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说唱响的秦之声——陈忠实小说的关中方言与民俗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陈忠实小说的评论成果颇丰,但是对陈忠实小说的语言尤其是对其在方言使用方面的成就尚缺乏深入系统的考察和具体的举例论证,这实际上也是近年来地域文化小说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缺憾.本文通过量化分析研究陈忠实小说的关中方言使用情况,进而分析陈忠实小说使用丰富的关中方言的艺术效果,认为方言的精心提炼和大量使用,强化了民俗色彩,具有独特的文学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周敏秋 《中国文化》2023,(1):269-298
章太炎是現代中國最早倡導全國方言調查、最先對全國方言予以分區的方言學家。他利用各省留學生集聚東京之際,采用直接法與間接法調查全國方言,著成中國現代方言學開山之作《新方言》,并對全國各省漢語方言的語音特徵進行歸納。章氏上承古典方言學的優秀傳統,下啓中國現代方言學的嶄新領域,以方言調查、記録和研究爲基礎,注重方言詞彙、方言分區、方言歷史演變與比較,旁及方言語法、方言文化等内容,尤其重視發揮方言的社會與文化功能,爲中國現代方言學奠立了新典範。然而,《新方言》長期被誤解,導致晚清民國時期摹仿與踵武《新方言》的系列著作在學術史上長期失語,遂使清末民初洶涌澎湃的中國方言研究浪潮與“五四”以來的方言運動斷爲兩橛,成爲中國方言學史上缺失的一環。文章通過梳理章太炎生平調查與研究方言的歷程,以《新方言》初刻本、重訂本爲中心,輔以《章太炎<説文解字>授課筆記》及其它資料,探求章太炎方言調查方法與過程,釐清其語料來源、調查範圍、研究目的等基本問題,重建中國古典方言學向現代方言學轉型歷程中的關鍵環節,進而將中國現代方言學的草創時間從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提前至二十世紀初。  相似文献   

3.
怀川话漫谈     
王保成 《寻根》2011,(3):103-109
通常来说,中国有八大方言语系,即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北方言、闽南方言、粤方言。北方方言习惯上称为"官话",有东北官话、西北官话、晋话、西南官话等。怀川话使用范围虽然在河南西北部,  相似文献   

4.
闽南方言(即闽南话),是福建汉语方言之一。福建汉语方言的形成,首先应追溯的是汉人及汉语入闽的历史。从现有考古遗物看,上古时代,中原汉人的足迹已踏进福建。以此推断,汉人及汉语入闽的时间,应在先秦之时,由此形成福建汉语方言。因而历史悠久的福建汉语方言,在保存上古汉语、中古汉语的特点方面,在中国汉语诸方言中十分显著的。尤其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更是如此。例如在语音方面,闽南方言与古音平仄大体吻合;古音入声,在当今普通话已不存在,而在闽南方言却依然保存。正由于闽南方言的声调和音韵保存众多的古音成份,因而,用闽南方言吟…  相似文献   

5.
《方言》的创作与扬雄的民族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言>是一部方言地理学著作,扬雄创作<方言>的目的是为了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中原先进文化.扬雄主张用儒家思想引导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进入礼仪文明社会,这一思想是儒家"大一统"思想和"华夷之辨"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調查和研究方言島不僅是語言地理學的重要課題,而且對移民史和地方文化史研究也大有裨益。可是現階段要全面深入地討論漢語的方言島問題,還有較大的困難。因為漢語的方言紛繁歧出,對各種方言的調查和研究,尚未全面深入地展開,已經整理出版的調查報告不多,有關方言島的專門著作  相似文献   

7.
随着普通话在全国范围的大力推广,普通话口语开始与地方方言相互渗透,普通话在各地的实际使用中开始显示出方言对其产生的影响;而网络语言这一信息时代的新兴势力,也势不可挡地开始影响我们的民族共同语---普通话。  相似文献   

8.
《廣新方言》是沈兼士语言文字學尤其是方言學成就的重要學術著作。由於沈兼士早年的事迹罕爲人知,平生以字行,本名反而被人遗忘;在乃師章太炎《新方言》影饗下而撰著的《廣新方言》,也焉世人遗忘至今。文章從考證沈兼士的本名着手,證明署名沈擎的《廣新方言》一書乃沈兼士的著作,進而封《廣新方言》的编纂體例和训释條例、音轉理論、語言學償值及其性質等方面進行詳細研究,以见沈兼士在近代中國學術與政治上的貢獻。《廣新方言》一書的發现,不僅爲考察沈氏早年生平與學術提供了寶貴数據,而且是探究沈氏學術與思想變遷的關鍵,爲研究中國近現代學術的傅承與中國方言學從傅統向现代的轉型提供了一份珍贵的歷史文獻。  相似文献   

9.
一种地域文化必有其别于其他文化的特色符号,四川方言和川剧就是四川地域文化的两个重要符号表征。二者同为四川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四川文化的组成部分,通过四川方言可以认识川剧文化乃至四川文化。在川剧文化中,四川方言是富有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其说多唱少、浓郁的地域性和生活气息、以及诙谐幽默等可以说是川剧在语言上的亮色。不仅如此,川剧中的四川方言还折射着四川文化的方方面面。四川社会生活的民俗风情,四川人的精神风貌、性格特征、语言风格等,都可以借助川剧及其语言得到全景展示。  相似文献   

