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教与学的中心,新课程改革倡导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课堂。文章针对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提出了在课堂教学如何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构建有效课堂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2.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的精神、合作的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课堂设计: 相似文献
3.
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种方式,也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服务者。它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一切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并对其学习予以积极的评价。这样,英语课堂教学才更加有效。 相似文献
4.
5.
6.
肖鲁 《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14,(11):55-56
"以生为本"的语文教学理念就是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和实施中都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自主表达;教师要情动于衷,用饱满的感情感染学生,做到以情育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指导学生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构建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相似文献
7.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生本教育理念,以前置性任务激励学习自学,依靠合作交流引领学生参与教学,教师以"导"和"合"有效提高学生化学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8.
目前新课改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以生为本”是新课改的内在要求,而“以生为本”本质上是“以人为本”,本文就从以人为本的四个维度具体阐述“以生为本”,说明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生为本的重要性,为“以生为本”寻找到其“根源”与“归宿”。 相似文献
9.
陈新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1):38-38
在初中物理课堂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正所谓是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以生为本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就是要求在教学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坚持因材施教。对此,本文以初中物理教学为例,就以生为本理论指导下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策略进行重点探讨。 相似文献
10.
王运思 《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13,(9)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值得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1.
12.
14.
以生为本原则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原则,只有坚持以生为本才能充分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价值。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和突出教学中的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实现以生为本。 相似文献
15.
16.
“以生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思想在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的体现与深化。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对高职教育创新培养模式、专业和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创新、工学结合推进、学生考核方式创新、管理方式创新有着重要的意义。凸显“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就要求高职教育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正新课程倡导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应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点,把握以下几个关注点,为学生提供更自由、广袤的学习与发展的天地,使学生乐学并爱学。一、关注学生兴趣,探寻趣味方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是否喜欢英语,是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课堂主动参与度与学习效果。所以,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儿童的身心特点,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打造趣味横生的英语课堂,强化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快乐中自主获取知识。教师应选取充满生活气息、贴近学生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知识经济的迅速膨胀,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也必然需要作出相应的变革,以便让人才适应社会的需要.人才在适应社会需要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不断发展,自身价值也不断 得到实现.因此,改革现有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以生为本是社会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汪秀春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2,(9):33-35
《环球时报》近日报道,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毕业生张磊(曾经是国内高考状元)事业有成后,向耶鲁大学捐款8888888美元。一时间愤愤者有之,匪夷所思者有之。为什么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张磊却把慷慨之手挥向了国外的耶鲁大学?张磊说,是耶鲁大学改变了他的一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