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人画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源远流长,留下了大量的艺术作品以及丰富的理论著述,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至今影响着中国画坛。一、中国文人画的形成及特点文人画也称土夫画,它的名称是宋代苏东坡最早提出的。史书记载当苏东坡看到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山水画作品时,即被他清新文雅的格调所折服,王维的山水画作品一改以往勾线填彩的古法,线条浓淡相破,水墨渲淡,清新雅致,这在唐代是技法上的创新,苏东坡对此称赞道:“观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真士夫画也”。士大夫阶层为什么会加入画家队伍呢?在宋代,中国土大夫阶…  相似文献   

2.
隐士古今谈     
隐士,顾名思义,一般指那些清高孤介,洁身自爱,声闻不彰,息影山林乡野而不入仕途的幽人高士。也有人认为还包括那些隐居都市而不肯做官的知识分子。故有“大隐隐朝市,小隐隐山林”之说。由于中国几千年“官本位”文化及男权中心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自然形成了土子们出士则显,不仕则隐的基本生存方式。土,为古代的一种官名,古时候置上土、中土、下士之官,其位次于大夫。《周礼·王制》云:“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土、中土、下士凡五等”。古汉语中“土”指作官,可通“仕”。所谓隐士也可作隐仕,即隐居不仕之士。据史籍记载…  相似文献   

3.
简论宋元话本小说的艺术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宋元时期,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和“说话”艺术的兴盛,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小说──“话本小说”。它的产生,使中国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面向社会,面向大众,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白话小说。萧欣桥在《宋元时话本小说选》中指出,宋元话本小说“在艺术形式采用通俗的语言,新颖的体制,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它是封建时代的大众文学。”话本小说也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变迁》中所说:“至于创作之一方面,则来之土大夫实在没有什么贡献。但其时社会上却另有一种…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诗学最古老、最重要的命题之一,本通过对兴发展过程之最初阶段的分析,指出其中一以续之着天人合一精神,正是这种精神造就了兴的开放性,并使其能够在后世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试论曾国藩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及其后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反,中西文化发生了猛烈碰撞。这一严峻的现实摆在曾国藩等中国土大夫面前,是死抱儒家学说不放,继续实行排外,还是在维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同时接纳近代西方文化?曾国藩对近代西方文化这位不速之客采取的是既痛恨又欢迎的矛盾态度。19世纪50年代太平天国举起西方基督的旗帜,对统治了中国长达二千多年之久的孔孟之道给了致命一击。作为理学家的曾国藩自然不能漠视孔孟之道和地主阶级封建统治的覆灭。他说:“粤匪窃外夷之绪,祟天主之数,……土不能涌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  相似文献   

6.
教育:国之基本,兴国必先兴教育。教育:国、家之未来,国、家之发展必先搞好教育。然而,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模式和头悬梁锥刺股的教育方法显然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把今天的独生子女培养成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显然已经成为老师和家长最头痛的事情。  相似文献   

7.
歌妓之沦落风尘不被知音见采常兴起文士仕途坎坷才不见用知已难求的感喟;歌妓乞词渴盼名士的揄扬品题与士之渴盼伯乐提拔奖掖的知己意识暗自相通。妓之求知赏与士之求知遇,都源于知己者的稀少与可遇而不可求,宋代文上在歌妓身世遭际中寄寓土大夫深沉的身世之感。  相似文献   

8.
声音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但愿青年朋友们以青春之人生,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南开中学的师生们谈心时温家宝总理谈到我姓钱,但我不爱钱。我现在的住房条件,比和我同船回来的那些人都好,已经脱离群众了,我常感到不安,我不能脱离一般科技人员太远。党和国家给我的荣誉已经很高了,不要把荣誉  相似文献   

9.
发展幼儿教育事业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样,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主要表现为建立健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保障体系。虽然我国现有的有关政策法规已经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但具体到幼儿教育领域,在很多方面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如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福利保障、培训进修等方面,尚不能与其他教师享受同等待遇。这种政策法规保障机制的缺失已经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形成重大障碍。下面从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健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法规保障机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立的儒家学派,对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孔子的言行被弟子记载在《论语》一书中,可以说《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最可靠资料。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当时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动摇,诸侯争霸,战乱不休,形成了诸侯僭超天礼制、大夫僭超诸侯礼制、僭超大夫礼制的混乱局面。子就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孔子对这种“礼崩乐坏”局面痛心疾首,他对这种无局面进行了无情抨击,并提了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孔认为统治者必须实行德政,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民免而…  相似文献   

