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5 毫秒
1.
“会意”,是六书的一种,是指字的整体意义由部分的意义所合成。如: 信,是由“人”和“言”所合成,表示人说话要讲信用。武,是由“止”和“戈”所合成,表示能够制止用兵器(戈等)来打仗。休,是人靠在树边。伐,是人拿着武器。裕,是有衣,有谷物等粮食吃,所以是富裕。  相似文献   

2.
田恒 《文学教育(上)》2008,(24):146-147
会意,六书之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方法。许慎《说文解字》:“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比,系两个事物(字),会合它们的意义,来体现造字者的意向。如“休”字,由“人”和“木”合成,表示人在树旁休息;“看”字,由“手”和“目”合成,表示手放在目上方,好挡住光线望。  相似文献   

3.
会意,六书之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方法。许慎《说文解字》:"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比,系两个事物(字),会合它们的意义,来体现造字者的意向。如"休"字,由"人"和"木"合成,表示人在树旁休息;"看"字,由"手"和"目"合成,表示手放在目上方,好挡住光线望。  相似文献   

4.
汉字从结构上可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结构严密,分拆不开,大多是象形字和指事字,如人、中等。合体字是由两个或更多的独体字结合而成的,基本上是会意字和形声字,如“明”由“日”和“月”合成,“秩”由“禾”和“失”合成。偏旁,是汉字的基本结构单位。旧称汉字中合体的字左方为偏,右方为旁。习惯上左右上下统称偏旁,如“柏”字的“木”和“白”,“岗”字的“山”和“冈”。汉字的偏旁中,有些本身就是一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根据“汉字本身的规律,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在汉字中有不少会意字,我们在教学生识字时就要根据会意字本身的规律进行教学。所谓会意字,就是会合两个以上的意义表示一种新意义的合体字。如“明”,由日、月两个象形字合成,日、月都是发光的东西,会合成光明的意思。“杲”,由日、木二字合成,是说日升树梢之上,天已大亮,表示明亮的意思。会意字从结构上分,有异体会意和同体会意两种。异体会意字是由两个以上的不同形体构成的。如“休”,由人、木构成,一  相似文献   

6.
“嗟”字是文言文中用得较多的一个字,正确地理解其意义和掌握读音,对于学习古典文学、古代史学以及其他古代典籍,均有很大帮助。现就其意义和读音作如下探讨,以就教于前辈学者和同行。一、意义就意义而言,其用法基本上有以下两个方面,即作叹词与表示声音。(一)叹词:有单用和与其他词连用之分:1、单用:(1)表示感叹:如《易·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耋之嗟。”(2)表示忧叹:如《诗·卷耳》:“嗟我怀人,置彼周行。”(3)表示赞叹:如曹植《洛神赋》:“嗟佳人之信脩,羌习礼而明诗。”  相似文献   

7.
一、书、信和函书信书信在现代一般叫信或信件,但古时更多的称“书”.古代的“信”指信徒,即送信的人,书才是信件.因此用“书”字组成的书信的别称要比信字多得多.如:书翰,翰是羽毛。古代人用羽毛当笔,所以泛称笔写的书面文字为书翰,后来主要用来指书信.又如书问.“问”字有音信、问候、告诉等含义,所以书问也指书信.如鲁迅《致许寿裳》信写:“在京各公,弟虽多旧识,但久不通书问,殊无可托也。”其它还有书邮,如宋  相似文献   

8.
在日本有一位老小池邦夫,曾经参悟出“信正和温泉一样,穿着衣服是进不去的”道理,认为“加以装饰,穿着衣服”的信没有意思,所以尝试写“裸体的信”,于是“造”出了随心所欲、“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心情”的“画信”。说白了,“画信”就是有字有画的书信。其实这样的东西,在古代或在现代、在中国还是外国都曾经有过,如人的“随意画”,民间百姓的以画代言的涂鸦,只是人们并未有意识地去做而已。  相似文献   

9.
“者”字是一种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助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的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例如: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孟子·公孙丑上)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孟子·梁惠王上)“者”字除了表示指代之外,还有一种用法是表示语气。如(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史记·陈涉世家)(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类判断句中的“者”字,是表示“提顿”语气…  相似文献   

10.
“一”字在汉字中书写最简单,但它的意义是相当复杂的。“一”字的本义是表示最小的整数,如“一天”、“一人”、“一次”等。除此之外,它还可表示多种的意义。下面是小语五册中“一”字的多样化用法。 1.表示“某一”。如: ①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灰雀》) ②一个晴朗的夜晚,微风吹拂着。(《院子里的悄悄话》) 2.表示“同一”。如: ③麻雀听了,高兴地想:“和我想的一个样!”  相似文献   

11.
称人的量词,最常用的有两个:“个”和“位”。用“个”称人,不带感情色彩;用“位”称人,表示敬意。这两个量词虽然很常用,却还常常用错。近年来,时常听到一些演员或节目主持人用“位”来自称,如“今天我们二位给大家说段相声”“由我们三位来主持节目”等等,称自  相似文献   

