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久以来,我们总是强调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所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教师”,我觉得把这个要求强加给教师,并以此作为好教师的标准,对教师是不公平的,对学生则易成为他们学业失败的借口。经验与科学研究的结果都一致地告诉我们.环境与智力并不能完全解释学生在学业成就上的差异,有些学生在心理能力、社会环境背景或学校的质量方面有明显局限时能有效地进行学习并取得成就;  相似文献   

2.
正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喜欢以自己固有的方式传授知识,如果学生在教师传授知识的时候提出大量的问题,教师会认为学生在打乱自己的教学步骤,所以教师不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提问,仅仅只鼓励学生在学完知识以后课下提问。有些教师自己的知识结构不够完整,如果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教师无法回答,教师会觉得很丢面子,他们会用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提问。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没有了,他们习惯于教师教授什么知识,自己就学习什  相似文献   

3.
当代少年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在学校他们作为学习者、被管理者与教师处于不对等的地位,他们的权利往往容易被忽视。加之目前学校的管理还有很多的不完善之处,教师的法律素质、道德水平不高,校园中侵犯少年儿童权利的事件屡屡发生。面对越来越多的学校管理诉讼案件,有些教师认为,教师越来越难当,学生越来越难教。对学生管理松点,学生学习成绩上不去,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成果及评优评级;对学生严厉点,学生就会把《少年儿童保护法》等法律当“尚方宝剑”,说你违法。有些教师非常困惑,教师难道就没有权利了吗?当然,教…  相似文献   

4.
经常能听到一些老师抱怨说:“现在的学生真是笨啊,有些问题我都讲了不知道多少遍了,可他们还是弄不明白,真是不会教,教不会啊!”的确,有很多时候,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痛苦,但总感觉收效甚微。笔者认为,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课堂教学,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5.
“少教多学”顾名思义是老师教的少,学生学的多。长期以来,英语学习的后果是:英语教学方法单一、学生们被动学习、没有英语学习兴趣、不会自主学习。教师习惯于把教学理解为: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老师在课堂上讲得过多可能造成学生的思维被限制,从而缺乏创造能力和实践本领,使他们无需思考什么,也不用去思考什么,最后懒得去思考。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该课程日渐重要。提起信息技术课,很多教师可能会说:“计算机课,学生最喜欢了,每次上课都提前到机房。”其实他们有所不知,学生上信息技术课,热情的确很高,但大多数学生上课是为了上网玩游戏、聊天、听音乐、看电影电视剧等。即使教师在广播教学时,有些学生为了不被教师控制,就重新启动计算机进入安全模式玩游戏。练习时,有些学生宁愿自己漫无目的地改动计算机的各种设置,也不愿意做教师指  相似文献   

7.
任兆平 《云南教育》2009,(20):47-47
我曾看到一些老师常把学习差的学生座位安排得远离学习好的学生,认为这样可以避免他们对学习好的学生的干扰,避免他们抄袭学习好的学生的作业。其实这种做法对全班学生的整体发展是有害无益的。  相似文献   

8.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的潜能迸发出来,在主动探究中获取知识,使他们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  相似文献   

9.
<正>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学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的潜能迸发出来,在主动探究中获取知识,使他们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  相似文献   

10.
一、教给学生自学方法,掌握学习规律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自能读书,不等老师讲,自能作文,不等老师改。”由此可见,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把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把精力放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上。为此,我改变了过去老师教、讲,学生死记硬背、被…  相似文献   

11.
有的教师不赞成学生课前预习,他们认为,学生往往因为提前对学习内容有了粗略的了解,上课时便会因一知半解而不求甚解,失去学习兴趣。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在新课改下,预习作为课堂学习的基础,对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通向"不教"之境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2.
“不通则痛”:阅读教学先要把课文读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通课文是常被一些语文教师所忽视的。有些教师认为,把课文读通太小儿科了,让学生自由地读一遍,就通了,何必多花力气;有些教师则习惯于把读通课文让学生在预习中自行解决,以便为讲析解读课文争取更多的时间;还有一些教师觉得读通课文是常识,人人皆知,人人都会,没有必要去关注研究……由此,也带出了第一课时怎么教的困惑。  相似文献   

13.
针灸要讲究学问,说白了就是方法问题。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方法得当,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就是为了不教,其中的妙处就是方法。比如说,有些很枯燥的东西,如果把学生教活了,那么枯燥的东西也就会变成学生自己的有兴趣的东西,才能够使他们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开拓思路,发奋联想,尽可能寻到与知识相似的相关事物。巧记活解、图文互换。地理学习的另一重要特征是地图的运用。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作用,就是点拨,启动学生去思维,相互学习,互为补充,以达到在学习过程中不走弯路,甚至少走弯路。要教会学生如何来进行指点迷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管如何去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但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学会"针灸"。  相似文献   

14.
怎样教数学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说,在这里,我倒想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谈一下中学生该怎样去学习数学.我认为教师教得再好,但学生不喜欢学还是没办法,再说,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作为学习的主体更应该懂得自己怎样去学习数学.本人结合自己多年学习数学的体会,浅谈一些看法.一、学生本人要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有些学生从小就有学习数学的兴趣,而有些学生从小就讨厌学习数学.没兴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学生没有树立起学习数学的态度.学生可以主动去学习数学,  相似文献   

15.
正曾有种观点认为"教什么"和"不教什么"是课程规定,由不得教师选择,而"怎么教",教师可以有些自由。我认为,如果教师没有教学的自主权,他的课堂可能是板滞僵死的,也很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由精神。"教什么"和"不教什么"以及"怎么教",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相机而动;在课堂上不能或不敢"做主"的教师,他的学生学习可能是无趣的,劳而无功的。  相似文献   

16.
所谓的“双差生”是指纪律差、学习差的学生。这类学生.老师头痛,学校厌烦。因此.一直以来学校对这类学生要么一棍“打死”。置之不理,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要么则干脆开除,把他们推向社会。孰不知.学校是教育场所,起教书育人作用,家长把子女送来.就是要我们教好他们.怎能轻易把他们推向社会呢?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把他们教好.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善待他们.才能把他们转化呢?笔者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章向东 《考试周刊》2010,(39):64-64
教学是教和学,学是主,教是为学。传统的教育理论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理解为"领导的、决定的作用"。这种理论视学生为容器,教学是把知识往容器里注入,忽视了学生认识的主体作用,最终压抑了学生的智慧和才能,压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应把学生放在生动活泼的位置上,也就是说要使教育卓有成效,就必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8.
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只有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如何教,我们暂且不说。观察学情,我们都会发现一个让我们吃惊、困惑的现象,那就是在课堂上有不少学生,他们不动手、不动口、不回答问题、被提问也是一问三不知、不讨论  相似文献   

19.
<正>开学后,很多教师不同程度地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假期中大部分学生进行了预习,有些新的技能甚至已经运用得很熟练了。每每教到这样被“充分预习”的课时,教师往往左右为难:再教一遍太浪费时间,同时学生会因“自认为会了”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如果不教,有些重点内容学生可能理解不深,  相似文献   

20.
正自主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由学生独立自主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占主体地位,教师仅仅起着引导作用。是学生积极实施,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参与,主动探究的一种学习方式。以往是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知识,现在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教师为了不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教育的目标,他们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有着自己的思想,教师不能把他们看作是知识容器。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而且要教给他们数学技能和学习方法。指导他们利用学习方法学会动口、动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