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高层建筑隔震结构对高层建筑抗震能力的作用,应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固定高层建筑和隔震高层建筑进行了模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结构的固有频率随着阶数的增大而增大;隔震结构的隔震层消耗了大量的隔振能量;通过在建筑物上部结构与基础间设置足够安全可靠的隔震系统,形成柔性底层,使建筑物与基础隔开,以延长整个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减少输出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从而大幅度降低建筑物对地震的影响;隔振节点加速度明显降低;隔震后位移发生微小的减少。由模拟结果可知,地震破坏以水平破坏为主,震烈度决定了建筑物的破坏程度;隔震层吸收了地震中大量的能量,隔震上部结构绝对加速度明显降低,基础隔震体系能够降低结构的水平地震作用。  相似文献   

2.
仁恒滨海中心A段为7度区的超B级高度结构,建筑高度190.4米,采用带加强层框架核芯筒结构体系。塔楼框架柱采用方钢管砼柱,钢筋砼梁板,核芯筒为砼剪力墙,裙楼以上东侧的挑出结构挑出较大,最大处达15.7m,配合外立面造型设置斜拉钢桁架悬挂结构,西侧挑出结构悬挑跨不大,由设置于6~7层处的型钢混凝土支撑支承,并于24~25层、34~35层设置钢桁架。本工程多处用到钢梁、型钢砼梁,钢结构与砼梁柱的连接成为本工程设计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13m钢筋混凝土无翼缘简支空心板为依托工程,通过对在不同工况条件下持久状况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空心板跨中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距支座中心h/2处以及箍筋间距变化处斜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对比分析,提出在钢筋混凝土桥梁上部结构承载能力评定时,若实际板梁砼强度低于设计值、钢筋截面有折减时,应采用实际混凝土强度和折减后的钢筋几何参数进行承载能力评定,此时结构计算最不利。  相似文献   

4.
隔震加固法,即在地震作用下将结构变形汇集于隔震层上,阻碍能量传递到上部结构,防止原结构地震反应,增强建筑物自身的抗震安全度。该法,需要在结构物的某处设置必要的耗能器或是构件,耗散部分地震输入能量,抑制结构产生的地震反应,使建筑物拥有更强的抗震能力。本文简单介绍了近隔减震加固技术原理,探讨了既有建筑加固中该如何选择和运用隔减震技术。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了新型斜柱转换结构的来源及其设计要点,针对某一实际工程(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建筑高度98.7m)分别采用新型斜柱转换和传统斜柱转换进行整体结构计算并对结果进行工程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新型斜柱转换能够给转换层下的框支部分提供更强的整体刚度,并明显改善转换层与其相邻上层结构的侧向刚度比,避免出现层间刚度突变,为新型斜柱转换结构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和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汜河桥上部结构为16m装配式预应力砼空心板,桥面连续,下部结构采用柱式桥墩,排架式桥台,钻孔灌注桩基础。以汜河桥钻孔灌注桩为例,重点阐述了流砂层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7.
高层建筑结构上部楼层受力较小,下部楼层受力很大,正常布置时应当是下部楼层刚度大、墙多、柱密,到上部逐渐减少墙、柱数量,也就是说,建筑功能要求与结构正常布置之间产生了矛盾。为适应建筑功能的要求,可以在结构发生改变的楼层设置转换层,形成结构转换层,也称为过渡层。  相似文献   

8.
《云南科技管理》2015,(4):70-72
云南是中国内陆地震的多发区,在云南推广建筑减隔震技术对于提升建筑结构抗震水平和节约工程造价具有重大意义。建设减隔震技术是在建筑物的上部结构与地基之间,设置由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组成的隔震层,通过改变结构体系震动特性,延长结构周期。云南减隔震技术研发与全国同步。1993年,云南省地震工程研究院等单位承担的"八五"科技攻关项目"隔震橡胶支座开发研究",经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从实证上说明建筑减隔震技术具有经济实用性。建筑减隔震技术,技术成熟,可使建筑物节省造价,只要采取适宜的推广模式,就能实现以科技应对自然灾害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
一种楼梯清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斜梁套和两个边板,上斜梁套两侧边的内表面均设置绒布,每个侧边的下端外缘处通过连接机构连接一个边板的上端,两个边板的内侧表面均设置绒布,所述上斜梁套内嵌装楼梯的上斜梁,两个边板通过其上设置的磁力机构相互吸引并夹紧在楼梯的中斜梁、下斜梁、支撑梁和竖梁上,所述绒布用于擦拭。  相似文献   

