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字是富有生命意义的符号系统,每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因此,识字教学应置身于宏大的文化视野之中,去敞开文字背后的意义世界。具体策略有:图化汉字,溯源对照;揭示字理,因形解义;"串烧"汉字,举一反三。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才能使每一个汉字的教学都浸润在文化的氤氲中。  相似文献   

2.
汉字是富有生命意义的符号系统,每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特定的意义世界。因此,识字教学应置身于宏大的文化视野之中,去敞开文字背后的意义世界。具体策略有:图化汉字。溯源对照;揭示字理,因形解义;“串烧’’汉字,举一反三。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才能使每一个汉字的教学都浸润在文化的氤氩中。  相似文献   

3.
任怡 《学子》2014,(9):13
正印度前总理曾这样赞美中国的汉字:"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优美的诗。"这话说得真好!每一个汉字都是历经沧桑才一步一步地演变成现在的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美丽的文化故事,每一个汉字都是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因此,当我们在识字教学中津津乐道于寻各种方法的笔画组合、部件替换的机械识记,满足于掌握字的音形意的时候,让我们静下心问问自己:汉字本身的文化生命是否在孩子身上植活了?是否被我们轻轻抹去了?著名语言学家申小龙教授认为"汉字是一座恢宏的历史博物馆""几乎每一个古汉字都可以从字音、字形、字义、字能解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后,对语文教学的改革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识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进行着变革。下面针对识字教学谈谈笔者的几点想法:一、识字教学要与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有人把"汉字"称为中华民族的第五大发明是不为过的。汉字传承着丰富的中华文化,每一个字,都散  相似文献   

5.
林一纯 《新教师》2021,(3):70-71
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是小学第一学段学习的重点,也是该学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追根溯源,每一个汉字的横竖撇捺都有一定的依据和道理。因此,笔者认为,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适度地、巧妙地利用字理,将汉字文化渗透在识字教学中,引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识字,帮助学生提高识字能力。  相似文献   

6.
4-10岁这段黄金岁月是人生中学习能力的顶峰期,要采用多种形式、不失时机地早期开发儿童大脑,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常务会长徐德江教授也指出了早期开发儿童大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是祖国文化璀璨的瑰宝,汉字与外国字母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它是一种象形文字,同时又具有写意性,每一个字就象一幅画。汉字是音码、形码、义码在大脑左右两半球上同时作用的副脑文字,不仅能有效地刺激左脑,还有利于开发右脑的潜能。  相似文献   

7.
4-10岁这段黄金岁月是人生中学习能力的顶峰期,要采用多种形式、不失时机地早期开发儿童大脑,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常务会长徐德江教授也指出了早期开发儿童大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是祖国文化璀璨的瑰宝,汉字与外国字母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它是一种象形文字,同时又具有写意性,每一个字就象一幅画.汉字是音码、形码、义码在大脑左右两半球上同时作用的副脑文字,不仅能有效地刺激左脑,还有利于开发右脑的潜能.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更是让世界人民都赞叹不已,直至今天,识字依旧是每一位学子的入门课程。学童们从识字开始,用一撇一捺描绘中国汉字,逐步认识汉字,了解文字奥秘,体会其意,运用其字,一步一步积累所学汉字。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育与汉字文化之间的联系有多么密切,汉字文化的教学不能仅仅是当作辅助工具来进行,而应当是传播我国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当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国汉字文化以及识字教育这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彼此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下文中也将围绕这二者之间的联系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汉字,传承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悠久的历史,展现的是汉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凝聚着文字的魅力。汉字学习,是学生与母语学习的一次"亲密接触"。古语也有云:"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作为学生再学习的基础,是最基本的工具。中华民族汉字文化的璀璨令世人瞩目,但汉字情况的复杂性也给识字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问题透视《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新课标提倡用多种方法识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推出后 ,对语文教学的改革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识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在进行着变革。下面 ,针对识字教学的改革谈四点想法 :一、识字教学要与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有人把“汉字”称为中华民族的第五大发明是不为过的。汉字传承着丰富的中华文化 ,每个汉字都有着一个优美的故事 ,那每一个方块字 ,都散发着奇妙多姿的形象之美。无论是写汉字 ,还是讲汉字 ,都有丰富深刻的内涵 ,无穷无尽的乐趣。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通过追溯汉字的演变 ,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汉字的知识 ,了解我们祖先在…  相似文献   

11.
充足的识字量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运用多样化识字教学方法,让识字教学变得趣味横生,降低识字的难度,调动学生的识字欲望,提高识字效率。用追本溯源法激发学生对汉字的热爱。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每一个汉字都有一段传奇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人生聪明识字始"。识字教学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根,它代表着中国的古老文化,是中国厚重历史文化的缩影。本文由两节识字课引发思考,如何立足课堂让识字教学高效而丰满,从而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相似文献   

13.
郭冰 《考试周刊》2014,(84):55-56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语文学科的地位不断提升。语文学科存在的意义,就是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让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可以掌握正确的文字拼写方法,给予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基本能力。我国的汉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财产,也是诸多先人的智慧成果。每一所学校,都应当加大汉字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将文字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讲,识字与写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学低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也不尽乐观。加强小学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的层次性,有利于学生汉字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4.
汉字,对所有中国人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符号,更是记载中华民族灿烂文明和辉煌历史的文化载体,承载着炎黄子孙共同的文化记忆和价值认同;几千年来,它源源不断地为中华儿女输送着精神养料,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因此,我们要把汉字文化融入识字教学中,让识字课堂的教学层次更丰富、文化气息更浓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亲近汉字、喜欢汉字,进而热爱源远流长的汉字文化。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前印度总理尼赫鲁对女儿的一番话.足以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它传承着我们中国的文化.承载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多方面信息。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理应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义务.  相似文献   

16.
谢桂英 《天津教育》2021,(9):118-119
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识字教学就是中国一切文化教育的基石与起点。通过识字教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帮助学生学习汉字,既丰富了汉字教学内容,又发展了学生语文素养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本文基于低年级识字教学经验,对识字教学如何渗透传统文化进行有效探讨。  相似文献   

17.
寇璐璐 《考试周刊》2012,(41):31-31
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一则文化故事,由汉字组成的汉字系统更是一个灿烂辉煌的文化宝库。因此,在汉字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会学生汉字应该怎样读、怎样写,还砬该适当地挖掘和揭示汉字所蕴涵的文化信息。这样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又可以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下面从三方面谈谈汉字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8.
“人生聪明识字始”,汉字是世界古文字中唯一流传至今的文字,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根基所在。识字识字教学历来是启蒙教育阶段的一个重点。在《新课标》中,对识字教学也作出了比较准确的定位:识字写字是阅读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长期以来,学生普遍识字质量不高,错别字多,写的字又差,老师们头疼,家长们不满。怎样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学好汉字、写好汉字呢?  相似文献   

19.
田静 《课外阅读》2011,(7):148-148
汉字是世界古文字中唯一流传至今的文字,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根基所在。它不仅外行很美,内涵也极其丰富,可以这么说,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一个汉字就是一副画。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谜。如何让识字教学不再是教学难点,如何达到识字教学的目的,下面我谈谈我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不只是单纯地让学生会读、会认、会写汉字,还应当将识字教学与汉字文化结合起来,从汉字根源、字形结构和一字多义等方面进行汉字文化的渗透,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推动汉字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