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靳欣 《寻根》2008,(6):100-107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的燕乐大曲,是唐代宫廷乐舞的代表作,其系列分别为霓裳羽衣歌、霓裳羽衣曲、霓裳羽衣舞,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音乐作品。所谓“大曲”,往往是歌、乐、舞三位一体,是歌唱、器乐、舞蹈连缀融合的综合艺术。大曲不仅是唐代燕乐的顶峰,而且是整个燕乐系统在形式结构上的最高发展。  相似文献   

2.
早期工尺谱于隋前便已产生,至迟定型于晚唐,并成为燕乐的基本记谱法.这种谱法入宋后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沈括的“燕乐用声”、陈旸的“筚篥”指孔谱、姜夔的“古今谱法”、张炎的“管色应指字谱”等等,均是同一谱式,说明工尺谱已成为宋代燕乐的通用谱式.半字谱的产生则是由早期工尺谱字的俗体字发展而成,同样应定型于晚唐,并成为一种独立的记谱法.入宋后,半字谱与工尺谱同为燕乐通用谱,工尺谱用于理论著述,音乐实践则用半字谱.工尺谱与半字谱是同一谱法的两种形态,从晚唐到两宋均未曾改变.从各种迹象来看,无论工尺谱还是半字谱均不类梵字,因此逍遥楼楣上“类梵字”的《霓裳》谱就不会如众多研究者所认为的是工尺谱或半字谱,或确为“类梵字”的龟兹谱..  相似文献   

3.
邱轶  彭飞 《华夏文化》2022,(4):36-39
<正>一、《诗经·周南》与“诗乐舞一体”关系考(一)“诗乐舞一体”是中国诗歌发生时期的总体风貌诗歌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学形式,最初的诗歌是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诗乐舞一体”是中国诗歌发生时期的总体风貌,在古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已成为学界共识。如《尚书·舜典》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尚书·益稷》记载帝舜时的乐曲《大韶》,百兽率舞,庶尹允谐。这表现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形态。《礼记·乐记》云:“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吕氏春秋·古乐》之“葛天氏之乐”,以上都显现出上古先民对诗、乐、舞相结合的初始形态的探索与追求。(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32-33页)在我国诗歌发生时期诗乐舞一体同源,均为感物而兴,心物交融,人心触动,以情为体的诗乐舞随之产生,将生活中的诗、听觉上的乐、视觉里的动态舞蹈相结合,统为一体,具有歌词性、音乐性、舞蹈性三位一体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陶易 《寻根》2024,(1):82-87
<正>中国古典诗歌与音乐密不可分我国的原始歌谣是以诗、乐、舞三者结合为特征的。《吕氏春秋·古乐》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这里描述了原始部落的先民狩猎后的欢庆场景,人们手持牛尾巴,踏着脚歌唱,配以乐舞八章。这种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正是后世踏歌的源头,至今在我国许多民族地区依然常见。  相似文献   

5.
中国昆曲     
张一鸿 《世界文化》2011,(11):47-47
昆曲,又称“昆腔”。原为元朝时昆山(今属江苏)一带流行的民间戏曲腔调,后经明、清两代艺人不断整理加工,创造了中国古代完整的民族戏曲表演体系。昆曲有“幽兰”之雅称。它以演唱传奇剧本为主,用笛、箫、笙、琵琶等乐器伴奏。昆曲的文辞华丽典雅,曲调舒徐委婉,表演细腻优美,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昆曲融诗、乐、歌、舞、戏于一炉,  相似文献   

6.
一、敦煌古乐再现人寰《敦煌古乐》是在甘肃敦煌艺术剧院院长席臻贯先生试译的敦煌古谱的基础上创编的一台大型乐舞节目。它集中国传统的诗、乐、舞为一体,试图以崭新的乐舞形式在舞台上将大唐盛世的表演艺术作生动形象的再现。这项尝试的成败得失姑且不论,应该加以肯定的是:它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它首次把敦煌学的研究成果以特定的艺术形象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令观众在领略一千多年前的唐代风范和具有敦煌特色的不同生活场景的同时,又对那个历史时代的人物和情感有真切的感受。其主要节目形式有:女子伎乐演奏、宫辞演唱、禅道独唱、弹…  相似文献   

7.
怀念玉兰     
金灿 《大理文化》2011,(9):39-41
读明代苏州才子文征明的《玉兰》:"绰约新妆玉有辉,素娥千队雪成围。我知姑射真仙子,天遣霓裳试羽衣。影落空阶初月冷,香生别院晚风微。玉环飞燕元相敌,笑比江梅不恨肥。"读罢合卷,总让我想起故乡老家的那棵白玉兰来。几十年了,淡忘了许多童年往事,但老家天井里那口老井边的玉兰树,却始终深藏在我记忆的深处。  相似文献   

8.
《梨园考论》的出现,是我国艺术史上值得庆幸的事。 谈起梨园,它有三个特点:一个是歌,一个是舞,一个是戏。歌这个东西很早以前就有了,歌以咏志,是人们感情的抒发。原始社会就有歌,最早的歌大家都会  相似文献   

9.
邸永君 《寻根》2007,(5):62-69
京剧,又称"京戏"、"平剧"(因北京曾更名为北平),甚至有称其为"国剧"者。其融歌、舞、诗、乐等艺术形式于一体,场面宏大,扮相考究,声韵正雅,格调雍容,姿态优美,品位高洁,服饰华丽,大气磅礴,全面展现出中国传统戏曲抒情、写意、象征、诗化的艺术表现力,与中医中药、国画并称中国三大国粹,颇值得一书。  相似文献   

