转向,研究者不再致力于翻译和解释《易经》的“真正含义”或“内在含义”,而是转向历代的《易经》注疏。他们认为并不存在一个单数的《易经》诠释定本,而是有多少《易经》注疏,就有多少不同的《易经》版本,并主张以历史的眼光、从注疏者的角度来理解和解释《易经》,这反映出美国汉学界《易经》诠释的思想史转向,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苏德凯、艾周思、林理彰、何茂康等人。这一思想史转向是在美国的中国历史研究由“西方中心主义”向“以中国为中心”的范式转变的背景下发生的,同时也是对卫-贝译本长期确立的将《易经》视为“智慧之书”的挑战和反叛。强调“以中国为中心”的《易经》注疏翻译有助于人们认清《易经》的复杂性质,动态地把握中国思想的内涵和特征,但在具体实践中也存在着如何做到对古人学说具备“了解之同情”、翻译时如何区分经典文本自身与注疏者理解之间的差异这样的困难和矛盾。从学术研究层面来看,美国《易经》诠释的思想史转向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从《易经》的海外传播来看,卫-贝译本所代表的民用方向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