11.
数字化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平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专业发展,现在已经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在我国,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工作已经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专业,教师专业发展已逐步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但对于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索和研究。笔者认为,数字化教育  相似文献   

12.
一大清早,数学医院里就来了很多病人。啄木鸟大夫已经看了三个病人,他们都得了“时间”病,啄木鸟大夫在病历卡上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13.
三礼中"兴"字共出现386次,大部分"兴"字都与礼仪有关. "兴"字本义很可能是原始宗教当中一个特定的仪式表演活动, 进而在此基础上演变为一种仪式动作类名而运用于礼仪场合. 周代礼乐文明是"兴"之实践的演绎、呈现场所. 孔子诗之兴的理论采获背景是礼乐文化中的乐语之兴亦即"言之兴".三礼系统中的"仪之兴"前接"兴"之仪式属性,后续孔子诗之兴,是诗"兴"理论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为"兴"塑成为中国古典诗学核心范畴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文人画之所以崇尚笔简形具的逸品,是因为文人画家绘画的目的不是为了再现物象,而是为了在绘画中寄寓、消解心中由怀才不遇所激发出的郁勃不平之气,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文人画家这一寄兴寓意的创作心理机制赋予了文人画逸品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15.
历史学家和历史学在其诞生过程中与乱世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刻的历史联系。孔子生于乱世而作《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表现出强烈的政治批判精神,这种褒贬鲜明的春秋笔法构成一种普遍的时代精神,在整个社会逐渐形成一种“乱臣贼子惧”的尖锐有力的制约性的文化道德规范,从而将早期中国文化的“空言”传统彻底改造为一种全新性质的“行事”规范。然而,生于治世的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却巧妙地消解了历史学、历史学家与乱世之史、治世之史之间的内在矛盾或本质冲突,以治世之史代替了乱世之史。与孔子不同,太史公著《史记》而天子、大夫乐,把历史著作的乱世的批判精神扭曲为治世的歌颂风格,其诗人气质也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史记》的诞生,标志着知识分子成为正式的“循吏”,历史著作也真正变成了专制政治的意识形态根据。  相似文献   

16.
大师平实     
高凯明 《师道》2003,(7):53-54
我国当代著名中国画画家、岭南画派一代宗师关山月老人离开我们已经3年了。3年来,关老的女儿关怡向我描述的一个镜头却不时闪现在我眼前:2000年7月1日这天晚上,父亲在画室里说他有点头疼。我说打电话给保健医生吧,父亲摆摆手说,这么晚了,别影响大夫休息……父亲说完这句话后再也没说话。3天之后,父亲走了,走得这么仓促,他在人世间留下的最后遗言竟是别影响大夫休息。这就是名震海内外的艺术大师关山月的为人吗?我一直在想,大师为什么这样平实?说起来关老同《党风》还真是有缘。在杂志创刊5周年的时候,关老将一幅写着…  相似文献   

17.
我国广告教育的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次调研项目系全国广告教育普查(港澳台数据暂缺),截至2008年1月,全国共有322所高校开设了广告专业,76.32%的985院校设有该专业。经过24年的发展,中国广告教育虽然已经迈入了"腾飞期",但是在调研中我们仍旧发现了很多问题——广告教育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师资结构不够完善,课程设置也不够合理、不统一。  相似文献   

18.
日本教师专业发展历程及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世界范围内,日本教师专业化以“取之甚多、予之甚微”的日本古代文明中教师职业的产生为端始,经历了教师专业的确立、发展再到教师专业体系的逐步完善,整体上呈现出快速发展的特点,总结其中的得失利弊.为我国未来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西化的交汇为美术发展提供了一种思维张力,孕育着丰富的艺术风貌。中国特有的民族审美观决定了中国山水画的美学面貌。明清以来人画家将笔墨及其表现力推向高峰的同时,又把权威笔墨神圣化,使之丧失活力。当代水山画家有借鉴与创作的充分自由,其探索自由多样又茫然无序。山水画如何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艺术家应负起一份责任。  相似文献   

20.
天人关系在中国文学的演变过程中有着传承不断的一席之位:最初,中国的上古神话、《周易》等作品中表现出人对自然的敬畏态度,处于一种不平等状态;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以来,出现了许多自成一家的说法,但总体上都是追求人与自然平等关系,并且其中有些派别已经意识到人的力量的强大;历史发展至近代,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被极力凸显,当然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天人关系的最佳状态。现当代文学很多作品对此都有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