10.
唐诗与音乐     
中国的唐代,是世界公认的人类诗歌艺术光辉灿烂的时代,素有“大唐诗国”之誉。其实,还应该为它加上一个头衔:“大唐乐国”。以兼容并蓄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十部乐”为代表的宫廷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高峰,宫廷尚乐,也带动了全国音乐艺术的发展。一个被人们忽视了的有趣现象是,唐代的诗和乐,  相似文献   

11.
说到中国的汉族民间舞蹈,必然从“秧歌”拉开话题……在以黄河和长江为核心的汉族文化区域,河流交错,土地肥沃,人们以农耕为业。起源于农耕插秧生产的民间舞蹈“秧歌”,是汉族人民在节日和祭扫活动中主要的娱乐方式。普遍流行的“秧歌”,是歌、舞、戏的综合形式。歌,是穿插在舞蹈间用于清唱的“民间小曲”;舞,一般包括“过街”(队列舞)、“大场”烟案舞)和丰富多采的“小场”舞蹈;戏,是有人物情节的歌舞小戏。这一协调的艺术整体,包括了各种不同节目,表演时热闹非凡,观者如山。同是“秧歌”,但因地理文化诸因素不同,各地…  相似文献   

12.
云龙县白族的民俗舞蹈"耳子歌",在去年11月应日本国文化部和日本艺能协会的邀请,参加了日本国际民俗艺术节的演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耳子歌"主要流行于云龙县的检槽、诺邓等地,有些地方又叫"装饰红"、"田家乐"."耳子歌"这种亦歌、亦舞、亦戏的民间艺术,笔者认为是现仍保存于白族民族文化中的十分珍贵的古傩文化.  相似文献   

13.
楚文化清奇如穿三峡而出的长江,楚国舞蹈则似俏艳以枕清波而舞的水莲。有关楚舞场面的实物资料很少,一件是上海博物馆藏品刻纹燕乐画像椭木否上的舞人形象,另一件则是长沙黄土岭战国楚墓出土的彩绘人物漆奁,窥其一斑,可见楚国舞人的特点是袖长与体弯,舞态可谓“偃蹇...  相似文献   

14.
张小雷 《寻根》2014,(2):88-89
湘西南的“扛菩萨”,古朴犷放的歌舞,令人陶醉;湘西的“哭嫁”,只歌不舞,而且杂以“戏曲”。在我国各地众多的哭嫁习俗和哭嫁歌中,湘南伴嫁可谓独树一帜,最富魅力。  相似文献   

15.
唐代乐舞     
《寻根》2017,(2)
正唐朝的乐舞艺术极为兴盛。开放的外交政策、各种艺术文化空前活跃和繁荣、唐诗的文学艺术、玄宗创建的"梨园"机构等各种社会因素,无一不是唐代乐舞艺术登上历史顶尖舞台的背后推手。乐舞俑再现唐代乐舞陶俑,是中国古代厚葬之风的珍贵展现,它再现了  相似文献   

16.
“八大藏戏”之一(意乐仙女)以探索发展中国民族戏剧——藏戏而享誉高原的黄南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剧团,成立于1965年,现有演职员对人。拥有一批熟悉本民族语言、传统风俗习惯,民间音乐、舞蹈,具有良好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编、导、演骨干,为保持藏戏独特的艺术风格奠定了基础。藏戏是中国的古老剧种之一,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最早是一种偏重于舞蹈的哑剧,内容以表现宗教故事、历史传说为主,后在吸收藏族民间舞蹈、民歌、民间说唱艺术及酬神醉鬼的宗教仪式内蕴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一种戴面具歌舞表演的广场剧。表演时讲求歌。舞、…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短调民歌是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歌种。产生于古代,随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热情好客、喜歌善舞的鄂尔多斯蒙古族在婚嫁宴席、亲友聚会或招待客人时,往往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于是形成了热烈、欢快的短调民歌。其特点是情绪欢快、节奏明朗、旋律优美、韵律独特、结构短小、句法整齐。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曲目有数千首之多,一般都为  相似文献   

18.
罗婺火把     
李宏荣 《寻根》2010,(5):83-85
<正>听着醉人的彝歌走进云南武定罗婺彝家山寨里,在千年传唱的武定罗婺彝家动人歌谣中,最让人心醉的是与火把盛节有关的那支古歌谣:从前山上的歌啊,被风吹走了,从前河边的舞啊,被水淹没了,从前石头里生出来的火啊,传下来哟,阿依迭古(阿依迭古,彝族传说中火神的名字)。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急骤的鼓乐声,一位身着艳丽胡服的舞人在一方园形的毡毯上快速旋转,灵活腾跃,跳起了具有高难技巧的舞蹈。这是我国诸多唐诗中对于当时西域乐舞的描述,例如著名诗人白居易《胡旋女》诗:“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元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这些唐诗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想象余地,近年在宁夏盐池县发掘出土的一座唐墓的两扇石墓门上,各刻有一名男子正在跳着这种旋转如风的(胡旋舞),更为人们提供了直观形象。其实,早在西汉,自张春通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以来,与经济贸易交往日益增多的同时,西域乐舞便…  相似文献   

20.
乌兰牧骑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她做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文化工作队,活动在农村牧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偏僻地区农牧民送歌献舞,全心全意为农牧民服务,受到了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深切喜爱,一直是全国文化战线上的一面先进红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