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言道:“做人难,难做人.“不知从何时起又有人说:“要学作文先学做人.“难怪就有了今天“作文难,难作文“一说了.   ……  相似文献   

2.
“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是我们学校作文教改实验的课题。经过一年多的教改实验,我觉得要想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必须要每个学生首先进行语文的积累。人们说:“原始而源”。我们只有让学生有了写作的语文底蕴。他们才会说有“我想写”,“我要写”的欲望。在这方面,我做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3.
一、作文教学:面对尴尬的要求一次,召集学生了解教学情况,有位高三学生很诚恳地对我说:“老师,我向您提个要求,您能不能教我一个套路,让我的作文成绩迅速提高?”说完后双眼直盯住我,流露出迫切的样子。其他的同学也附和着说:“真的,教我们几个套路。最好能像数学公式那样,只要将材料代入就能组合成文,获得理想的分数。”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要求,我感到很尴尬,忙说:“作文怎么会有套路呢?假如作文是有套路的,鲁迅的儿子肯定是位大文豪。”学生不以为然地说:“这又不是我们几个人的想法。我们的同学都是这样要求您的。不信,您可以再去了解。”学…  相似文献   

4.
学生说作文难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点:一是难在作文时不知道该写什么;二是难在作文时不知道该怎么写。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其一是生活积累的缺乏。其二是语言材料的匮乏。其三是迁移意识的淡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我们认为要解决学生的作文难。使学生知道作文“写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的积 累、感悟和运用”,还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 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 律”,“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 文”,形成和发展语文能力。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语 文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因此,让学 生在愉快的教学中学做人、长知识,增加生活的体验 与积累是极其重要的。 一、培养学生的课前积累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 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对学习 有了兴趣,就会由“要我学”变为“…  相似文献   

6.
叶圣陶先生说过:“小学生今天作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对知识、思想、语文等方面的积累。”从儿童发展的角度看,作文是他们思想认识和文学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学生生活实践、情感体验以及思维和语言的综合表达。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把教会学生积累放在首位,这样才能为学生奠定作文根基,增强学生的作文能力。正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丰富积累。”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生活是小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是学生奠定作文根基的基础。小学生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只…  相似文献   

7.
正当同仁在作文教学中左冲右突,探求救治“作文难教,学生难学”良方的时候,“做人·作文”绿遍神州,它适应了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追求人文的积极统一,使中小学生可以在提高作文水平的同时,不断地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丰富情感世界,培养人文精神。“做人·作文”倡导树立“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的理念,将做人联系于生活,将作文构建于生活,将我们从长期“为作文而作文”的死胡同中拯救出来,摒弃了作文教学知识化,技巧化的老套子,注重思维的整体激活。从而确立生命化、生活化的新思路、新方法,真正让作文教学达到了使师生“头脑开窍,瓶颈解…  相似文献   

8.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中国有一句古诗也能生动地揭示它的内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一句至理名言“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本文主要就课堂教学,作文辅导中如何依托教材进行德育渗透谈了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9.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不妨也可以这样说:只有能够让学生体验到生活情趣,享受到作文快乐的作文,才是真正的作文。许多时候,人们把写作当做一种技能来练习,致使作文教学陷入了一个怪圈,教师说难,学生说难,家长说难,人人谈作文变色。其实,学习写作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快乐体验的过程。只有体验到习作过程中的乐趣,享受到了习作过程中的快乐,作文教学才能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需要,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至于“真”,达于“善”,臻于“美”的境界。《语文课程标准》19次提…  相似文献   

10.
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怕教、学生怕学”的现象多年未消,学生从小就习惯于“不会作文、只会作假”,致使“作文育人”的目标远未实现。有识之士提出作文必须“淡化文体、注重内容”,让学生少些束缚,多些自主。实践表明,走“回归生活———体验生活———表达生活”之路,能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起飞心灵、抒发快乐。可以说,“向生活回归、从生活学作文”已成为当前作文教改的必由之路。笔者现拟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做法。一、剪切“课余生活”。“好动爱玩”是儿童的天性,对学生的“八小时以外”过分“担扰”,有时真没必要。生活中无穷无尽的各…  相似文献   

