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绪和情感是人类重要的心理活动形式,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家长,要注重家庭中孩子良好情绪情感的培养。一、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孩子的情感需要满足的缺失或不当的现象。请看下面一组镜头:镜头一:一名母亲正在指导女儿拼图,孩子试了好几次都没有达到妈妈的要求,母亲一边指导,一边对孩子说:“你再拼不好妈妈不喜欢你了!”女儿的眼中含着泪花……不难看出,这位母亲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她给了孩子情感上的压力,做女儿的不免要想:妈妈是因为我的聪明能干才喜欢我的。这位母亲在教育女儿的过程中虽然没…  相似文献   

2.
面对青春期的女儿,父亲对孩子的关心、担心并不比做母亲的少。由于不能像母亲那样直言不讳地和女儿交流,所以她的一举一动,甚至新买的衣服和生活用品都会让做父亲注意到孩子的成长与变化。本文是一位父亲看到女儿新买的吊带衫之后想对女儿说的话。也许,很多父亲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与想法,但是,您把这些话讲给女儿听了吗?  相似文献   

3.
女人的话题很纯粹,除了丈夫外,更多的是孩子。同为母亲,许多日子以来,有太多的母亲与记者谈论自己的孩子,谈论对孩子的教育。有一位这样的母亲,女儿今年13岁,上初二,聪明漂亮。由于她与丈夫都是学文的,又都是教育工作者,所以对孩子的教育特别重视。女儿5岁时,她就花9000多元为她买了一架钢琴,之后又让她上舞蹈班、外语班什么的。而女儿也比较乖,爱读书,文章写得也不错,小学一年级就有文章见诸报刊,至今已发表10来篇,小学四年级写过万把字的武打小说,初一时,一个晚上写完了7000字的言情小说。行家们反映,在某些话题上,女儿写得比母亲还好。女儿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读《红楼梦》,四年级就开始自己上图书馆借些诸如《茶花女》之类的世界名著读,之后是武打言情什么的,至今读的书少说也有200本。  相似文献   

4.
读者信箱     
星海大姐: 您好!我是一位母亲,我的生活一团糟,婚姻破裂;但我从来没有放松过对孩子的教育,我对女儿说,是我不好,但不允许你不好。可是她并不了解我的苦心,拿我的话当耳旁风。难道我错了吗? 一位烦恼的母亲新兰  相似文献   

5.
暑假家访,跟一位原本成绩比较糟糕的学生的家长谈她的女儿。这是一位豪爽的母亲,此刻她笑逐颜开,让我想起她不久前的忧心忡忡。她的女儿是我带的学生,是个喜欢成天在田里抓泥鳅捉黄鳝却对学习不“感冒”的野丫头。她母亲第一次来找我时,承认她以前对孩子太不负责任了,认为爱孩子无非就是孩子需要什么就给买什么。等  相似文献   

6.
有一位这样的母亲,女儿今年13岁,上初二,聪明漂亮。由于她与丈夫都是学文的,又都是教育工作者,所以对孩子的教育特别重视。女儿5岁时,她就花9000多元为她买了一架钢琴,之后又让她上舞蹈班、外语班什么的。而女儿也比较乖,爱读书,文章写得也不错,小学一年级就有文章见诸报刊,至今已发表了  相似文献   

7.
从电视上看到对一位事业有成的女子采访,问及家庭生活时,她以相当自豪的口吻说:“女儿已经4岁,但是我从未给她洗过衣服。”她对女儿最基本的爱好一无所知。还看到关于一位名演员的报道,其中一段讲到她的幼儿患了重病,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奄奄一息。这位母亲说无法放下当晚的演出,为了对得起几百位观众,她不得不含着眼泪,离开了生命垂危的儿子……也许很多人会赞扬她们有事业心,其实从另一方面也说明,她没有尽到做母亲的职责。我们的父母太多是以事业、以前途、以自己为中心。这样的结果对孩子人格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是对孩子生命的不负责任…  相似文献   

8.
开心语文     
<正>借女儿一位母亲带着她五岁的女儿去购物,小姑娘看着她妈妈一件又一件地试穿衣服,每一次都惊叫:"妈妈,你真好看!"在隔壁试衣室的一位较为肥胖的女士对孩子的母亲说道:"打扰一下,我想借你的女儿用一会儿,可以吗?"打赌今天我和儿子回家上楼梯时,儿子问我:"为什么楼梯里的灯总是要大叫一声才亮呢?"我回答道:"因为这是声控开关啊!"儿子想了想又问:"我跟你打个赌,我能用遥控器开这  相似文献   

9.
<正>网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母女对话:"一位年轻的母亲开着名车去送女儿到贵族小学学习(住校)。母亲对孩子说:妈妈为了赚更多的钱,将来送你到更好的学校学习,没时间陪你,你恨妈妈吗?女儿说不恨。接着女儿又对妈妈说:等我长大了,也要赚很多的钱,送你去最好的养老院。"[1]这段对话想必会引起父母们的深刻反思。的确,孩子的成长,金钱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一味地用金  相似文献   

10.
一位母亲带女儿来心理门诊咨询:“女儿9岁,很怕生,胆子也特别小;做事没有长性,花了好多精力,学这学那,都半途而废。不知是否存在心理问题?”为了了解孩子的气质和父母的教养情况,我们用“儿童气质量表”和“家庭教养方式问卷”对孩子和父母教养情况进行了测查。母亲的担心从儿童量表测查的结果得到了反映,孩子坚持性较低,情绪消极,表现出了明显的退缩行为。这个结果证实了母亲的判断,而另一个结果却是母亲始料不及的,在父母的教养方式问卷中,我们看到家庭在教养孩子的时候,多采用否认和拒绝方式,对孩子的不适行为也多采用惩罚!这个结果,使我们不难理解孩子的一些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11.
母亲的使命     
养育女孩每一位母亲都曾是个女儿,每个女儿都会成为母亲。母亲是女儿的榜样,女儿从母亲身上学习做最优秀的女孩。  相似文献   

