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方言节目在地方电台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彰显了地域文化鲜明的特点.本文认为,方言节目无论从社会、经济价值角度,还是从民俗文化的传承、社会的文明进步、民族身份的认同角度等都有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电视方言节目的生存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电视传播和文化流通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分析方言节目的优势、发展局限,以借此找到方言节目同主流声音普通话节目百花齐放的最佳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3.
在方言渐进消亡的背景下,方言的活态传承成为了当务之急,而电视方言节目的出现是方言活态传承的积极实践.电视方言节目是大众语言生活现实的反映,也在积极建构方言传承的动态文化场.电视方言节目赋予方言社会地位、构建方言的社会示范、激发民众的方言保护意识、构建多语言的媒介空间,是方言的活态传承的重要途径与方式.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现代传播理念的进步, “以人为本”成为节目制作的终极追求,方言节目在新的传播环境中应运而生并迅速“走红”.方言节目的走红,有节目自身的原因,更有方言自身的特点和方言文化的因素在其中.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以来,方言电视节目在各地蓬勃发展,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方言节目得以兴起的原因:从观众角度来讲,区域性“文化认同”是其接受的基础;从媒体角度来讲,“分众传播”的策略使其获得了市场优势。然而,方言电视节目也表现出它的局限性:就同区域观众而言,它是桥梁;就跨区域观众而言,它是隔墙。笔者认为,方言节目终究只能是普通话节目的一个调剂和补充.而不能取而代之成为主流。  相似文献   

6.
方言节目从1996年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出现,并有大发展之趋势。它有利于传承区域文化,唤起人们对乡音的记忆,让忘记乡音的年轻人重新拾起对方言的关注。方言节目的播出也利于繁荣地方文化,为我国文化多样性做出一份贡献。但是,在推广普通话的大背景下,方言节目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正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揭示方言节目和区域文化的关系,以及在现在的社会中,方言节目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办法。  相似文献   

7.
梁喜爱 《视听》2016,(7):23-24
面对省级卫视诸多强势娱乐节目的进逼,方言节目作为一种最具本土化和贴近性的节目形态,成为地方电视台最"适销对路"的突围利器。然而当前方言类节目普遍存在文化含量不高的困境,甚至滑入了低俗化的泥淖。只有以方言为形,文化为神,提升文化品质,方言类节目才能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吴倩 《青年记者》2017,(17):56-57
山东各地方言承载着古往今来山东人的生活智慧与山东各地的民俗风情,传承方言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社会价值.同时,乡音乡情接地气,最能触动百姓心声.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以方言为切入点,打造了一档立足齐鲁文化的大型语言类文化节目《乡音对对碰》.节目通过海选、复赛等环节将熟知各地市方言的选手齐聚一堂,以答题闯关的形式进行竞争.节目自2015年开播以来,获得了收视率和观众口碑的双丰收,成为此类节目中的一匹黑马.笔者以《乡音对对碰》节目为例对电视传媒的责任进行剖析,希望对此类节目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文化全球化和大众文化、主流文化受到人们高度重视的今天,为地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巨大推动力的地域文化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大众媒介都涌现出不少方言类节目,对维护地域文化安全起到重要作用.文章以武汉方言广播节目《好吃佬》为例,从提升文化地位,增强文化自豪感,为地域文化提供传播阵地,增强地域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促进地域文化拥有多样化传播手段等方面,分析了该类节目对地域文化安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林卫军 《东南传播》2014,(8):102-104
方言节目是以本地方言作为节目特色的节目形态,是我国广播电视行业中一个重要的节目类别,它的产生有其必然的社会条件。方言是区域内社会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载体,承载了地区内的人文民俗、文化传统。它作为本地居民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是区域内居民拥有共同语境的先决条件。福州电视台生活频道的《攀讲》是一档福州本地民生类方言节目,创办于2008年3月,"攀讲"一词来源于福州方言,意思是"天南海北的聊天",而相同的语义在北方的方言里叫做"唠嗑"。《攀讲》的栏目名正是利用了方言中的共通性,过于简单的方言词汇就能让熟悉福州方言的观众立刻明白节目的主题。方言节目除了具有一般电视节目的观赏性之外,对于一个城市的形象宣传和本地文化传播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的活态文化资源,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十分琐碎,缺少直观且全面的展现,通过结构化、可视化的研究获取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层信息,对其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提出一种基于关键事件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可视化方案,并以两岸同源"歌仔戏"为例,通过关键事件技术对信息进行结构化的组织以及可视化的展示。[结果/结论] 直观地展示歌仔戏动态演化的过程,并提炼出对其发展有所影响的一些因素,为其将来发展以及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提供借鉴,同时,因其为两岸同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两岸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方面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所提出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进行可视化的方案在文化传播上也具有可延展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2012,79(4):301-305

