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知道,“字”的基本含义是指文字、名字(表字)等概念,本来与婚嫁之类没有什么关系。可是,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它们之间却偏偏扯上了关系,“字”被用来表示许嫁(有时也表示出嫁)之意,如人们常说的“待字闺中”、“妙龄待字”等。那么,“字”为什么会被赋予许嫁之意呢?换言之,许嫁缘何也被称为“字”呢?这恐怕要从“字”的本义说起。  相似文献   

2.
《毛诗谱》是郑玄晚年的《诗》学著作,其结构呈现为系于政教的双层形式,即显性的风、雅、颂层和隐性的空间层。风、雅、颂层是以政教为单一核心的可逆体系。空间层包含风目空间和颂目空间,前者以政教为尺度,呈以周、召为中心坐标,“广万里”的三层结构。后者以和周王室血缘的远近为尺度,呈以周王室为中心,以周鲁宋三国之域为地域范围的三层结构。究其成因,除《诗经》固有分类与标目情况的限制外,郑玄“天道成于三”的谶纬思想、“存二王之后”的三统观念、三层次的宇宙观及三重天下体制的社会现实等因素影响了《诗谱》结构的三重架构,而郑玄以政教思想与尊君思想为内核的政治哲学决定了《诗谱》结构的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3.
王邦維 《中国文化》2023,(1):119-128
《方廣大莊嚴經》是“佛傳”中一部有名的經典。其中的《示書品》,講釋迦牟尼初次上學,老師教他寫字,但他無師自通,早已認識了六十四種“字書”。《示書品》列出了這些“字書”。這些“字書”,多數出於神話性的渲染,但有些也真實存在。《方廣大莊嚴經》最早在西晋時譯出,其後唐代又有一個譯本,隋代則有一個内容相近,但并非同一系統的文本的漢譯本。比較梵本與幾種漢譯本中譯者對這六十四種文字名稱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的翻譯,可以看到《方廣大莊嚴經》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流傳的複雜情形。尤其是漢譯中的“支那書”、“匈奴書”、“佉沙書”以及“大秦書”幾個名稱,究竟來源何處,怎么來的,研究者過去或少有注意,或意見不一。有關的分析希望能有助於今天理解這部經典的性質和相關的一些問題,爲了解古代中外文化交流與互動的歷史增加一點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4.
戏剧与水墨堪称中国两大国粹。前者歌舞曼妙,后者斑斓淋漓,二者独具之风韵令古今众人痴迷。而水墨戏剧人物画。更将二者珠联璧合.使观者于同一视界、同一时空感受两大国粹之神韵,堪称别有洞天。观今日所做水墨戏剧人物画者,李文培先生可谓成就卓著。其画可用“精妙”二字概括,其中“精”指的是其对中国传统戏剧人物丰富内涵把握之精准;“妙”则赞其所用传统水墨技艺之高超。  相似文献   

5.
关于《灌顶历名》与颜真卿书法的关系,中外学者多有涉及。但这些研究只确定了《灌顶历名》具有浓厚的“颜体”意味,对空海法师继承了颜真卿书法的具体方面罕有涉及。本文试从颜真卿特殊的笔法、字法入手,对《灌顶历名》与颜真卿行书的代表作《祭侄稿》、《争座位帖》进行全面对比和研究。权为引玉之砖,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6.
商帮期刊,在形式上,是指那些在某一地区的简称后面缀上一个“商”字作为名称的定期刊物,如《浙商》;在内容上,商帮期刊把籍贯在这一地区的地缘商人作为报道和服务对象.有些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刊物貌似商帮刊物,但由于该地区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商帮,所以只能称为“类商帮期刊”.成功的商帮期刊具备以下几个要素,即产品好、市场好、内容好、服务好、推广好;同时作为服务产品的层次完整.类商帮期刊要发展成为商帮期刊,生须在战术上做好商帮的培养以及商帮的品牌化.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期,西方汉学界发生了一场关于《方氏墨谱》中一幅题为“函三为一”插图的广泛争论。翟理斯认为插图的主题为“三位一体”,图中人物分别为耶稣基督和两位景教牧师;劳费尔、夏德、庄延龄、马伯乐、沃纳等人认为插图主题为“三教合一”,图中人物分别为孔子、老子和佛陀。中国学者黄伯禄也参与其中,并带来了具有相当解释力的材料和观点。这场争论虽然并未形成关于景教东传另一历史遗迹的共识,但最终推进了西方汉学界关于中国古代宗教与哲学核心问题的理解。它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20世纪初期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面貌,也揭示了此时处在发展转型过程中的西方汉学所具有的鲜明阶段特征,理应成为汉学发展学术史和中西文明互鉴史上值得重视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中外文化交流》2014,(9):34-35
英国政府对文化事业实行“一臂之距”分权管理原则,政府间接管理,强调博物馆的自主性。“一臂之距”原指队列中前后左右伙伴相同的距离。该原则最先引用于经济领域,也称独立交易原则,指具隶属关系的经济组织(母公司与子公司)交易时均具平等的法律地位。这一原则被用于文化领域时,则要求国家对文化采取分权式的行政管理体制。从对文化的集中管理到分权管理,是“一臂之距”原则的基本要义。  相似文献   

