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娜 《华夏文化》2009,(2):56-57
“知止”是中国儒家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礼记·大学》一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段话可以说是儒家对“知止”观念的经典解释。  相似文献   

2.
从竹简《穷达以时》说到孔子“知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孔子的“知天命”的真实含义,已有的几种解说均未真正理解,其最重要的原因是都把“知天命”置于天人合一下来理解,而忽略了早期儒家天人观存在不同的向度。郭店竹简《穷达以时》所述“天人之分”,有助于对孔子“知天命”的正确理解。孔子的“知天命”不仅仅是对主宰天或道德天而言,更重要是对命运天而言,孔子的思想实际蕴涵着一种天人之分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徐隆 《华夏文化》2013,(1):10-13
生死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人生的大事。每个人都要面对生死,也都会对生死做出认真的思考和理解,即形成生死观念。自先秦伊始,在中国思想史发展的链条上,生死观念一直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一环。翻看传世的经典,其中不乏谈论生死的内容,以儒家为例,“若把关于事死和事鬼神的两方面除掉,儒家经典恐要删去一大半。”(杜正胜著《从眉寿到长生:医疗文化与中国古代生命观》,台北:三民书局,2005年,第309页)  相似文献   

4.
钱穆先生逝世以後,报章上的纪念文字颇有人把他划入“新儒家”的旗帜之下,但钱先生生前雅不顾接受此荣衔。这不仅因为他极力要避免建立任何“门户”,而且更因为“新儒家”的概念有特殊涵义。“新儒家”这一概念今天至少有三种不同的用法:第一种最廣宽,几乎任何二十世纪中国学人,凡是封儒学不存偏见,並认真加以研究者,都可以被看成“新儒家”;第二种比较具体,即以哲学为取捨的标准,只有在哲学上对儒学有新的阐释和发展的人,才有资格取得“新儒家”的称号;第三种是海外流行的本义,即熊十力学派中人才是真正的“新儒家”,以及私淑熊氏之学而又为熊门所认可者。无论按上述哪一种用法,都不能称钱穆先生为“新儒家”。虽然对钱先生来说,儒家不仅是他的客观研究对象,是中国人的基本价值系统,同时也是他终身尊奉的人生信仰;而且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初与第二代“新儒家”交住甚密,与他们之间有最低限度的一致立場——为中国文化说话,但彼此的学术取向以及对儒学传统的认识,是格格不入的。所以当1958年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观等第二代新儒家的中坚人物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邀请钱穆先生聊署,遭到钱先生坚拒。本名从主人之义,我们今天自没有理由将“新儒家”之名强加在他的身上。“新儒家”具有强烈的道统意识,但他们与宋明以来的一般取径有所不同,而是以对“心性”的理解和体證来判断历史上的儒者是否见得“道体”,把證悟的经验作为重建道统的前提。这在西方人看来,颇近似於宗教体验,封“学不见道”的门外人势必构成理解上的困难,即在“门内”事实上也发生了严重分歧。“新儒家”的“開出”说,即上承“内聖外王”的旧统而提出的由道统開出政统和学统的说法,事实上是为了安顿“民主”与“科学”特别构想出来的,究竟怎样“開出”,从来未獲说明。如果说只有悟“道”和进入“道统”的人才能“開出”民主与科学,这一限断太严格了;如果指的是“新儒家”以“先觉觉後觉”的方式激发中国人的良知,然後通过“良知的自我坎陷”以“開出”民主与科学,更要遇到难解的困境。顯然这一理论建构必须预设“新儒家”在精神世界中居於最高指导地位,而一旦涉及实践便又要预设一种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结果居於金字塔最高一层的必然是“新儒家”。正因此,以“道”的继住開来自许的“新儒家”,所倡导的其实是“教”,而不是通常意义的“学”。“新儒家”对整个知识领域往往流露出一种睥睨古今中外的心态。我们不妨称这种心态为“良知的傲慢”。这种心理结构,一部分渊源於中国儒生、文士之流的“狂”的传统,另一方面起於对西方人所谓“知性的傲慢”的反应。也可以说是对科学主义的一种反模仿。但反模仿也是模仿的一种,其结果是发展了一套与科学主义貌異情同的意识形态——道德主义。總之“新儒家”的主要特色是用一種特製的語言來宣傳一種特殊的信仰,在這個信仰普遍衰微的時代,“新儒家”如果能發揮一點“起信”的功用,那怕僅僅限於三五徒众,仍然有益於社會秩序。但是从史學的角度看,由於“新儒家”採取了最極端的“六經注我”的方式,其中自不免留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相似文献   

5.
儒家和谐观     
刘亮 《华夏文化》2006,(2):11-14
在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个深层次的结构体系,一种内在的、本质的、一以贯之的精神,一种崇高而又现实的人生理想与社会模式,它就是“和”,或曰“和谐”。儒家把上下内外的高度和谐作为真善美的最高境界、生活的最佳状态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儒家和谐观正是一种以正确  相似文献   

6.
儒道周行     
辩证法有所谓正反合,或者叫概念的三个环节,用以描述发展的情景。古代中国的辩证思想中,也有类似说法;只以古人未曾系统表述,今人未能明白了解,加以古词奥颐,故罕为世人所知。 本文证明,“反复”范略所表示的由正而反,由反而返,复归於出发点的思想,便是常见的正反合格式;其“反”字强调了运动的动态和曲折,“复”字则强调着运动的完成与重张。道家以现实为反,故追求复、向往后,后归於朴。儒家视现实为正,故立志守正,以反为戒,以复为望。 反复使运动发展形成圆圈,时间于是并非直线前进。在圆周上,起点与终点是重合的,始即终,终即始。由始而极而终,也正是由正而反(返)而复。《易》道的“原始要终”观,历史的“五德终始”说,乃由之发生。 反复、终始观念指引着行为方式的屈曲迂廻,不去径情直遂,反而捷足先登。道家的尚柔,儒者之崇礼,皆系于此。 屈曲当然只是方法,不是目的。目的在使大道周行。周行之周,既是圆周,也是圆面即周遍。面封周行的宇宙,道家企图“得其环中”,儒家鼓吹“保合太和”;就是说,他们自己要跳出三界外,不落周行中!既已证明无物不在周行,证明者自己却追求超越这个周行;这便是一切思想泰斗宗教教主常演的大悲剧。 本文封中国古代思想中三个环节之辩证学说的论述,无疑会引起读者对中华思想  相似文献   