10.
声调合并是声调调类发展的重要模式。近三十年来,关于汉语方言声调合并的研究不绝于缕,但缺少梳理和总结。本文从方法、原因、过程三个方面对近三十年来汉语方言声调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了简要梳理,并对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马玲 《滇中文化》2000,(3):31-31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大家庭,有着浩如繁星的民族民歌资源,伴随着历史的前进,各类别民族演唱方法同其民族特点、地域特点和方言发声特点不断地进化发展日趋成熟和完善,近年的全国青年电视大奖赛已把民族唱法和其它如美声、通俗唱法列并为中国的三大唱法来选拔优秀的青年歌手。何为民族唱法,其文学含意如何介定,尚未见较权威的理论表述。根据本人多年学习声乐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白族是一个人数不少的民族,白族的文化在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也比较突出,白族文学亦有史可查。民间文学一直是白族文学的重头,但从唐代时的赵叔达,甚至汉代的张叔、盛览等人始,已出现史书记载的作家创作,并从此再未消泯且一直成长着,成为与白族民间文学共同发展的又一支文学道路。由于有着相对集中的生活和居住地,比较统一的文化习俗,比较相似的文学习惯(包括文学主题、题材、语言等多方面),还出现一些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民族作家如李元阳、赵藩等等,白族作家及其创作可以作为一个群体出现和讨论。此前学者对白族文化已有众多的分析研究,相对来说对白族文学的研究要少一些;在对白族文学的研究中,关于白族民间文学的研究又要比对作家文学的研究多得多;在对作家文学的研究中,对古代作家文学的研究又要比对当代作家文学的研究多得多。  相似文献   

13.
"虽遂"等字与"须叙"等字同音是西南官话中的特殊现象,与其他方言的"虽遂岁碎"同音不一致.从语音规律考查,这是汉语方言中在舌尖前音声母ts、tsh、s、z的影响下,三等合口韵介音-iu-有两种演变方式的结果.从与邻近主要方言的比较看,这种读音现象是西南官话的特点.从<蜀语>和<天下郡国利病书>记栽的这种语音特征出现的时间来看,西南官话在清代以前就已经形成这种特点.  相似文献   

14.
周宗旭 《寻根》2015,(3):48-49
"长尾巴"是"过生日"俗语,北方和南方都有这样的说法,意在祝愿小孩能够像猪、牛等长有尾巴的动物那样健壮,易养活。四川方言中,称小孩过生日也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说法,叫作"狗过桥"。如,孙和平《四川方言文化》:"狗过桥,民间过生日的戏称。"《绥宁县志》:"小  相似文献   

15.
<正>"俄语布克奖"是当今俄罗斯文坛具权威性、具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个俄语文学年度奖项,对当代俄罗斯文学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俄语布克奖获奖作品代表着当下俄罗斯文学发展之倾向,从中可以管窥当代俄罗斯文学演进、嬗变的轨迹。有学者认为,俄语布克奖与新俄罗斯文学同步发展,记录下了当代文学进程的风雨和足迹,是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文学历史的个缩影。因此,俄语布克奖每年的评奖和颁奖活动遂成为俄罗斯文学乃至世界文坛上的次盛事,倍受专业研究人员以及广大文学爱好者青睐和关注。  相似文献   

16.
为庆祝上海社会科学院建院50周年以及该院文学研究所建所30周年,该院文学所8月19日召开上海文学30周年学术座谈会。与会者对上海文学创作作出重要贡献的作家和文学所学者对上海文学最近30年的发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探讨了上海文学发展的相关问题。与会部分作家从小说、散文、诗歌、儿童文学、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影视改编等多方面总结了上海文学所取得的成绩,分析了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翔实的调查数据,力图呈现四川大学生对文学阅读的认知、文学阅读的消费方式及行为习惯、文学阅读的审美和思维能力以及文学阅读的负面效应等现状,并加以分析,总结了时代变迁、社会变化与高校学生阅读兴趣及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西方文学的发展,圣经对文学影响的形式不断丰富,甚至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学门类"圣经文学"。狭义的圣经文学(the bible as literature),指圣经本身的文学特色,即对圣经本身的文学分析。广义的圣经文学(the bible in literature),指受圣经影响而形成的众多文学作品。很多读者非常熟悉西方文学中的圣经,甚至对其主要情节耳熟能详,但仅仅停留在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浅层认识层面,从未探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从时间上说并非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起到上个世纪末,应该是从资本主义萌芽的明中叶到上个世纪末这样一个400多年时间跨度的历史过程,它的标志是中国文学经历了对人文主义的呼唤,要求个性解放,对旧制度的批判、摈弃,对吃人礼教的控诉,对人性的剖析及精神的失落、迷惘这样一个复杂而冗长的变革过程。这个过程透露出来的文学主题是,呼唤人性的复苏和个性的解放;价值观念的反传统性;文学中出现了反历史、反传统的“新人”。就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意味着中国文学的分期只能分为古代文学(先秦至明中叶)和现当代文学(明中叶到现在)。  相似文献   

20.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当代文学作为一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通与渗透。中国当代文学的精神场域受制于世界文学的话语冲击,我们敞开心胸,接纳他者的万千风光.以世界文学的最高成就作为自己的参照;同时,重返中国文学传统,丰富自身文学实践,以独特的实践参与世界文学进程之中,反之对世界文学施以刺激。既不遗失中国文化的固有血脉.又不脱离世界文学的谱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