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读《项链》一文时,马蒂尔德往往被人们贬得一无是处:爱慕虚荣、不安现状……,但孰不知,这些都是人之常情,哪个女人不爱美?哪个人安于贫穷?只是马蒂尔德的这些愿望在《项链》这个悲剧里表现出来,才使人们把它看成了缺点。但是人们好像忽视了一点,也就是马蒂尔德也有她的心灵美。她失掉项链后,倾尽全力买了一条新的项链来还给佛来思节夫人,甚至不顾将来为还债带来的悲惨命运,这是非常不易的!她尽可以久拖不还甚至一走了之,和她的丈夫搬到一个佛来思节夫人找不到的地方去生活,但她没有,可见她的诚信、良知。即便是还,她也可以还一条假的项链…  相似文献   

2.
小时候初读《项链》,觉得它写得很好,马蒂尔德红颜薄命,实在可怜,让人不由得为之一洒同情之泪,可是听了老师的讲解(当然是参考书上的看法)和看了书上的评析,马蒂尔德在我心中的形象一下子从美丽的云端跌进污浊的泥潭,原来她竟是一个资产阶级形象的体现者,我险些上当,对她的爱惜同情一下子变成了憎恶,她真是罪有应得。在那时,当学生的谁还敢怀疑老师的话?谁还敢不信书上的“真理”?长大后再读《项链》,总觉得对马蒂尔德的批判有失公允,马蒂尔德连遭打击却受此责难,实在有些冤枉,渐渐地别人塞给我的偏见发生了转变。依笔者之见,莫泊桑的初衷根…  相似文献   

3.
小时候初读《项链》,觉得它写得很好,马蒂尔德红颜薄命。实在可怜,让人不由得为之一洒同情之泪,可是听了老师的讲解(当然是参考书上的看法)和看了书上的评析,马蒂尔德在我心中的形象一下子从美丽的云端跌进污浊的泥潭,原来她竟是一个资产阶级形象的体现者,我险些上当,对她的爱惜同情一下子变成了憎恶,她真是罪有应得。在那时,当学生的谁还敢怀疑老师的话?谁还敢不信书上的“真理”?长大后再读《项链》,总觉得对马蒂尔德的批判有失公允,马蒂尔德连遭打击却受此责难,实在有些冤枉。渐渐地别人塞给我的偏见发生了转变。  相似文献   

4.
仔细研读《项链》,觉得爱慕虚荣,追求享受只是马蒂尔德性格的一个侧面,而诚实正直、勇敢坚强、辛勤耐劳才是她性格的主流,小说通过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以及假项链的故事情节,完成了主人公性格的发展转变,从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本质,宣扬了劳动能改变人的生活困境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莫泊桑《项链》的主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只有遵循了小说这种文体的特征去解读,才能靠近作家写作目的。抓住小说中的差异性或矛盾性,即"马蒂尔德的爱慕虚荣与她的十年艰辛"和"小说结尾"这两组矛盾,从人性的角度解读小说,关照人物,就能接近作者的真正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6.
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名作。作者以一条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叙述了女主人公马蒂尔德的辛酸遭遇,通过她借、失、赔及最后得知项链是赝品的描写,深刻揭示了其爱虚荣、图享乐的庸俗浅薄心理,塑造了一个被奢侈淫逸的社会风气毁坏了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马蒂尔德为了追求虚荣而毁灭了一生,她刚刚涉足于上流社会的舞会就被甩到了...  相似文献   

7.
班上的同学黄某向我求助:她弄丢了同学让她保管的100元钱,该怎么办?我们上周刚学完《项链》,盛赞马蒂尔德敢于承担责任的高贵品质,强调责任感是我们人生重要的操守。我该如何回答黄某?赔偿吧,为难黄某。据我了解,她的家境不是很好。  相似文献   

8.
缪军花 《成才之路》2010,(33):36-37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在中国流传很广,中国读者对这部作品甚为熟悉。对女主人公的看法几乎完全一致——她是一个被资产阶级虚荣心腐蚀而导致丧失青春的悲剧形象。但果真如此吗?近年来,人们在肯定了马蒂尔德爱慕虚荣这一性格内涵时又挖掘到其身上的闪光点,即善良、诚实、质朴的本色。  相似文献   

9.
对莫泊桑小说《项链》的主题有很多阐释。有一种观点认为“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作者对玛蒂尔德是讽刺和嘲笑的态度。而我认为:玛蒂尔德丢失项链后的勇偿巨债分明展露了她诚实守信、重义轻利和要强坚韧等性格中可贵的一面。另外,小说中有一些情节似乎让我们觉得马蒂尔德是虚荣的,正如她参加舞会前的刻意精心修饰,她为自己生活的寒酸和居室的简陋而痛苦不堪等等,这些表现出来的看似虚荣,笔者认为其实是外在的,这些东西向我们呈现的应是她的内在的心理,  相似文献   

10.
大师金庸对小说创作有过一段精辟论述:“影射性的小说并无多大意义,政治情况很快就会改变,只有刻画人性,才有较长期的价值……”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之所以饮誉世界100多年,我以为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对小说主人公玛蒂尔德进行了极为成功的刻画。一些有关《项链》的评论文章,都着重分析了马蒂尔德巨大的虚荣心,狠狠地揭露了资本  相似文献   

11.
班上的同学黄某向我求助:她弄丢了同学让她保管的100元钱,该怎么办?我们上周刚学完<项链>,盛赞马蒂尔德敢于承担责任的高贵品质,强调责任感是我们人生重要的操守.我该如何回答黄某?赔偿吧,为难黄某.据我了解,她的家境不是很好.  相似文献   