10.
现代高层建筑是向更高、结构更复杂、功能更齐全的方向发展。然而在设计中,由于结构下部楼层受力较大,上部楼层受力较少,正常布置时是下部刚度大,墙多柱网密,到上部渐渐减少墙,柱扩大轴线间距。为满足建筑物的功能要求,实现结构布置,必须在结构变换的楼层设置转换层。本文着重介绍结构转换层的施工方法及其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1.
一种带有排气阀的密封杯盖,包括杯盖和杯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杯盖上端面铰装一活盖,该活盖下方的杯盖内设置一隔板,该隔板底面制出一凸柱,在隔板和凸柱内制出一竖直的安装孔,该安装孔内由上至下穿装一阀杆,该阀杆穿出到隔板上方的端部安装一限位盖,该限位盖外缘上制出多个通气孔,该阀杆穿出到凸柱下方的端部安装一阀板,该阀板在杯体内热空气的作用下向上滑动并将安装孔下端开口封闭,所述阀杆位于安装孔内的外缘与安装孔内壁之间设置一辅助密封结构,所述杯盖的下端内缘啮合连接所述杯体上端凸边外缘,在凸边内缘和凸柱外缘之间设置一膨胀结构。  相似文献   

12.
结构减震控制领域中有一种方法是基础隔震,它是利用隔震装置来增加结构的基本周期,隔绝地震发生时地面运动由下部结构向上部结构的传递,以减弱结构的振动反应。以某框架结构为例,通过输入El-centro波、唐山波以及兰州波三种地震波至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中,分析隔震结构与非隔震结构所出现的不同反应,最后比较数据,得出相应结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某一实际工程提出了基础隔震设计方案,建立了隔震结构的时程分析计算模型,应用MATLAB软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计算该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各层的层间位移、加速度等地震反应,然后与该结构不隔震时的地震反应进行了比较。分析表明该结构采用基础隔震可以显著地降低地震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4.
对隔震结构上部结构的偏心问题进行了分析处理,建立了偏心结构的动力运动微分方程,利用时程分析法进行求解。文中考虑了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不同上部结构偏心率的扭转效应,由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进行求解,不仅给出了详细的结果,还给出了一些结论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可降解纤维沙障控制风蚀沙埋的作用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吉兰泰盐湖周边流动沙丘铺设的1 m×1 m、2 m×2 m、3 m×3 m不同规格可降解纤维沙障设置前后沙丘不同部位输沙量、不同高度风速及不同种规格沙障凹曲面深度进行测定,比较分析了风速比、粗糙度、近地表风沙流结构、凹曲面深度与障埂长比值(Z/L)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在设置可降解纤维沙障后,增加了地表粗糙度,降低了近地表风速;改变了沙丘不同部位近地表风沙流结构,其中沙丘迎风坡下部0~4 cm层的相对含沙量明显大于沙丘中部和上部,特别是0~2 cm层更为显著;与裸沙丘相比,相对输沙量0~4 cm层减少,4~30 cm层增加。通过各规格粗糙度及Z/L值比较表明1 m×1 m规格对粗糙度增大最明显,凹曲面形成最稳定,对风蚀沙埋控制最明显。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房屋结构抗震技术应用的局限性和不足,本论文对层间隔震结构进行了分析探讨,首先简单分析了层间隔震结构的基本原理及其特点,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层间隔震结构的简化设计,给出了层间隔震结构的设计计算,据此进行了隔震结构简化设计步骤,对于进一步优化层间隔震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了无粘结预应力框架梁钢管混凝土柱结构体系,它适用于单层、多层、高层、大空间、大跨度建筑物及特殊结构.  相似文献   

18.
隔震多塔楼串联上部结构的连接板,会承受很大的水平力,而连接板能可靠传递水平力是多塔楼整体隔震结构方案的重要前提条件,若连接板提前受损或破坏,结构的整体性将会降低。为保证连接板不早于上部结构发生破坏,本文以一大底板多塔楼隔震结构案例为基础,提出基于主应力的底板承载力验算及配筋设计方法,首先利用ETAB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某大底板双塔楼隔震结构进行隔震设计,并对底板进行配筋设计和抗震性能验算,最后根据配筋设计结果,利用SAUSAGE非线性分析软件,分析罕遇地震下底板的损伤。结果表明:采用大底板多塔楼隔震方案以后,上部结构的抗震性能均能满足规范要求,根据主应力进行抗震设计的底板能够满足各地震水准的性能目标,罕遇地震下,底板未先于上部结构发生破坏,仍能保证结构整体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9.
某电站工程,为钢筋混凝土装配式框架结构,主要结构形式是柱下独立杯型基础,柱和框架梁,柱间梁组成立体框架。柱在节点处设有钢筋砼牛腿并埋设铁件和钢牛腿两种,并同时带有齿槽和插筋。梁的端部也留有齿槽、梁下部主筋同梁端铁件焊在一起并予先浇注在混凝土中,梁上部采取了将负筋予留,待梁柱吊装焊接完后同钢筋砼板进行二次浇注的方法。节点连接方式是梁下部铁件同柱牛腿埋件接,上部负筋同柱中予留插筋焊接,然后同板一起浇注混凝土形成刚性节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阐述了正逆作法分界线的设置、基坑支护形式的确定、支撑立柱及柱距的选择、立柱桩的施工方式、楼盖形式的选择、连接节点的设计等地下结构逆作法集成技术的设计思路及其施工流程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