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家孙犁说:"艺术家的特异功能不在反映,而在创造."新闻记者与作家从事的精神劳动虽有不同的特点,但应用创新思维是共同的.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在有的记者眼里什么也不是,而在有的记者眼里却是值得报道的好新闻;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由这个记者写出来的新闻是白开水一杯,淡而无味,而由另一个记者写出来的报道却是一篇精彩的好稿.差别就在于有无创新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2.
作家孙犁说:"艺术家的特异功能不在反映,而在创造."新闻记者与作家从事的精神劳动虽有不同的特点,但应用创新思维是共同的.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在有的记者眼里什么也不是,而在有的记者眼里却是值得报道的好新闻;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由这个记者写出来的新闻是白开水一杯,淡而无味,而由另一个记者写出来的报道却是一篇精彩的好稿.差别就在于有无创新思维品质.优秀的记者应该是一个勇于进行创新思维的记者.  相似文献   

3.
作家孙犁说:"艺术家的特异功能不在反映,而在创造。"新闻记者与作家从事的精神劳动虽有不同的特点,但应用创新思维是共同的。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在有的记者眼里不屑一顾,而在有的记者眼里却是值得报道的好新闻;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由这个记者写出来的新闻是淡而无味,而由另一个记者写出来的报道却是精彩的好稿。差别就在于有无创新思维品质。优秀的记者应该是一个勇于进行创新思维的记者。  相似文献   

4.
编辑工作的重要一环是为稿件“把关”。从把关产生的几种结果看,一是不用;二是一般地用;三是加大分量地用。第一种把关,实际上指的是“确定不用稿”的工作。本文主要探讨第二种稿件向第三种稿件的转化。 新意是判断稿件的重要标准 新闻姓“新”。新意表现在很多方面。一个题材能吸引人,这是新意;一个提法有点味道,也是新意;一个故事显示出趣味,也可以让人感到新意之所在。在选稿的过程中,编辑的思维必须像雷达一样不停地转动,把自己所接触到的新的信息聚焦起来。 编辑要有意识地把稿件中的新鲜思路挖掘出来。从操作方法上看,要出新意,无外乎这几种情况:一  相似文献   

5.
以立体的眼光看待新闻,多角度、多侧面地对新闻作品所反映的新闻事实进行再思考、再创作,从而选择反映事物本质真实的新闻兴奋点进行传播,是一个编辑素质的体现.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把编辑的这种思维活动称作是“新闻的二次思维”.我们初涉新闻编辑业务时,往往只注重从稿件的字词句上下功夫.一篇稿件拿到手,修修改改,然后命题,然后发稿,似乎也还过得去,但却忽视了对稿件反映的事实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综合分析,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让一些很有价值的好新闻溜掉,或是把“一碗肉和在饭里吃”了,留下许多遗憾.一次偶然的无意识的编辑活动,让我们闯进了另一种编辑境界,尝到了老新闻们所说的二次思维的甜头,从而初步认识了二次思维.去年夏天,一位公安战线的老通讯员朋友满头大汗地把一篇稿子送到了编辑部.稿件反映的是宜昌市东山公安分局两名干警勇擒歹徒的事迹.两名警察在与一歹徒搏斗时,不慎被歹徒用事先准备的硫酸烧伤面部和胸部.可是他们不顾个人的安危,强忍剧痛将歹徒制服,直到公安分局来人到现场将歹徒押回后,两名警察才带着伤痛赶往医院疗伤.本来,这样一件事已经是很好的正面宣传典型,完全可以直接采  相似文献   

6.
编辑部每天收到的新闻槁件中,政工稿均占40%以上。然而,仔细翻阅,很少有令编辑眼睛“一亮”的上乘之作。新闻稿件特别是反映政工的稿件不见“新”,表现在或大同小异,或似曾相识。强调新闻要“新”,就是要抓住新问题,写出新的思想高度、新的工作经验,同时标题也要使人耳目一新。在各行各业竞争激烈、报纸宣传不断改革创新的今天,广大通讯员更应具备竞争意识,与其企盼以数量感动编辑,还不如对每个素材进行分析,悟出新意再动笔,以质量取胜。那么,如何使稿件有新意、命中率高呢?乐当“比较先生”。购物要“货比三家”,才能买到…  相似文献   