7.
儒家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体系陈玉京儒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关于道德教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一套观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一、道德认知孔子自称"非生而知之者",主张"学而知之",以后儒家一直延续了这一传统。对于道德的认知是一个动态而永恒的过程,也...  相似文献   

8.
仁爱是贯穿儒家学说思想的主线,自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提出系统的仁爱学说之后,仁爱观不断发生变化.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在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他们的仁爱观既存在思想传承上的相通之处,又有着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9.
传统孝道的现代境遇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群忠 《寻根》2006,(4):16-21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的确,孝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孝经》是儒家的十三经之一,按《孝经》的说法,孝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也就是说,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一切教化与文明得以产生的基础。实际上,在传统中国,最重要的道德就是孝与忠,它们比“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还要重要。  相似文献   

10.
般若思想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理论基础,本就“空”观、“中道”观以及“无差别”观等几个方面,对禅宗的要典《坛经》的般若思想进行了剖析,展现了最具中国化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虽然与印度佛教有着不可分的渊源关系,但也体现出它结合中土儒道两家思想对佛教的革新化改造。  相似文献   

11.
论“礼失而求诸野”——儒学不能离开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儒学、儒教、孔学,在英、德、法,都分别译为“Confucinism,konfuzianismus.Confucianisme”,意即孔夫子主义。即以孔子为儒家始祖。但孔子留下作很少,“述而不作”,后人多半依其片言支语,再根据自己的观点、立场,作出种种解释,所以孔子与儒家未必相等,民间儒家与官场儒家未必相等。  相似文献   

12.
儒家“家族生命观”反对生日欢庆寿诞庆贺习俗可以分析为两个因素的结合,即对长寿的重视和对生日的重视。但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生日采取无视态度,因而尽管对长寿极端崇尚,寿诞活动却出现较晚。“生日”一词古代绝少提及。清人钱大昕举出的最早记载是《汉书》中“卢绾与...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的文化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集中代表了中国在新世纪所确定的人才观、自然观、社会观和科学观。“科学发展观”虽然是于2003年才提出的发展观,但它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国古代儒家的“大学之道”的人才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古代原型;中国古代道家的“道法自然”的自然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古代表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小康大同”的社会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古代源流;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的科学观,是“科学发展观”的古代渊源。  相似文献   

14.
相对于儒家严整的现实抑制型文化体系,道家表现出浓烈的的本能放逸性心理状态。如果说,儒家对人的控制主要通过宗法观念、伦理教化和社会规范,那末道家对人的诱惑,则通过生死的超脱、现世的享乐和精神的自由,透过个体的生存意识而起作用。老子以母神创世神话作为重要思想来源,营造了他的道论哲学。他把“道”看作是原创的“万物之母”、“天地之根”。他毕生对“道”的执着追求,也正是通过“食母”与“归根”的方式达成。“食母”,就是用道的母性原创力滋养自身,接受“万物之母”的道的荫庇和佑护。“归根”,就是要求人生的行为、操守与理想…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严重的生态危机引发了人们从历史和现实中寻求出路。本文从中西、传统与现代的角度出发。将两种最具代表性的生态思想——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和中国传统的儒家和合生态思想进行对照。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一)哲学基础相异:“天人合一”、“天人相分”。(二)儒家生态哲学是“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但又和“人类中心主义”相区别。希冀从正反两方面的对比中,人们能继承和发展两种思想中的合理部分和现实适用性部分,同时也为当前的生态伦理学科的建设,及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寻找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6.
儒家重视《诗》所反映的历史经验及思想。孔子说《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又说学《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即学诗可以表现情感,可以处理人际关系,可以观察事物,可以修养性情,还可以齐家从政。这都是从伦理政治的角度来理解《诗》的内涵的。  相似文献   

17.
正全真道的身体观主要有四假观与骷髅观。全真道对身体的这一认识与儒家和佛教既具有相同之处,又存在着差异。研究全真道的身体观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全真道对生命的独特体认以及重视心性修炼的全真精神成仙说。现代自然辩证法研究认为,人体在本质上是物质、信息与意识的统一体,与生命具有密切的关系。人体机能的正常活动也是生命存续的重要标志。但全真道却认为人的自然形体只不过是一种假象,在本质上来说,并非是实在的。这就为不执着  相似文献   

18.
健康人格的心理定势协调与和谐○祁英儒家文化主张“和为贵”,希望建立和谐、平定的人际关系。《论语·学而》说:“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是儒家对和谐与协调的朴素概括。“和”,...  相似文献   

19.
代兴 《寻根》2012,(1):20-22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被世界尊为人类历史上“四大圣哲”之一。他在2500多年前就提出了具有跨时代进步意义的“仁政”学说、富民主张、教育思想等,同时在军事方面的论说也深刻、独到,倡导治军用兵的“礼治观”“民本观”“战争观”“武艺观”和“大一统观”,时至今天也不过时,值得我们去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20.
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瓶颈,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缺陷。儒家的修身观、自省主张和行仁目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