12.
咨询老师叫家长写出孩子的10个优点,有的家长竟然一个也写不出来。平时对孩子的“关心”集中在学习上,一不满意,对孩子非打即骂……这是江苏省妇联儿童教育专家日前在进行家庭教育咨询时发现的问题。一名40岁左右的中年女士一脸焦急地询问如何让孩子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她说自己上初二的女儿太贪玩,不思学习,真担心她将来考不上大学,无法立足社会。接着就数落了好几条女儿的缺点,诸如顽皮、自尊意识太弱、追星等。家庭教育专家叫她想想女儿的优点,在纸上写下来。可这位女士还没想就脱口而出:“她没有优点!”另一位母亲的儿子正上三年级,她说孩…  相似文献   

13.
别吓着孩子     
粗看这个题目,似乎是指不要对孩子谈神说鬼、不要危言示人,以免孩子受到惊吓。其实笔者不是这个意思。那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先来看两类司空见惯的现象——某位母亲,为了让女儿铭记做母亲的艰辛,从而对母亲怀感恩,于是借助影视片中妇女分娩的镜头(这类镜头过分宣染痛不欲生、挣扎  相似文献   

14.
近日,我的一位邻居心情非常沉重地谈起这样一件事:她感冒发高烧,3天卧床未能上班,已经上初中的女儿却不闻不问。自己平时对孩子的方方面面都照顾得无微不至,没想到现在自己生了病,女儿却无动于衷,她怎能不伤心呢?病床上的母亲疑惑:“为什么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地关怀,却得不到子女相应的回报?”  相似文献   

15.
姚霞珠老师将她的育子故事发过来,透过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她在将育子作为事业来经营。她牵引着女儿的小手,是亲子,是朋友,共同成长——如今,她做了一名校长,而女儿则成了清华大学的一名学生。在她的笔下,没有什么宏论,也没有什么叫人眼花的妙招,有的只是一位母亲对女儿的拳拳真情,有的只是一位教育者对孩子成长的执着探索,这其中,有经验,有教训。下面选取其中的部分故事刊出,愿读者在掩卷之余,有所体悟。  相似文献   

16.
刘伟勤 《中国德育》2012,(10):77-78
池莉在《来吧孩子》中,记录了一个母亲在女儿18年的成长过程中如何陪伴和教育的历程。也许正是她的“不为”,成就了女儿的“有为”。池莉对孩子的成长可谓倾注了满腔心血,但在原则问题上她又显得极其智慧,我对她的一些教育观点很是认可。  相似文献   

17.
有位做母亲的老是抱怨,说自己的女儿不会体贴父母、理解父母。父母每天白天工作很紧,晚上回家还得操持家务,特别是对女儿照顾得无微不至。可女儿呢?好像是患了“感情淡漠症”,对父母这份爱心并不“领情”,不管父母多忙多累,她都跟无事人似地在一旁看她的电视或玩她的游戏机,甚至连句关心问候的话都没有。无独有偶,有一位做父亲的也心情非常沉重地谈过这样一件事:他感冒发高烧,三天未能上班,已经上初中的女儿却不闻不问,就跟没这码事一样。他平时对女儿非常关心,对孩子的方方面面都照顾得无微不至。可自己生了病女儿却无动于衷,为此他很伤心…  相似文献   

18.
“妈妈,我求你别说了!你说了好多遍啦!”女儿跺着脚,对妈妈哀求道。“知道了知道了!你有完没完啊,我耳朵听得起茧啦!真是烦死了!”儿子捂住耳朵,对着母亲吼。这样的镜头相信在不少家庭中出现过。不少母亲特别喜欢对孩子  相似文献   

19.
小瑰龟     
<正>前年至台中港办鱼货,一疏忽便见外甥女和女儿手上各携了一只鸡蛋大小的灰绿色龟儿,尽管小时侯什么都养,但当了母亲后却仍不免俗地对孩子的宠物百般挑剔,毕竟喂养的责任不可能交由三岁小娃负担,可想见未来换水喂食的工作都要落在自己的头上,但小龟已经在手上了,也只有多瞪两眼付钱的大人以泄愤。回程路上要女儿帮小龟取个名字,女儿坐在我怀里指着我衣服上的花纹图案说叫"玫  相似文献   

20.
读懂女儿心     
澄凝 《教育艺术》2001,(12):51-53
女儿是母亲心目中至爱的珍宝 ,母亲是女儿天然的保护使者。我爱我的女儿 ,她聪明、漂亮、懂事 ,她对我有着无限的依恋。从出生半小时后她就一直在我身边 ,然而当我决定报考博士时 ,时间成了我最渴求的财富 ,同时我决定送女儿进整托幼儿园。我带孩子参观了幼儿园 ,对孩子讲了我的难处 ,可真到入园时 ,孩子却哭着求我别让她住在幼儿园。她说 :“我要在家里睡 ,我不去那个幼儿园。”从此我和女儿陷入了不解与对抗之中。我是老师 ,我懂得矛盾的解决需要一定时间 ,然而我没有想到这个过程竟如此难熬 ,但最终难题的解决却又显得轻而易举。回想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