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景 《天津教育》2009,(10):12-12
60年民族觉醒,60年华夏腾飞。在这四海同庆、九州欢腾的大喜日子里,教育工作者为祖国的沧桑巨变而激动,为教育的跨越发展而欢呼,也为做一名新中国教师而感到自豪和光荣。  相似文献   

2.
《云南教育》2009,(19):16-30
民族振兴,教育为本;国家兴旺,教育奠基。如果说。共和国60年的辉煌历程是一本皇皇巨著的话,教育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章。在新中国60岁华诞来临之际,我们以年份为标记,让亲历者娓娓倾述一段段.尘封的历史记忆,以此记录共和国60年教育发展的脉络,勾画共和国教育蜿蜒前进的足迹,以及昂首奋进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为提高我国少数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民族教育之所以取得令人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与新中国成立以来召开的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作出的正确决策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4.
现代新儒家重要代表唐君毅被称为“伟大的中国文化运动者”,他一生致力于中国文化的复兴与建设。中国传统文化近代以来的失守在于:其一以西方学术方法研究中国学术;其二对传统文化“整理国故”的研究态度;其三是西方学者对研究中国学术的错误动机。中国民族文化的重璋需要以民族文化自信为前提.以发展荤未为贯魂.以教育教化为手段.以日常生活为载体进行“灵根自植”。  相似文献   

5.
2009年10月1日,新中国迎来了自己的60岁生日。60年,甲子之数,漫长的不是时间,而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风雨兼程的路途;沧海桑田,变幻的不是诺言,而是近代百年以来萦绕在中国人民心头的复兴心结。几十年坎坷前行的经历,给中国人民留下了太多的记忆,也留下了足以骄傲和自豪的成就。值此新中国建国60周年之际,让我们共同来回顾一下新中国建设发展的历程,正视一下现存的问题并展望新中国复兴、崛起的未来。  相似文献   

6.
民族建设的基本涵义是同一国家之内实现政治和民族文化的统一化。民国时期中国的民族建设话语是孙中山的“民族同化”思想和国民党的中央集权主义。广西新桂系势力迎合了这一民族建设诉求,实施了各项民族政策.取得一定的成就,同时也牺牲了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但不管是民国时期的民族建设话语还是新桂系的民族政策.都必须“民族政策以民族平等团结、巩固和维系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为基准,才能实现民族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近代保险业在晚清是一个从无到有的新行业,海上保险业的发展亦是如此。19世纪初期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二十年,外商资本独占中国保险市场,海上保险业一枝独秀,不断发展。从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一方面外资海上保险业走向繁荣,火险、寿险等险种出现,但还附属于水险;另一方面华人保险行介入保险业,开拓中国保险市场,为民族保险业兴起奠定了基础。70年代中期以后,以保险招商局为代表的民族保险公司纷纷成立,中外保险公司在竞争中合作,大大开拓了中国保险市场;同时各色险种独立出现,海上保险业在平稳中发展,海上保险市场走向成熟,保险立法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8.
据新华社北京9月27日电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7日发表的《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自皮书明确指出,经过60年的努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截至2008年年底,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在校学生总数为2199.6万人。  相似文献   

9.
60年,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上不过是短暂的一瞬。然而,社会主义新中国成长的60年,却深刻而迅速地改变了中国、发展了中国、强大了中国。“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的30年.是教育事业大发展、大改革、大跨越的时期。同全国一样。江西教育事业的园地里,响彻着改革的春雷.沐浴着政策的春风,把握着发展的机遇,浸润着耕耘的心血,收获着桃李的芬芳,孕育着美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中学文科》2007,(1):11-17
【重点点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包括中华民族形成、民族融合过程,民族政策,民族经济文化发展,近现代中华民族反抗外来民族压迫斗争以及新中国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等内容。这是近年高考考查的热点。  相似文献   