7.
童幼芬 《视听纵横》2008,(5):107-109
广播新闻编辑看起来似乎很简单,把篇幅长的稿件删改成短的,把内容庞杂的稿件压缩成精炼的。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其实广播新闻编辑是十分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自始自终伴随着创造性的思维。  相似文献   

8.
作家孙梨说:“艺术家的特异功能不在反映,而在创造。”新闻记与作家从事的精神劳动虽有不同的特点,但应用创新思维是共同的。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在有的记眼里什么也不是,而在有的记眼里却是值得报道的好新闻;同样一个人和一件事,由这个记写出来的新闻是白开水一杯,淡而无味,而由另一个记写出来的报道却是一篇精彩的好稿。  相似文献   

9.
历史的车轮将我们载入了一个科技文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人类精神与智慧高扬的崭新世纪。这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多极世界,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为了准确及时地、客观真实地反映这个世界的千变万化,新闻记者、编辑就必须具备快速反应的素质。 任何一张报纸,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建立和完善新闻报道的快速反应机制。当然,报纸的快速反应,离不开记者对新闻的敏感程度与主动精神。但仅靠单个记者的灵敏嗅觉和快速反应、追踪报道是不够的,还要靠编辑与记者相对同步的快速反应和策划意识。使全编辑部上下在第一时间完成相关信息的沟通;这种沟通必须是由编辑部内部形成共识、统一指挥,以控制反应的适度并对决策进行及时调整。  相似文献   

10.
通讯员园地     
敢和记者“抢”新闻 近年来,随着新闻单位体制的改革和记者队伍的日益壮大,新闻竞争也异常激烈。许多处于基层的通讯员愈来愈感到“新闻稿件难写,更难发”。 通讯员在采写新闻时固然没有新闻记者的优势多,但也大可不必为此而灰心,应注重发挥通讯员的自身优势。根据多年的经历.笔者简要地谈几点体会。 一是要树立敢于与新闻记者抢新闻的竞争意识。同一个新闻,记者与通讯员采写的角度不同,撰写出的稿件质量也不同。只要通讯员写作立意新、角度新,就有可能成为一篇优秀稿件,编辑在选择记者和通讯员的稿件时,自然会对优秀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1.
杨玲 《军事记者》2002,(11):49-49
选稿件,是新闻编辑的一项关键性工作。每天有不同类型的稿件大量地涌进编辑部。编辑要从众多的稿件中,选择出具有高质量的稿件。这对编辑人员来说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一、保证报纸质量编辑报纸需要稿件,就同打枪需要子弹一样,子弹上不了膛,枪就如同一根铁棍,发挥不了枪的作用。稿件选择得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报纸的质量。其中,主要有两方面因素决定了要保证报纸质量就必须对稿件进行选择。一方面是新闻事实多,版面有限,不可能都刊登。每天世界上发生的事中不少是新闻事实。报社每天要收到各种新闻和情报,集中到编辑部。这些…  相似文献   

12.
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迅速准确地识别事实的新闻价值的能力,是新闻记者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培养锻炼出的一种特殊素质。纵观中外新闻工作史上那些获奖的、并产生一定影响的名篇佳作,其编辑和记者无不具有新闻敏感这一“特异功能”。当然,新闻敏感是通过分析、判断、预测、联想等诸种能力综合作用实现的,要增强新闻敏感,必须通过认真学习新闻基础理论,掌握新闻价值的诸种要素,并将其运用到实际中去,不断地训练培养才能获得。但我认为,新闻敏感的基础是来源于对新闻事业的忠诚与热爱,来自于对新闻报道工作的莫大兴趣。每每有人问起…  相似文献   

