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洁 《现代语文》2009,(5):120-120
《沁园春·长沙》是否采用了对比手法,人们对此争议很大。有教师认为采用了对比手法,并找出《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对本文的解读为证。《教师教学用书》在“鉴赏要点”中认为本文采用了对比手法:“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相似文献   

2.
钱梦龙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确实,由于“复合距离”(文本作者和学生的距离、文本和学生的距离、教师和学生的距离)的影响,文言文课堂变得枯燥沉闷、呆板无趣。久而久之,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厌倦情绪,文言文教学的效率越来越低,文言文教学改革就很难展开:  相似文献   

3.
田丹丹 《辅导员》2014,(18):45-46
“在我看来,立足于语文教材,并从文本的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中,获取具有促进儿童生命成长价值的核心语词即‘主题’。其体验、发现的过程称之为‘主题教学’。这里的‘主题’不同于教材编辑中以‘主题单元’形式出现的话题……‘主题教学’以‘立人’为核心,由主题‘牵一发’,‘动’教材知识与能力体系的·‘全身’……一句话,主题教学,坚持以儿童生命价值为取向,指向人内在的言语与精神生命成长。”(窦桂梅博文《朝向“伟大的事物”出发——“主题教学”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4.
罗杰斯说:“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  相似文献   

5.
陈秀征 《天津教育》2013,(16):28-30
语文教学中,“教什么”是决定课堂效益的重要因素,而教师的文本解读是确定“教什么”的先决条件.一、教师文本解读的内涵和意义文本解读,“用‘文本’取代‘作品’”,强调的是文本的自足性和读者阐释的开放性,文本的意义有待于读者的理解.“用‘解读’取代‘欣赏’”,强调的是文学阅读活动的科学性和精确性.  相似文献   

6.
探究《皇帝的新装》中人物的心理,对解读与教学都具有积极意义.文章结合课文文本,从“照妖镜——从‘自大’到‘自卑与自欺’”与“遮羞布与挡箭牌——‘揭骗’文本细读”两个方面,揭示了《皇帝的新装》之所以具有深刻讽刺意义的心理原因与生活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4期刊载虞哗如老师的《(赤壁赋)教学实录》,她说:“《赤壁赋》是古典散文名篇,前人称其‘以江山风月作骨’。‘江月’,描写之主景,抒情之触媒,议论之载体。把握住这些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诵全赋之骨。”若能以“江月”为文本鉴赏的“北斗星”。绝没有迷失鉴赏方向的可能。审美的情怀无疑会得到更充分的满足,文本的境界也会在“赤壁之旅”中超越尘俗的羁绊,走向豁达的洞天,背诵全赋岂在话下?  相似文献   

8.
针对语文日常教学中教师对巴金作品深刻性的普遍消解现象,尝试采用孙绍振先生提出的“还原法”对《小狗包弟》的文本内容进行较为深刻的挖掘.教学实践中,将“包弟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没受委屈”和“‘文革’中小孩子喊杀小狗”作为教学切入点,将作者对“文革”反思的深意进行剖析,力求拓宽教师文本解读和个性化阅读的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先生在为“语文”这一名称“正名”时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语文教育书简》)然而,在语文教学中,不少语文教师却忽视于“语”,而偏重于“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议论文习作连篇累牍,而议论语的练习却付诸阙如,因而不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确定有赖于教师对文本的教学解读.教师面对自己、文本、学情时,要本着尊重自身、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尊重学情的态度,从文本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即文本的原生价值出发,寻求教学价值.在《看云识天气》《三峡》《羚羊木雕》三文的解读中,“关注创作过程”“向原著的寻源勘误”和“真实的原生价值”让我们看到了文本原生价值的教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借助《论语》的首篇,解读基于教学的“乐”的内涵与价值. 1.学而时习之—一个人的“活学”之乐. “学而时习之”中的“习”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实习、演习”,另一种是“温习、复习”.《教师教学用书》对“学而时习之”的分析是:“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要懂得活解’.”而课文对“习”的注解是“温习”.  相似文献   

12.
一、课堂点评体现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机智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课堂的组织和引导上,而组织和引导最终是由点评来完成的。点评是否到位,是否精彩,取决于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机智,包括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思维的敏捷与连贯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等。如山东李卫东老师在执教《陋室铭》一文时,一位同学问道:“‘白丁’是什么意思?”其他同学马上根据文下注释齐声回答:“‘白丁’就是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而李老师并没有满足于学生的回答,而是顺势点评:“为什么‘白丁’就…  相似文献   

13.
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对于推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改革以及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到《朝花夕拾》,教师可以从“关注‘序言’,感知创作目的过程,奠定阅读基础”“基于‘人物’,教会学生整体关联,理清阅读脉络”“设置‘悬念’,培养学生质疑思维,活化阅读思维”“阅读‘延伸’,深化学生文本感悟,提升阅读成效”四个方面展开整本书教学,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教育家说,“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是进行着一场多层面、多向度的对话过程,“师—生”、“生—生”、“学生—文本”、“语文—生活”之间的对话,丰富了课堂教学的结构,追求的是教师和学生地位的民主平等,心灵的交流和智慧的碰撞。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要让对话引领语文课堂,因为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不懂得‘独白’,……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对文本内容的思辨领悟与表达。《孔乙己》一文中“孔乙己什么时候‘死’了”这一问题,极具教学思辨价值。以之组织学生思辨活动,可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辨析课文内容,在表达中深入领悟文本,同时提升其思辨性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16.
早在一九二四年,老教育家叶圣陶就在《教育杂志》十六卷第六号写了一篇题为《说话训练》的专论,并且特地以“产生与发表的总枢纽”作为这篇万言长文的副标题,把说话训练作为语文教学的总枢纽提出来,显示了这位教育家独特而又精辟的见解。新中国成立以后,叶老在谈到语文教学时明确指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宜并重”。在这里,他不仅给“语文”下了一个确切的定义,还把学习口头语言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提了出来。  相似文献   

17.
2010年第3期     
2010年第3期的《文本解读的底线在哪里》这篇文章很实际,实在。作者认为“有人会对这‘六文’不屑一顾,认为太小儿科了”,其实作者多虑了。大凡在语文教学中存有困惑的教师应该都会对作者的“六文”心有戚戚焉。因为语文“皮厚”,  相似文献   

18.
曾在刊物上看到了这样一个教学案例: 老师教学《林海》这篇课文时,有一位学生把“大兴安岭这个‘岭’,跟秦岭的‘岭’可大不一样”一句中的‘大不一样’误读成‘不大一样”’。这时,同桌小声地说:“喂,你读错了。”结果老师听到了,马上抓住这个细节进行语言训练。通过再读文本、  相似文献   

19.
正确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理念”,处理好两对关系,即“学生体验”和“教师引导”的关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的关系。使“体验”不流于形式,不走向极端,真正落实“新课标”理念。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师解读文本时,要能够从专业阅读的角度出发,不仅要关注文本自身的价值,更要聚焦文本的教学价值.文章以《散步》为例,分析了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时应如何挖掘文本的语用价值和教学价值.语文教师只有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不断提升自身的阅读素养,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充分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真正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