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永世的债     
我不记得是在哪里看到这么一句话:"儿女是父母前世的债",看过这句话后,在深夜里,我哭过很多次! 我的家在金鸡岭,这地方你们都不知道,因为它在我心里.我的父母,中国最传统的两位农民,用手中锃亮的锄头养活了我们一家,养大了我们三姊妹.  相似文献   

2.
<正>我认识4个年龄相仿的女孩:甲出身于中产技术干部家庭,乙出身于律师家庭,丙出身于实业家家庭,丁出身于大商人家庭。4家的家产是递增的,即这4个女孩的富养程度也该是递增的。在经济上,甲属于穷养,乙好一些,丙更好一点,丁属于富养。在情感上,甲的父母待甲最严酷,严酷到外人冤枉了甲,父母会给外人帮腔,全然不顾甲的感受。乙的父母各自忙事,不太在意对女儿的教育。丙的父母从小宠爱女儿,对女儿的关怀无微不至。丁的家庭就是普通的和睦家庭。也就是说,情感上的宠溺程度,丙大于丁大于乙大于甲。后来怎么样了?甲上大学离开了家,跟父母的关系半断,在生活上很缺乏安  相似文献   

3.
丁继东 《老年教育》2014,(12):29-29
<正>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如今的时代出行方便快捷,与孔子的时代不可同日而语,"孝"的形式也应有所变化。"父母在,共远游",是时代赋予我们孝敬长辈的新选择。自上世纪50年代父母结婚以来,我们一家五口在一起生活的时光不足六年。最初是父亲在部队,与母亲两地分居,后来父亲转业回地方,可我们兄妹三个却又分散于祖国各地。在2005年以前的记忆里,一家五口  相似文献   

4.
印象中,读到的第一本书是童话《小布头奇遇记》,那年我大概5岁。当时是书籍非常匮乏的年代,我们一家住在妈妈工作的机关宿舍大院内,但我们家属于平民阶层,父母的微薄收入每个月用来支付养活我们兄妹三人的生活费已属勉强,所以指望父母买书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小时候 家是我们的乐园, 我们是家中的天使, 父母是家中的保护者。 年青时 家是我们的旅馆, 我们是旅馆中的客人, 父母是旅馆中的服务者。 长大后 家是我们的迷宫, 我们是迷宫的探索者, 父母是迷宫的创造者。 现在啊 家是我们的保护对象, 需要我们时常回家探望, 父母是洲门探望的对象。家@邱敏$成都职业技术学院(青羊校区)高一·(11)班  相似文献   

6.
靠一家一户的力量是难以教育好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的父母们应当联合起来,变小家为大家,变独养为群养。  相似文献   

7.
从选择权到参与权:父母权利角色的回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性学校教育改革呈现出扩大父母自由选择权、倡导教育消费等新理念.父母与学校的关系开始变得商业化、功利化并在走向恶化.父母教育权利的实现应该理性回归到参与权的层面上来,亟需建立新型的家校合作关系.近年来美英等国日渐重视家长参与学校的权利与功能,这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8.
我曾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但最后又失去了。那时,父亲是天,撒播阳光;母亲是地,载满温馨。父亲和母亲构成了我们心中一个完整的世界。但伴随着家庭的分崩离析,我们幼小的心灵世界被彻底摧毁。既然父母的结合本身已失去意义,我们的存在便成了一个错误。每当看见别人的小孩幸福依偎在父母怀里,每当别人笑我们是有人养没人教的野种时,有谁知我们心中是何等的凄凉。我们恨生了我们的父母,恨自己的命运如此不幸!生了他就要养他,为孩子制造不幸为什么要生他呢?奉劝天下为人父母者处理好自己的感情吧,不仅为了孩子,也为自己。所有经受失…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2008,(3):4-7
我们的祖辈大多出生在20世纪40-50年代,我们的父母大多出生在20世纪60-70年代,而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降生,是新中国的第五代。或许我们的祖辈经历过炮火的洗礼,见证了新旧中国的更替;或许我们的父母经历过国民经济的兴衰,见证了综合国力的腾飞;那么出生在90年代的我们呢,经历过什么,又见证了什么?首先来看看,大人们是怎么看我们的。  相似文献   

10.
我们的祖辈大多出生在20世纪40~50年代,我们的父母大多出生在20世纪60~70年代,而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降生,是新中国的第五代。或许我们的祖辈经历过炮火的洗礼,见证了新旧中国的更替;或许我们的父母经历过国民经济的兴衰,见证了综合国力的腾飞;那么出生在90年代的我们呢,经历过什么,又见证了什么?首先来看看,大人们是怎么看我们的。  相似文献   