13.
吕冰 《青年记者》2003,(4):29-29
就工作分工而言,编辑通常不直接从事新闻的采访,但编辑也是创造性劳动的参与者。编辑对稿件的选择与判断过程,对稿件的重新设计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价值决策过程,也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劳动。求新、求异、求知、求真、求美是编辑创造性劳动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论编辑工作者的创造性思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编辑工作者不仅需要熟练掌握编辑的规范技术,而且需要运用创造性的思维,这已经是我们的共识.但是,编辑工作者究竟在哪些方面需要创造性思维,对此我们主要从判断稿件的水平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但这种探讨还远谈不上充分和深入,我们很少去努力发现和探讨可能存在的其他方面.实际上,编辑工作者需要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地方还很多,以下三个方面就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一、编辑决策是主编决策的基础从编辑学角度看,任何一个编辑部都不可能将收到的稿件直接发表,必须通过编辑这个“把关人”。编辑将收到的大量稿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经过分析、推理、判断等一系列的逻辑思维活动,进行加工处理,最后做出决策,哪些稿件能够采用,哪些文章不宜刊发,等等,然后写出稿件审读报告上报给主编。当各个编辑将稿件都集中到主编那里以后,主编就必须进行决策,对稿件加以进一步的评价和选择,  相似文献   

16.
“只要会运作、就能上头条”。在这种片面思想认识的支配下,不少新闻从业人员不注重在稿件的质量上下功夫,而是热衷于稿件的运作。应该看到,通讯员与报社之间的正常通联是需要的,必要的新闻策划也是应该的,但从根本上说,任何时候,稿件质量都是上稿最有效、最便捷的“通行证”。我们军区远离报社和上级机关,上级机关和报社编辑记相对来得比较少,应该说,在稿件的运作上先天不足。但从这些年我们军区新闻工作的实践看,  相似文献   

17.
傅义洲 《新闻前哨》2012,(2):100-102
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新闻思维方法是新闻记者在新闻采写、报道活动中所采用的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它是进行新闻采访活动、完成报道任务的主观条件。新闻作品由新闻记者的思维决定的,而新闻记者的思维决定新闻作品的质量。新闻记者的主观意识驱动下的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法贯穿在新闻采写全部过程。新闻记者如要能迅速发现新闻和准确地判断新闻价值,写出优秀新闻来,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新闻采写能力,还要具备优秀的思维方式。因此.就要求新闻记者重视和优化自己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8.
何世勤 《新闻界》2001,(6):57-57
最近,认真看了一些通讯员的来稿,发现不少稿件质量相当不错,但也有部分稿件存在一些问题,既影响了稿件的命中率,又加大了编辑的工作量。我认为,当前通讯员来稿中存在的一个较普遍的问题,就是“追风”。何谓“追风”?就是报上每发表了一篇较有影响的稿件后,跟着都会有不少人“追”着这篇文章的主题去采写稿件。尤其是每当中央、省委作出一些重大部署后,各地党委、政府作出相应反映的稿件,在这方面的问题表现得就更为突出。“追风”问题的实质是违背了新闻最基本的一个规律,即新闻要“新”,要讲“创新”,“追风”则只是简单地摹…  相似文献   

19.
报纸不能停留在仅仅报道客观事实这种静态思维活动方式上,还应从分析事实、解释缘由着手,向读者提供独到的见解。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变静态思维活动方式为动态思维活动方式。新闻记者怎样才能由静态思维活动方式向动态思维活动方式转变呢?笔者体会,以下四个转变是首要的: 一是转变新闻价值观念。以前,我们新闻记者的思维活动是同计划经济体制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表现在报纸上的经济新闻很多是“政治性的经济新闻”,农业报道唱“四季歌”,工商业报道也唱“四季歌”。年复一年,记者的思维活动就形成了静态思维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20.
编辑工作做久了,业务熟悉了,动作有了规范,这是大有助于工作的。但倘若就此满足,于是工作中老一套地看稿,老一套地改稿,老一套地编排,老一套地审定付印,久而久之,感觉迟钝了,思维衰退了,编辑手法成了“一定之规”,就会在瓦匠、木匠、铁匠之外出现了一种“编辑匠”。瓦匠、木匠、铁匠之称为匠,对于他们所掌握手艺的熟练程度而言,是尊重的称谓。可是这个“匠”字加到“编辑”这个称号后面,却成了贬意词。究其缘由,与一般工匠相较,大概编辑这一行当,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