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师就是老师,看起来很无聊,好像在玩文字游戏,如果读者有兴趣,读读郭老师的《“老师”何时成为尊称》(《山东教育》中学刊2006年9月)和程老师的《答“老师”何时成为尊称》(《山东教育》中学刊2007年1、2月)这两篇文章,也许能理解为什么这样说了。  相似文献   

2.
《宣武教育》2006,(7):9-11
2006年4月20日.十五巾分校举办了,一次政治组开放日,全组五位青年教师分别做了一节课改研究课,这五节课分别是闯彩香老师的《我会负责》;张玲老师的《珍爱生命,拒绝毒品》;步立新老师的《尊重和维护隐私权》;张晶老师的《财产留给谁》;孙丽香老师的《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相似文献   

3.
高中时,初读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就成了他的书迷。秋雨老师擅长以灵动的散文书写厚重的历史文明,从《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历史的脸谱》到《中华文化的四十七堂课》等,廿载光阴转瞬而逝.秋雨老师从不惑之年而过甲子,他的历史散文早已成为了经典。  相似文献   

4.
有些“变味”的课堂:我喜欢听课,尤其喜欢听真实的随堂课,因为《语文课程标准》的落实就是要靠一线老师一节一节真实的课堂来达成。可是,现实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往往存在以下几种现象——1,无视《课标》。2,生硬地“套”《课标》。3,“歪曲”《课标》。课堂与课标成了两张皮。在与上课老师的课后交流中我发现:上课老师对《语文课程标准》还是“知道”的,有的老师说起《课标》来还头头是道,甚是内行。我把这些现象称为“眼高手低”,把这样的《课标》称为“纸面课标”。也就是说:老师还没能真正领会《课标》的精髓,对《课标》的理解还只是停留在“纸面”,所以一到课堂就变了味道。  相似文献   

5.
天津市技工学校系统示范课评比活动自1998年开展以来,天津市汇才技术学校年年参评,而且继1998年胡湘红老师的《电子技术》课、1999年柴博老师的《英语》课、2000年胡义凤老师的《电工基础》课连续三年被评为示范课之后,2001年该校谢克男老师的《国际贸  相似文献   

6.
如何评价一节课的优劣,尚无统一的标准。近读张显传老师《一堂优秀历史课的标准是什么》、李宪老师《也谈一堂好课的标准》川两篇文章,感到两位老师对课程改革理念存在误解,某些提法似是而非。笔者遂草此文,就教于两位老师。  相似文献   

7.
潘坚老师1999年即开办了“潘老师美术课堂”,潘老师的教学深受小朋友和家长的欢迎和好评,作为资深的儿童美术教育专家,2005年受邀到加拿大进行学者访问,并成功地开办了“潘老师北美美术课堂”。自2002年开始潘老师担任《儿童故事画报》“个人美术馆”,《东方娃娃》和《早期教育》“潘老师美术课堂”栏目的主持工作,深受小读者的喜爱。[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窦桂梅老师是“新生代”特级教师的领军人物。短短几年时间,从《再见了,亲人》《秋天的怀念》《圆明园的毁灭》到《晏子使楚》,从“三个超越”到“三度”,窦桂梅老师越来越成为争议人物,毁誉不一。就在《晏子使楚》之后的座谈上,窦桂梅老师又语惊四座——“我的课堂我做主,我的文本我解读”,招来一片非议。[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拜读了施忠红老师的《作的突破口——题目》一(《小学教学研究》2001年第4期,以下简称《题目》),笔有一些疑惑,想向施老师及同仁请教。  相似文献   

10.
近日读了吴宏伟老师的《低年级不必提倡背诵课文》一文,(载《小学教学研究》2004年第4期)不敢苟同文中吴老师所提倡的做法,仓促成此文,愿与吴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11.
《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是台湾作家林清玄写的一篇小短文。由于该文篇幅短小,文字清雅,意蕴丰富,所以很多老师执教公开课时都选用了该文。比较有代表性的课例有:上海陈钟梁老师执教的《百合花开》(沪教版六年级下册,题目为《百合花开》)、山东济宁师专附中朱则光老师执教的《心田上的百合花开》。比较两课例,我们会发现两位优秀教师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2.
朱谦祥 《教育艺术》2005,(11):42-43
3月1日,《中国教育报》刊发的湖北省武钢九中李永高老师的《质疑推门听课》一文,在读者中引起较为广泛的关注,不少读了该文的老师,都发表了这样那样的看法。3月22日,《中国教育报》又刊发了两位校长的文章:《“推门听课”何错之有?》与《还是敲门听课好》,以回应李永高老师的文章。读了这三篇文章,我也来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笔者有幸拜读了《小学教学参考》2006年第10期王自文老师的《试论公开课》一文(以下简称《试》文)。读后深有同感,王老师真是说出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心声!在此,特借贵刊一角与王老师进行交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于云和 《教育家》2004,(4):58-58
《人民教育》2003年9月刊在《杏坛百家》栏目刊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石中英老师章《“蜡烛精神”过时了吗?》,读后颇有感想,谈一下浅显的看法,与石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15.
《小学教学》(语文版)2011年第12期刊发了黄元虎老师的《三教(金子)一课的行与思》(以下简称《三教》)一文,黄老师通过十年来三次教学《金子》一课的经历,向我们讲述了自己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到合理拓展者,再到大胆创生者的学习、思考、改变的历程,读来让人很受鼓舞。在仔细阅读《三教》一文后,笔者有一些疑虑和担心,在此与黄老师及各位同人交流探讨。  相似文献   

16.
魏巍和他的老师蔡芸芝●杨文闯仇秀芳当代著名作家魏巍的名字,对于中学师生来说是不陌生的,因为语文教科书中选入了他的两篇作品,一篇是《谁是最可爱的人》,一篇是《我的老师》。《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活烈士李玉安尚在人世,而《我的老师》中那位“最使我难忘的”“...  相似文献   

17.
畅讲精讲又何妨──讲授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左长旭,金荷华甲生向教师请教问题,老师告诉他去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乙学生向教师请教问题,老师告诉他去查《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手册》;丙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教师告诉他去查《辞海》文学分册……。学生向教务处反映:...  相似文献   

18.
心中的伤痛     
看了湖南邵东县两市镇一中李云老师刊发在《班主任之友》上的一篇文章《当年那些伤痛》,忽然有种他乡遇知音的感觉。我看到过许多老师写的有关教育的文章,大多是谈成功的经验,所列举的也多是自己的教学中的成功案例,很少有谈失败的经历,李云老师的这篇《当年那些伤痛》让人耳目一新,也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相似文献   

19.
渝中区巴蜀幼儿园在《纲要》的指导下,对于家园合作的研究,主要经历了四次变迁:老师拽着家长走——老师顺着家长走——老师引领家长走——家园牵手协同走,这四次变迁既是我们理解《纲要》的过程,也是《纲要》精神从幼儿园走向家庭,实现幼儿园与家长共同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商友敬 《新作文》2004,(9):24-24,26
张中行先生《作文杂谈》的最后几节,似乎是同中学语文老师的谈话。尤其是第三十七节《言教身教》和第三十八节《课内和课外》,值得每一位语文老师认真地读一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