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结合时代背景,立足教材,由浅入深地对苏教版必修五《渔父》一文中"渔父莞尔而笑"进行探究。弄明白两人对话的意思、《沧浪歌》的含义及渔父的形象意义,把握"笑"的含意,理解渔父对屈原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艺术形象的呈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是一种动态生成的存在。《楚辞·渔父》中的"渔父"形象就是通过渔父与屈原的观点交锋中逐渐饱满、立体。论文试图从渔父与屈原的三次对话入手分析,以期从生成性的角度还原"渔父"的真实形象。  相似文献   

3.
屈原《渔父》所设置的"渔父"在后世不断增衍,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长廊。对于"渔父"现象的梳理从具性角度印证了屈原精神困境的深广性,有益于屈原《渔父》文本和屈骚精神的理解。屈原《渔父》对后世辞赋、散文等的检讨则显示了屈辞"衣被词人,非一代也"的深广影响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因为开设公开课《渔父》,笔者在一直反复研读文本、查找相关资料,发现了一些问题,并逐步形成了这节课的教学思路,现总结如下:一、确定"渔父"为主要对象在笔者以往教授《渔父》的过程中,基本也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将文中屈原形象作为主要教学对象。但在本次教学准备过程中,笔者产生了一些疑问:文章为何是"渔父"而非"屈原"作为标题?文本主体内容虽以渔父与屈原对话为主,但为何对渔父的描述明显要多?文章虽以屈原开篇,又为何要以渔父结尾?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做出大胆猜测,莫非作者就是要重点突出"渔父"这个人物形象,而"渔父"形象也并非是往常所认为  相似文献   

5.
正自屈原《渔父》及《庄子》中的渔父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后,渔父便成为清高孤洁、避世脱俗的智者和隐士的化身。魏晋时期,渔父时常出现于山水诗中,到唐宋时期渔父形象被固定下来,成为诗人、作家钟爱的对象。这个阶段,绘画中的渔父形象也开始出现,如张志和、荆浩、许道宁等都绘有《渔父图》。  相似文献   

6.
由庄屈《渔父》篇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渔父”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和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突出地位的人物,二人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战国时期,都居住在楚国或靠近南方一带,著作中都有《渔父》篇。两篇《渔父》各具特色,又有明显的相通之处。通过二人共同描述的“渔父”形象,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分析“渔父”意象对历代诗词创作的影响,对于理解古代文学流变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7.
《渔父》中渔父的"莞尔而笑",耐人寻味,是文章的文眼所在。探讨文中的"笑"的意味,可以明晰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深化对文章意蕴的认识。基于"笑"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从"笑"读进去,在诵读中从"笑"读开去,领略屈原的人格之美和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  相似文献   

8.
千年渔父梦     
“渔父”的形象,从中国文学的早期出发,以隐逸遁世、明哲保身的姿态。行走在历史的文苑里。《庄子·渔父》:“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刺船而去,延缘苇间J10王逸《楚辞章句》:“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也许就从那时起,文人墨客往往喜欢在渔者身上寄托情怀,千百年来。一直做着美好的渔父梦。然而。渔家的生活真的那么美吗?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崭新的角度,对屈原《渔父》一文中的渔父形象,提出了再认识,再评价。传统观点认为,渔父黑白不分,随波逐波,保身全命,自求安乐,是个反面人物形象。而作者则认为,渔父是一个具有道德主体意识的典范,他的行为方式是值得称道的。  相似文献   

10.
屈原和渔父的形象,自《渔父》问世后,常为后人评说,但大多认为屈原和渔父处于对立位置。本文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教学参考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观点为例进行分析,纠正关于渔父论述的偏差,从屈原和渔父对现实的认识、两人的执着、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指出屈原和渔父实质上是一个本体的两面呈现,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而不是对立相反的。  相似文献   

11.
“渔父”形象,从中国文学的早期出发,以隐选遁世、明哲保身的姿态,行走在历史文苑里。王逸《楚辞章句》:“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间,忧愁叹吟,仪容变易。而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庄子·渔父》:“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刺船而去,延缘苇间。”也许就从那时起,  相似文献   

12.
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收入了《楚辞》中的《渔父》一诗。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诗歌中,"渔父"是隐者的代表,其言行是隐逸意识的象征。因此,让学  相似文献   

13.
唐代诗词中出现了数量不少描写"渔父"形象的诗词,非常具有典型性,渔父形象成为唐人心目中的隐逸高人和超然洒脱、寄情山水、旷达闲适的生活代表。分析了唐人诗词中的渔父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唐代文人的思想感情、生活追求以及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4.
<正>《渔父》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苏教版高中语文将《渔父》编在必修5"直面人生"的"生存选择"板块中,自然,我们在研习这篇经典文章时要讨论"渔父"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笔者在研读《渔父》文本时,发现屈原和渔父一见面就进行"清""浊"之辩,讨论不同的人生价值取  相似文献   

15.
《渔父》:屈原自吐心曲的灵魂对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目前研究现状,《渔父》的作者仍定为屈原较为合理。《渔父》作为一篇真实反映屈原流放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其“渔父”当是屈原采用“分身立言”、“人物的自我分裂”的艺术手法所幻化的人物,是屈原的另一半,是屈原形象决不可少的必要补充。《渔父》实是屈原自吐心曲的灵魂对白。由于“渔父”的塑造,屈原的真才有所寄托,美善得以升华。而且,通过“渔父”的设置,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美再一次地焕发璀璨光芒。  相似文献   

16.
<渔父>末段文字"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是一段值得玩味的文字.在司马迁的<屈原贾生列传>中被省略掉了;在一些古籍版本中,它与第三段合在一起,没有单独成段;苏教版却把这段文字独立成节,这或许是编者的匠心所在,引导读者去关注渔父形象;也在透露着一些信息:在这篇文章里,渔父应该不是作为一个陪衬形象而存在,而是一个独立的审美对象,需要我们细读细品.  相似文献   

17.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第一板块"生存选择"中放了楚辞《渔父》,按照传统的思维定势,渔父很容易被指责为随波逐流的小人,但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的解放、价值观的多元化,教师在解读文本时,都摒弃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而采取了兼收并蓄的包容的态度.也就是说,既褒扬屈原,也肯定渔父.应该说,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我们不再纠结于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允许两可的选择.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有的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将屈原放置一边,让他成了一个"高尚"的符号.  相似文献   

18.
<正>一不是渔夫的"渔父""渔父"是《楚辞·渔父》中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人物。文章开头说:"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根据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说法,这时应该是顷襄王执政期间,屈原在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容颜憔悴,心情苦闷,他  相似文献   

19.
渔家生活历来是诗人们很感兴趣的题材,历代写渔父的诗、词、曲(这里统称为“渔父诗”)虽然未有人作过统计,但观其量却不在少数。尽管由于诗人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感受各不相同,因而出现在他们笔下的渔父形象也迥然而异,但就其总体观察,这些渔父诗不外以下两种。一种是现实生活中渔父形象的真实再现。诗人们以现实主义的手法,按照生活  相似文献   

20.
渔父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渔父@屈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