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良师》2004,(8)
看了这个题目,有的小朋友会说:“一”字,那太简单了,谁不会读?可是别急,“一”的读音还真是复杂多变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单独使用或在词、句末尾时读第一声(yī),如:“一、二、三”,“十一”“一一得一”。“一”在第一、二、三声字前读第四声(yì)。如:“一天”,“一年”,“一点”。“一”在第四声字前面读第二声(yí),如:“一个”,“一遍”,“一半”。“一”在词语中间读轻声(yi),如:“看一看”,“想一想”,“走一走”。小朋友,你现在知道“一”字读音变调的规律了吧。以后朗读课文时可别读错啦。你会读“一”吗…  相似文献   

2.
会说汉语的人都会知道,现代汉语的特点之一就是:在计算事物数量时,一般在数目字后边必须跟一个表示事物单位的量词。如“一斤米”“一本书”“一张纸”,不能说成“一米”“一书”“一纸”。而且某种量词适用于某种事物通常是固定的,是约定俗成的,比如“马”用“匹”,“牛”用“头”,“桌子”用“张”,“旗”用“面”等等。如果有人说成“一匹桌子”“两面牛”“三头人”那一定会使人发笑的。“个”字的基本用途就是用作表示事物单位的。不过在现代汉语里作为量词的“个”和别的量词比较起来,是个用途极广的个体量词。它决不局限于只表示某一种事物的单位,  相似文献   

3.
“哀”、“衷”、“衰”虽然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可情况却不一样。“哀”走到哪里都会带去一片哭声,“衷”走到哪里都会带去一片笑声,“衰”走到哪里都会带去一片晦气。因此,“哀”受到大家的怜悯,“衷”受到大家的喜爱,“衰”受到大家的唾弃。一天,“哀”、“衷”、“衰”聚集在一起谈感受。  相似文献   

4.
北方人往往把“一”念成“幺(yāo)”.尤其在打电话或念电报挂号的时候,都将“一”念成“幺”。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幺”在旧时指骰子和骨牌中的一点。“幺”就是“一”的意思。又因为“一”和“七”在北方话中韵母和声调相同,听起来容易混淆,因此当人们念三位数或电报、电话数字的时候,为了让对方听得清晰,不至误解,就将“一”念成“幺”。  相似文献   

5.
趣话元旦谜     
在辞旧迎新之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捧着热茶、嗑着瓜籽,多么温馨。若此时再猜上几个“元旦”题材的灯谜,则更加惬意。 让我们先看一条谜:“清明前一日”打一节日。本来“清明”专指清明节,这里却另辟蹊径,别解为“清朝、明朝”。在这两个朝代之间自然是“元”朝。“一日”合之为“旦”。谜底“元旦”。 再看一条:“一一看分明”,打一节日。先“看分明”,你会想到分开的“明”念“月日”,与前面“一一”可组成“一月一日”。任何日历上都会告诉你这天是“元旦”。 还有一条:“查完一半,对调位置”,打一节  相似文献   

6.
"一"统天下     
【说文解字】一,是一个数字,汉语计数里是最小的正整数,但是它却变换无穷。有时是最小,表示单个;有时是最大,表示整体。以前有条灯谜:“天没有我大,人有我大”,答案是“一”。从灯谜的本意看,意思是“天”没有“我”是一个“大”字,“人”有了“我”也是一个“大”字。这个“我”便是“一”。但是,字面上还有更深刻的蕴含:别小看这个“一”,它比天还要大呢,人拥有了它便无比强大。这个“一”就是阴阳归元、一统天下的“一”!在汉语的成语里,“一”有着全部意义的形象表现。在表成功义的“一举两得”这个成语中,“一”指个体的量,“一举”就…  相似文献   

7.
吴纯 《文教资料》2014,(29):49-50
“一”是宋词中极其普通的字眼。本文即探究被我们忽视的“一”在宋词中的妙用,主要表现在衬托婉约词的音节美、纤细美、柔情美;强化词中的豪放感情。另外当“一”与“一”连用描写景物,可以强化抒情力度;“一”与“百”、“千”、“万”连用时则在对比中强化情感、扩大境界。  相似文献   

8.
“三平”精神“贵”在一个“平”字,“平凡”是一种生存常态,“平静”是一种生活常态.“平常”是一种生命常态;“珍”在“平”中有“奇”,有“追求”就有创造,有“热血”就有激隋,有“责任”就有建树。“三平”精神蕴涵着对人生的深沉感悟,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人生导向、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9.
“中国”一名,在不同时代和场合有不同含义。“中国”一词在我国古典文献中出现得很早,运用得也很普遍。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初期。在1963年出土的一件西周武王时期文物上,有铭文“余其宅兹中或”等字样。据考古学家和文字学专家考证,“中或”就是“中国”。学者认为,帝王之所即为“中”,所建的城邑就是“中国”。在我国古代“国”字的含义作“域”或“帮”解。“中国”就是“中央之域”或“中央之帮”。  相似文献   