11.
1980年,《父母必读》杂志创刊,2020年,她40岁了。一路走来,我们曾与许多父母、家庭同行,曾陪伴无数孩子成长。不少当年被父母看着《父母必读》杂志养大的"80后""90后",又成了我们今天的读者。40年前,这本杂志是随着许多个"第一次"的故事创刊的,到今天,这些往事还珍藏在创办者与见证者们的心中。40年来,我们与许多专家一路同行,也有无数个“第一次”的故事。他们来自妇产医学、儿童医学、口腔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各个领域,脾气、秉性各异,但是他们都有一颗赤诚、纯净的科普之心,希望借助这本刊物,将科学、严谨的养育理念带入干家万户,将实用、贴心的育儿方法分享给众多父母。  相似文献   

12.
<正>【主题导语】人们常用"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来形容父母之爱,父母可以说是每个人出世后的第一任人生导师,父母如山似水的大爱值得我们终生铭记,用一生来回报。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健在的时候,我们为了这样那样的理由奔波在外,以为还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报答父母的恩情,然而世事难料,我们报答父母的主观  相似文献   

13.
每当夜深人静想家时,总忘不了崔京浩的那首<父亲>. "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临近大学毕业,回首自己在求学道路上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和荣誉,我都会把它们归功于我的父母.父母教会了我如何做人.  相似文献   

14.
怀念父亲     
在人生的旅途中,记忆最深、感悟最多,能够打动心灵的还是铭刻在童年岁月里的往事。在我家兄弟姐妹中,我排行老小,深得父母的宠爱,父亲更是疼爱倍加,我因此在家受“优待”的机会远超过两个哥哥。印象最深的是上世纪60年代初,我们家一年到头,吃杂粮的机会占大多数,只是母亲变变花样而已。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总是将家里最好吃的留给我们,他自己随便吃点剩菜剩饭,他将自己的爱全部倾注给自己的儿女。结婚以后,离开父母,从此自己独立地踏上人生旅途,愈感到父母之爱的珍贵,尤其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一般到节假日我都要回家看望父母,哪怕是回家少许一…  相似文献   

15.
一、引导在一次电视节目的访谈中听到这么一个词语——"迎养"。接受采访的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手——费玉清。他谈及对父母的赡养时提到:他们兄弟姐妹采用的就是"迎养"的方式,都是抱以欢  相似文献   

16.
豆瓣有一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小组,现在这个小组有69000多名组员,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的刷新中,每天都会有新的成员加入。代沟是一种会传染给每一代人的病毒,仿佛一道围墙平地而起,挡在父母与子女这种最亲密的关系中间。没有足够的体谅、宽客、理解,家便成为了世界上最没法谅解的地方。父母经常教育我们的话叫"你看别人家的孩子……",而我们的内心也有一个"别人家的父母",他们开明、轻松,符合我们心中对于父母的一切想象。事实却是,父母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他们或多或少都会把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强硬地嫁接在我们身上。你倾倒了城池来博我这平顺一生的喜,你拱手了河山来讨我这琐碎岁月的欢,而我们压力倍增,不敢叫你失望。  相似文献   

17.
王东华 《师道》2013,(1):13-18
这些年我们和全国数百位最优秀的父母接触,单独说某个优秀的父母,很多人会说是特例、是个案,别人学不到,但有这么多优秀的父母和你在一起,你会发现有很多共性。对于这些优秀父母的共性,我们总结了这样的六句话:第一句话是"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第二句话是"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第三句话是"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第四句话是"好成绩都是帮  相似文献   

18.
孝子与慈父     
我们兄弟三人都是在父母的棍棒下成长起来的孝子,在那样艰难的年代,我们都考上了大学,给父母挣足了面子,父母好不自豪。所以,我很欣赏父母的棍棒政策,在教育我的儿子时也使用棍棒政策,对他从方方面面高标准、严要求,不训即骂,有时候还动手打他呢!去年的一天,当我用拐杖吓唬他时,他竟然缴了我的械,还气呼呼地说“:我都15岁了,你还常常打我。你再打我,我就离开这个家。”父母的棍棒政策在我们兄弟身上灵验,我的棍棒政策在儿子身上却失灵了。怎么办?事情过去之后,我与儿子做了一次推心置腹的交谈,最后我向儿子保证“:今后,爸爸再不打你了,要学…  相似文献   

19.
李舰 《家长》2013,(1):6-8
“拼”这个字对许多家长来说并不陌生,作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态度和消费方式,它具有双重含义:既意味着奋斗,也意味着共享。继“拼房”“拼吃”“拼唱”“拼车”“拼游”之后,“拼养”也悄然流行起来。 “拼养”就是每逢双休日或节假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家庭以一种互助方式养育孩子。参与“拼养”的父母把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放在一起,轮流照看。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平等意识,而父母们也能有自己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导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对于亲人,特别是父母,我们总是心存无限的感激。我们还小,知道孝,但还不真正懂得孝,我们的父母还在我们的身边,所以我们不容易体会上面两句话的含义。而对于有孝心,但由于种种原因又没能很好尽孝的儿女,他们内心的痛和遗憾才是一生都无法释怀的。著名科学家——被誉为"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