12.
“竞”是简化字,繁体字是“竞”,表示两个人一前一后互相追逐。《说文解字》中说:“竞,逐也。”所以,在开展某些活动时常用到它,如竞赛、竞争、竞走、竞技等。这些词语中的“竞”均表示比赛、争先的意思。“竞”字的意义又可引申为“强劲”,如“南风不竞”,比喻竞赛的对手力量不强。“竟”由“音”和“儿”两部分组成,“音”代表音乐,“儿”代表一个人。“竟”的本意指一个人奏完了乐曲。《说文解字》中说:“乐曲尽为竟。”“竟”的意义又可引申为:1郾泛指一切工作的结束、完毕。如:我们要继承先烈未竟的事业。2郾表示出乎意…  相似文献   

13.
烟锁池塘柳,茶烹凿壁泉。这副对联的巧妙,除了一般的对称外,上联的左偏旁,下联的下半边,都含“金、木、水、火、土”五行。上联句子非常清丽雅致,简直就像是五言诗句;下联句子相对而言要差一些,下联据说是北大一位阎姓教授所对,他把五行分置于低部了,其中“凿”字繁体下部是“金”字,整联趣味盎然。张长弓,骑奇马,单戈独战;好女子,扶夫手,彳亍而行。上联“张”字是由“弓”“长”合成,“骑”字是由“马”“奇”合成,而“战”字,可拆成“单”“戈”两字。下联“好”由“女”“子”二字合成,“扶”字由“夫”“手”二字合成,而“行”字又可拆…  相似文献   

14.
汉字是构成汉语的基本原料,而形声字在汉字中所占比例最大。我们在学习形声字知识,掌握形声字构字规律时,应注意了解以下一些知识。形声字的结构简单清楚,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形旁表示事物类别,有较大的概括性,能使字所表示的字义类别较为清晰,如“江、河、湖、海”的形旁表示与水有关系,“钢、铁、铜、银”的形旁表示与金属有关系。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一些较为生僻的字如“潺”与水有关系,“镍”与金属有关系。有些字原来不能明显地表示字义类别,但只要加个形旁就成了形声字。如“师子”,给“师”加上“犭”,就成了“狮子”…  相似文献   

15.
浅说"万"字     
“万”作为数词是汉语里特有的,是汉语中大数目的核心。汉语里的大数目以”万”为单位,这与印欧语,如英语、法语等语言以“千”为单位不同。“万”的起源与发展比其他位数词特殊,因而具有比其他位数词更强的构词能力和更为丰富的引申义。它既可作为位数词用以表示确指或概指,也可在表示虚数的情况下与某些词或其他位数词组合构成名词、动词、连词、四字格等,以它作为语素所构成的词语中,很多都能够体现人的情感,或祝颂或敬畏。“万”字单用或重叠或与“千”组合还可以作为副词使用。  相似文献   

16.
“你”和“您”都是第二人称代词,但在含义和用法上是有区别的。首先,称呼的含义不同。“你”是一般称呼,而“您”则是表示尊敬的称呼。其次,复数的形式不同。“你”单用可以表示复数。如:你单位、你校、你家等。其中的“你”字都是指“你们”或“你们的”;“你”可以与“们”字连用,表示两个人以上。而“您”字不能与  相似文献   

17.
匡吉 《语文知识》2003,(10):36-37
1.《虎丘记》:“布席之初,呕者百千。”课本注:“[呕者]唱歌的人。”释义无误,但“呕”字既没有注音,也没有单独注释,极易产生误解。查《现代汉语词典》,“呕”字只有一个读音,是“吐”的意思,如呕吐、呕血、呕心沥血,与“唱歌”义毫无联系。倒是“讴)”的第①义项便是“歌唱”,如讴歌。虽然口字旁可以表示“声由口出”,如  相似文献   

18.
<正>形声字是汉字的一种造字方式,由“形”和“声”两部分合成,也就是由表示意义的意符(也叫形旁)和表示声音的声符(也叫声旁)组合而成。如“抬”字,左边的“扌”是意符,也就是说这个字的意思与它相关联;右边的“台”是声符,也就是说这个字的读音与它相同或相近。形声字是最高产的造字形式,汉字中80%以上的字都是形声字。  相似文献   

19.
《中学文科》2004,(9):3-6
正确区分形声字。中国汉民族文字是表意文字,90%以上的字是用“形声”方法造出的。“形声字”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部分表示字的读音,叫声旁;一个部分表示字的意思,叫形旁。相同读音的字由于共用一个声旁,因此容易搞混,但是因为所表示的意思不同,形旁又有区别,因此我们要严格区别字的意思,识记汉字字形。如“书籍”与“狼藉”;“裁判”与“栽树”。  相似文献   

20.
办公桌上,一封来自外地某中学的信静静地等着我。由信封上那有几分“功夫”的字,我推测是一位同行读者的来信。打开信,才知道是我搞错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