9.
张庆华  唐新 《寻根》2021,(1):110-118
彭而述墓志出土于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彭桥村,彭而述之父彭彬墓志也在1994年彭桥镇政府修路时被发现.目前,父子两人的墓志均被其家族后人集中收藏.彭而述墓志刻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为青石质,由志盖和志石两部分组成,志盖楷书,竖5行30字:“清故正奉大夫正治卿云南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禹峰彭公墓志铭”,周边雕刻有花...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的對象是印藏傳佛教中的大成道者傳統。大成道者,梵言mahāsiddha,藏語grub thob chen po,是指通過修煉密宗成就法(sādhanā,sgrub thabs)而獲得圓滿成就(siddhi)、具有種種神通的瑜伽士(yogin)。印藏佛教傳統中推崇“八十四大成道者”群體。他們與傳統意義上的高僧大德截然不同,不守清規戒律、不懼酒肉女色,甚至觸犯道德底綫,做出種種有悖人倫的行爲,是密宗墮罪修行的代表。印度大成道者傳統在傳入藏地之後對藏傳佛教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以印度大成道者毗瓦巴、藏地本土瑜伽士尊者密勒日巴和瘋子根敦群培爲“瘋癫的聖僧”的代表,考察他們的傳記中記載的生平經歷和種種瘋行,將他們三人置於各自所在的歷史、文化和宗教背景中做進一步分析,嘗試解釋大成道者爲什么會有種種癲狂和怪異的行爲,而這些行爲背後的動機、目的和意義又是什么?他們又對後來的修行者産生了怎樣的影響?通過解答這些問題,本文試圖推進我們對印藏佛教的大成道者傳統以及藏傳佛教密宗一些核心問題的理解和認識。  相似文献   

11.
云南考古材料显示,自夏、商时羌系民族便经青藏高原的东缘(四川西部)向西南地区迁移。自此,这种民族大迁移络绎不绝,到战国时期"因畏秦之威"又一次达到高潮。这些迁移的民族不单到达西南夷地区,一部分甚至进入了东南亚及南亚的东部地区。民族的迁移打通了沟通南北的交通通道,这便是"南方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背景。"南方丝绸之路"形成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贸易货物,较早的时候可能以输送铜料为主,西汉时铁、蜀布、盐等物成为大宗贸易货物,换回的则可能有象牙、玛瑙、海贝、珊瑚等。东汉时这些生活在崇山峻岭的民族可能已流行饮茶的习惯,并将茶的妙处传播至四面八方。在后来的日子里,"南方丝绸之路"的作用被以茶为主要贸易货物的"茶马古道"所替代。"滇"的名称是民族发音的汉译字,意为山间平坝、盆地的意思。"靡莫之属"也是民族称谓的一种汉译字,实际上是"毕摩、白马、贝玛"等词的不同汉译,是藏缅语族对"巫师"的称谓。由是我们可以推断出氐羌民族集团中氐与羌的来源不同,在早期是两个并不相干的民族系统。"羌"是从西北地区迁入的"牧羊人",而"氐"则是指分布于青藏高原东缘及云贵高原的山间平坝、盆地中的那些土著居民。早期羌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使用双耳罐类器物,而氐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使用小平底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