12.
《外国文学研究》八○年第一期刊登了董星南同志的《项链三题》一文,认为我国解放后关于《项链》主题(“讽刺小市民或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的一般看法不够正确,应该是“对小资产阶级中少数人不择手段向上爬的思想作了深刻的揭露,客观上反映出了他们的经济地位极端脆弱不稳,在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下,终究逃不脱破产的结局。”我认为这种观点仍然不够准确,不尽全面。《项链》的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普通的小资产阶级妇女。社会环境和她的社会地  相似文献   

13.
《中学语文教学指导书(人教版)》指出,《项链》“这篇小说抓住细小题材反映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这个论断很有指导性。我们应该弄清楚这种深刻社会意义是什么。路瓦栽夫人生活道路上的转折是由于丢失了项链。她是一个小职员的妻子,年轻时总梦想奢华的生活,爱慕虚荣,丢了项链之后,为了偿还那笔可怕的债务,他熬过了十年穷人的艰难生活。如果作品的思想意义仅仅是对虚荣心的批判,那么这种批判就是安排一个丢项链的偶然事件,这种批判以偶然性为基础,是多么无力,作品也很难说有什么深刻的社会意义,无怪乎不少人把路瓦栽夫人自己的  相似文献   

14.
一、《项链》乃喜剧而非悲剧《项链》自问世以来,深得中外读者的广泛喜爱,但《项链》也仅仅是篇小说,说到底,它不过是讲了个带有讽刺意味的故事:一个女人想风光风光,想表现表现那美丽的形体身段,出出风头,结果风头倒是出了,却乐极生悲,把使她显尽风头的“宝贝”项链给弄丢了。她为赔偿那串向好友借来的项链,付出了十年的辛劳和青春。最后抖出“包袱”:所借项链是假的。———而我们常没来由地把它拔高神秘化,硬要说它是“批判了什么什么”,“揭露了什么什么”。其实顶多是讲了一则显得有点“巧”的故事而已。《项链》巧就巧在“那项链原来是…  相似文献   

15.
莫泊桑1884年发表在《高卢人时报》上的短篇小说珍品《项链》,历来被当作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经典在读解。这本无可厚非,但把作者曲尽心机塑造的女主人公玛蒂尔特·罗瓦赛尔这一光彩照人的文学典型概不例外地定位在小资产阶级妇女追慕虚荣、硬撑门面这种单一的价值向度上,就有些令人困惑不解了。难道她由“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到“惊悉丢失的是假项链”历经10年苦难演绎而出的悲剧,仅仅是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好逸恶劳、崇尚虚荣等恶习的一个注解吗?问题远非如此简单。如若我们转换视角,用时下蔚成风气的女权主义阅读策略来读解,势必会得出另外一种结论。 拿标题来说,莫泊桑选取“项链”为题就颇具匠心。一般而言,把项链看作女性饰物已是常识,然而  相似文献   

16.
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不仅因其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而且具有精湛的写作技巧,使人常读常新,百读不厌。《项链》一文发表于1884年,当时法国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资产阶级不但在政治上,而且在文化、思想上也越来越腐朽堕落,整个社会呈现着一种病态。在这种社会里,人们普遍爱慕虚荣,追求享乐。小说《项链》里,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想凭着自己的美丽动人,成为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她为出  相似文献   

17.
本文看似把焦点集中到路瓦栽夫人—马蒂尔德的身上,其实,在我看来路瓦栽在整篇文章中看似是一个小角色,其实是一个不简单的人物,他执着、坚强、勤俭、耐劳、诚实、守信,从角色来看似乎是"小角色",但从做人来看他是"大人物"。本文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项链》一文中的路瓦栽这一人物形象,以期待通过教师引导,使中职生对路瓦栽先生的形成一种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在世界文学中享有盛名。《项链》和《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米龙老爹》、《两个朋友》、《菲菲小姐》等一样,是他的短篇小说创作的佳作。《项链》之所以被誉为短篇小说的名篇,首先在于它的深刻的思想性。小说的主人公玛蒂儿德是个追求虚荣的典型女性。她是个“漂亮迷人”的女子,但生长在一个没有金钱和地位的职员家庭里,因家里没能给她一笔可观的陪嫁费,就没法让有钱有地位的男子来“认识她”,“爱上她和娶了她”;她只好嫁给一个同她家的地位相当的一个小职员。玛蒂儿德虽然出嫁了,但她的虚荣心有增无减。她总觉得凭自己  相似文献   

19.
教师应启发学生主动发现课文里的可思辨点,指导学生去积极思辨,进而由课内到课外,相互促进、循序提升。教学《项链》,以"马蒂尔德的品质"为思辨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表看法,取得了超出想象的效果。思辨的形式,有当堂思辨、课前思辨性口头作文、课下写思辨随笔等。  相似文献   

20.
对莫泊桑小说《项链》主题的讨论,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长期以来,教科书所执的是一条几乎成为定论的说法:《项链》的主旨是对虚荣心的讽刺和否定。但随着时代发展,许多人对此产生了怀疑,进行了各种分析探讨。例如《中学语文园地》2002年第3期就刊登了姚志忠先生的一篇文章《〈项链〉主题再探》,文中经过论述,认为《项链》主题是“怀疑以至控诉命运,以否定现行的秩序与制度。”拜读之后,笔者深受启发,但同时也觉得这种提法有待商榷。笔者想通过假设性推理的方法再来探讨一下这篇著名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