10.
清代文学家陈沆曾写了一首七言绝句: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顿笑,一江明月一江秋。”这首十“一”诗,写景抒情,每个“一”都是一个具体鲜明的形象,颇有诗情画意。“一”字除了这种创造形象的作用外,其语法、表意方面的功能更是其他词语所望尘莫及的。“一”实义为最小的整数,如《荀子·劝学》:“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成语“一言为定”“一夫当关”。在这个基础上派生出抽象义:首先引申而为“同”义,指“同一”,“一样”,如“一式两份”,成语“一心一德”“一统江山”。  相似文献   

11.
老子论“有”,“有”的内容总是要靠“名”来指称,但这种“名”不表达一种本质意义上的真实。在“有”的层面上否定“名”的固滞和分化,这一否定过程就不是一种走向非真实之途,而恰恰是向“无”的回归之旅。“有”与“无”都发生在同样一个层面上,在“有”的层面上言“道”,“道”也就是这一层面上的通畅之途。  相似文献   

12.
户外,大家正在进行有趣的体育游戏—— “黑猫警长”。扮演警长的冯老师带领一群 “白猫卫士”准备去捉偷粮食的“一只耳” (“白猫”和“一只耳”分别由幼儿扮演)。“卫士”们一个个神气活现地尾随着“警长”执行这一紧急任务。在一路小跑的追捕途中,“一只耳”们吓得抱头鼠窜,“白猫卫士”四处搜索。忽然,一名“卫土”噗嗵一声被石块绊倒,他在起身拍打尘土时,眼里充满了因未亲自捉住“一只耳”而流露出的悲伤和委屈。  相似文献   

13.
《师道》2012,(4):59-59
1.学生作文中容易出错的一句引语是:“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之计”容易误为“一年之季”或“一年之际”。这是一句古谚.大意是说,要在一年开始时多做工作.为实现全年的奋斗目标打好基础。“计”,计划、规划,误为“季度”“季节”的“季”或“边际”“国际”的“际”.都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14.
循循善诱”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原则,一经孔子提出,就受到了历代教育家的推崇。笔者认为,在新形势下,应让这一古老的教学原则焕发出新的活力。一、“循循善诱”要体现“诱”的科学性“循循善诱”是一种崇高的教学境界。要体现“诱”的科学性,才能真正把“循循善诱”这一教学原则的良好效应体现出来。“循循善诱”中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在“诱”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诱饵”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其次要有步骤地“诱”,这也就是所谓的“循循”。这个步骤具体来说,一要营造一种学生乐于被“诱”的氛围;二要适时地预设诱…  相似文献   

15.
张宁 《衡水师专学报》2012,(6):82-85,100
围绕“东皇太一”的身份学界历来争论不休,通过梳理“太一”一词含义在先秦两汉时代的变化以及“东皇”在古代典籍中的所指,论证“太一”一词在先秦时代很可能并没有“具体形象的神明”这一含义,而仅仅是一个哲学层面的概念;“东皇太一”的真正身份很可能是伏羲氏。  相似文献   

16.
教师有时真像一位导演,每天导演着一出出好看精彩的“戏”。在“戏”开拍以前,如能仔细琢磨“剧本”中的每一句“对白”,关注每一个“旁白”,想象每一处“留白”。在忠于“剧本”的基础上,又超越“剧本”,这样的“戏”肯定充满灵气、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神奇的极光》一文,谬误之处甚多。现根据文章顺序,指明如下。“在大熊星座中,飘洒出一缕彩虹般的神奇光带”中的“一缕”应改成“一条”,因为只有“一条”才能和“光带”搭配。“如烟似雾,摇曳不定,时动时静,像行云流水”中的“行云流水”是个成语,形容文章自然,不受拘束,就像飘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将它用在此处不妥。即使作为一种比喻,也和“时动时静”不能搭配。因为“流动着的水”不可能“时动时静”。另外,这一节的开头“夜来临了”应当放在“随着夕阳西沉”的后面。“在古代,我国没有极光这个词,所以是根…  相似文献   

18.
输入法的缺省设置固定使用某一种输入法的人,希望一开机就有一种输入法在“伺候”。要实现这一点,只需打开“控制面板”中的“键盘”、“语言”,在“语言”栏中选中你需要的输入法,然后点击“设置或默认”和“确定”按钮,最后重新启动计算机即可。  相似文献   

19.
导读     
笕郭淑新:“大学之道”与现代大学生的担当意识
  “大学之道”,集中体现了儒家的“仁爱”精神。在本体上作“明德”,在工夫上发用为“亲民”,在境界上呈现为“至善”。“明明德”亦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里的“知”,“意”是“知”传达给“心”的一种指令;担当意识则是“意”在担当层面上的一种变现,是“仁爱”精神对个体生命践行自身存在意义的一种要求或指令。“仁爱”与“担当”亦是人之为人的义务。现代大学生必须践行担当意识,做好自己,善待他人,成就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20.
在说这个话题之前,我想先来纠正或者说确定一种说法,改变一种视角。历来都说“批改作文”或者“作文批改”,我觉得有必要在“作文”和“批改”之间强调“学生”一词。“批改作文”或“作文批改”是一种只见文本或者说以文为本的视角。而“批改学生作文”是既见文本,更见作者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