11.
金晓敏 《考试周刊》2010,(14):193-195
民族精神能够使中华民族从没落之中振拔出来,凝聚出无比的亲和力和奋斗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它则是中国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那么,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应该怎样去阅读和理解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1)民族之根.虽然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中国要成为经济强国,物质文明仍需占据其发展的主导地位,但是这种发展只有在强势的主体文化不被动摇的环境下才能保证其正确的方向性:(2)民族之恨,民族精神与历史是紧密相连的,我们需要把民族精神放进历史的框架中去理解,才能更好地将它在新时代一以贯之:(3)民族自信.中国的崛起虽然在现阶段下仍局限于经济领域,但是业已取得的成功却能让我们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加自信一点;(4)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魄力,中国要保证其在世界格局中的领导地位屹然不倒。不仅仅要拥有在经济领域的硬实力,更重要的是让中国的文化价值观融入世界.成为世界性的文化大国,以自信的姿态与世界沟通。  相似文献   

12.
丁可 《小读者》2010,(6):42-43
《咬文嚼字》杂志公布了2009年度十大语文差错。这些差错分别为: 二、经常混淆的概念是:“祖国”和“新中国”。2009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在相关纪念活动和媒体报道中.“祖国60岁生日”频频出现.正确的说法应是“新中国60岁生日”。“新中国”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祖国”指祖先世代居住的国家.我们的祖国是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  相似文献   

13.
“谁也离不开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方面的新发展、新贡献。它的含义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这一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一、出版概况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2008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精心策划了我国民族学科研究领域的大型丛书——《中国民族学科发展60年丛书》(共10分册,后文简称《丛书》).经过中央民族大学相关学科专家学者不到两年的辛勤耕耘,从2009年1月至2010年7月,《丛书》中的5个分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60年》、《中国民族史研究60年》、《中国民族法制60年》、《中国民族文学研究60年》、《中国民族古籍研究60年》已陆续出版,后续的《中国民族政策60年》、《中国民族教育研究60年》、《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60年》、《中国民族舞蹈60年》、《中国民族经济研究60年》也即将面世.  相似文献   

15.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面对21世纪的新形势、新挑战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6.
倪添文 《考试周刊》2011,(73):34-34
中国现代民族声乐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不断地根据现实的要求注入时代的新内容、新风貌,这既是对传统声乐艺术的继承.又是对自身弱点进行不断的扬弃和修正.也是对民族声乐艺术的一种丰富和创造的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17.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就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如何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如何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解决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最终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和共同繁荣的道路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新发展。邓小平民族教育理论是邓小平民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主张。新中国成立之初,邓小平同志主持西南军政工作时就十分重视当地民族教育…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新中国建立60周年,对新中国的民族教育进行回顾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政策回顾上,主要以国家对民族教育的优惠政策为切入点,回顾了其实施与取得的重大成就;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主要经验是国家的主导作用、优惠政策的"雪中送炭"、全国各地的大力援助和民族地区的自力更生;未来民族教育在研究对象、政策倾斜、教育实践上将会有新的转向和突破。  相似文献   

19.
黄月平 《邯郸学院学报》2009,19(4):78-80,84
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这一国内国际大背景下,社会上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民族主义的理解产生了各种议论。北京日报理论周刊针对一些模糊认识,组织理论文章加以阐释,对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民族精神等概念和涵义进行了具体地辨析,强调要以开放的心念和行动对待本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发展。并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新中周成立60周年为契机,澄清了社会上关于新中国前后两个“30”年的一些误识,在发展的道路和方向问题上进一步凝聚了共识。  相似文献   

20.
民族振兴,教育为本;国家兴旺,教育奠基。如果说,共和国60年的辉煌历程是一本皇皇巨著的话,教育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章。在新中国60岁华诞来临之际,我们请亲历者娓娓倾述一段段尘封的历史记忆,以此记录共和国60年教育发展的脉络,勾画共和国教育蜿蜒前进的足迹,以及昂首奋进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