"Communication” is examined as a cultural term whose meaning is problematic in selected instances of American speech about interpersonal life. An ethnographic study, focusing on analysis of several cultural “texts,” reveals that in the discourse examined here, “communication” refers, to close, supportive, flexible speech, which functions as the “work” necessary to self‐definition and interpersonal bonding. “Communication,” thus defined, is shown to find its place in a “communication” ritual, the structure of which is delineated. The use of the definition formulated, and of the ideational context which surrounds it, is illustrated in an analysis of a recurring public drama, the “communication” theme shows on the Phil Donahue television program.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are drawn for ethnography as a form of communication inquiry.  相似文献   

13.
文章旨在考察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使用对欧洲民族书面语言标准化进程的影响。通过文献研究法从宏观角度考察这一进程后发现,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是引发这场宏伟变革的原生力量,活字印刷对“字粒”最小分割的天然特性提供了最为直接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印刷资本主义、人文主义印刷商、职业作家和校对员、方言版《圣经》以及广受认可的语法书等因素共同加速了这一进程。欧洲语言文化史的研究视角有助于揭示印刷媒介对欧洲文明进程带来的颠覆性影响。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传播的焦虑常常表现为文化身份焦虑,其原因可从“自我不一致”理论、归因理论以及认知失调理论中得到解释。要摆脱焦虑,必须回到文化的主体间性上来建构文化身份,使之处于动态的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与均等化研究》是柯平先生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促进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与均等化研究"的研究成果。该著作是立足国家战略、深入探索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经典之作,也是紧扣"法治""公平""效益"原则,持续推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改革发展的应时之作。著作的问世得益于柯平先生丰富的专业积淀、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勤勉的实践调研。著作集实证研究、理论建构、标准研究于一体,兼学术性、政策性、实证性、实用性于一身。著作体现中国特色,探析服务内涵,引领服务实践,推动服务进展,对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迈向普惠均等的高质量发展,彰显以人为本的精神情怀,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6.
档案资源智慧化转型,是实现“十四五”时期档案工作全面转型的题中要义。具有知识属性、遗产属性、记忆属性的田野考古档案资源是展现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承载社会记忆,建构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本文在分析田野考古档案资源基本特征和属性的基础上,建构田野考古档案资源经由数字化、数据化、语义化、智慧化阶段,实现多元融合的转变过程,以期实现田野考古档案资源多元主体协同共建,开发成果智慧共享,推动档案服务向知识服务、文化服务转型升级。同时也为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创新考古资源利用方式,传播文物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价值,塑造全民族历史认知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文化市场方兴未艾,在我国现行的文化市场管理中,政府应该根据什么原则,用什么方法来介入文化市场管理;文 化市场的社会管理应该、可以在我国现行文化市场管理中发挥什么作用?此文就政府在文化市场管理中的定位问题作了一些理论上的 探讨,旨在引起更多人士来关注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是“十四五”期间乡村振兴及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针对当前农村公共文化因重供给、轻需求而造成的“供需失衡”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相结合的形式,搜集相关数据,运用扎根理论方法,以“淄川文化云”为例从平台化、需求侧和供给侧、供求契合三个维度分析了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提出了新时期实现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契合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技术接受”是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契合的前提和基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契合过程中要注重“线上线下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李亦宁 《新闻界》2007,(4):97-98
本文以2007年热播的《舞林大会》节目为个案,从节目定位、节目编排和视觉呈现等角度分析其获得高收视率的原因,并从"身体文化"的角度对节目进行剖析,从而对"明星真人秀"这一节目形式的发展前景做出判断。  相似文献   

20.
陈雪 《新闻界》2007,(3):80-80,96
方言电视栏目是中国电视节目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色组成部分,它用地道的方言展现着受众周围的日常生活,它是媒体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探索本土化发展战略的一种尝试,它也使得以普通话栏目为主体的电视行业呈现出一种新的景象。然而,它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需要思考和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