11.
作文难,作美文更难,许多学生提起作文有太多的困惑:应该读什么样的文章?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 作文没有材料怎么办?怎样使自己的作文语言优美生动?那么,同学们,请来我们今天的“语文吧”坐坐吧,我们请了三位嘉宾为你指点迷津。你会发现,从“闭门觅句”到“对客挥毫”,美文原来是这样炼成的。  相似文献   

12.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的认识、思维、语言等方面的积累。”但是,小学生作文的最大困难是“无话可说。”要使小学生“有话可说”,最基本的办法就是学会观察,学会积累,只要有了材料,自然就“有话可说”了。可见,观察对学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关系着作文之源。那么,在小学生作文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呢?  相似文献   

13.
说到作文,大多学生“谈虎色变”,畏惧作文。有人概括当今学生作文“三贫乏”,即学识贫乏,生活积累贫乏,思想情感贫乏。对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无论是学识、生活积累还是思想感情,学生当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反省自己的教学:学识贫乏,是否因为教师没有激活学生潜  相似文献   

14.
当前,素质教育的要义,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是让学生活泼、主动地发展。如何让初中的孩子们走出昔日的“象牙塔”,抛开一些原先陈旧了的圈圈套套,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这涉及到一个“创新意识”的问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刻地体会到——作文教学是渗透与落实创新教育的一方有利“阵地”。“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记得特级教师魏书生说过:“教学生作文,必须教学生做人。”因此,近些年来,本人在这一方面不断思考和探索,积累了以下几点体会和做法:第一,作文命题要“新”,让写作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乐事。我们都…  相似文献   

15.
学期初,班上学生流行着这么一句话:“作文难,作文难,难于上青天。”针对学“生作文难”的现状,我在班上作了一次学生写作兴趣专项调查,并特设了一间学生作文“急诊室”,专为学生习作“咨询”、“把脉”、“诊治”,几经尝试,效果颇佳,学生的写作兴趣愈来愈浓。  相似文献   

16.
<正>一、阅读与写作实践的背景就目前高中生写作而言,大都呈现这样的状况:立意趋同、材料一样、喜欢套作……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这样的作文已完全不能适应今天高考作文。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采取材料作文形式,开放度越来越高,能让学生充分展示学生的语言积累、文化积累、生活积累和思想积累,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水平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作文命题另一个特点是,以学生为本,越来越生活化,越来越贴近现实生活和学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调查、了解、体验、感悟社会,是学生学习语文,积累真实写作素材来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是解决学生作文“无病呻吟”或“为无米之炊”而困扰的最佳之路,是培养学生作文与做人能力的最佳教学途径。社会生活是作文之源。作文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社会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审美与再创造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生活积累”。所以作文教学必须密切结合学生…  相似文献   

18.
积累与作文     
叶圣陶先生说,小学生今天做某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对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指出: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这就告诉我们,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他们生活实践、情感体验、思维和语言的统一。所以,只有广泛地重视生活积累,语言积累,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19.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 ,学生的作文又以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及一定的习作水平为前提。可以说 ,没有生活 ,就没有作文。来源于生活的作文素材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能充分调动学生说和写的主观能动性。生活犹如泉水 ,源泉丰盈永不枯竭 ,没有生活 ,作文就如无源之水 ,无根之木。现在的初中生作文之难 ,有人归纳了“三说” :由于各学科难度普遍提高 ,社会对语文教育的淡化而引起学生课外阅读大幅度减少的“学识积累贫乏” ;由于“两点一线”式和家长包办过多造成的“生活蓄积贫乏” ;由于独生子女因素和社会普遍防备心理而造成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20.
徐娟 《湖南教育》2003,(7):44-44
作文属精神产品,它表达的是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但是“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心就烦”似乎成为当今许多中学生的一种心理定格。一些现象司空见惯:学生们聚在一起时总有说不完的话,谁开了一个话题,大家七嘴八舌很快就能形成谈论高潮;也有时,老师不经意地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