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但如果没有老师的帮助,学生也不可能真正成为"主体",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当有"扶"的过程,然后让学生"立"起来,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  相似文献   

2.
当前,诸多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通过增加阅读篇目与课文容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而,提高"长文"教学的效率,就成了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无法回避的话题。长文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否则课时不够;不可能泛泛而读,否则效果不好;更不  相似文献   

3.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其中可能有原有认知水平的差异、知识概念上的缺漏、思维的不全面、不良学习习惯等等.如何对待学生的错误呢?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  相似文献   

4.
伏建军 《语文天地》2012,(19):63-64
子曰:"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真的是这样,一个以学习为乐趣的学生不可能成绩不优秀,一个对课本饱含感情的学生不可能不被作品散发出来的魅力所吸引。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课文的内蕴,让  相似文献   

5.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科学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对于科学教师而言,不懂得科学的本质是"严谨和证据",不懂得"科学课的核心目标是(引领学生)"不懂得"什么是证据、怎样获得可靠的证据去解释世界",不懂得"让孩子们学习科学对事实的尊重、科学对观察的依赖、科学对结论的谨慎、科学对错误的勇于修正等"是科学教育特有的内容,就不可能在课堂上引领孩子们真的学科学、学真的科学,也绝对不可能真正上好科学课。  相似文献   

6.
<正>阅读教学离不开朗读。阅读教学的主心骨就是"读",语文能力"读"是根本。当前,语文教学中摒弃或轻视"读"的现象十分严重,教师喋喋不休的分析,滔滔不绝的讲解,代替了学生阅读、感知、消化课文的主动行为。名为阅读教学,其实根本没有或很少有学生的阅读实践。忽视了"读",又怎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可是在目前的语文教学里,大多数还没有做到好好地读。有很多地区,小学里读语文课本还是一字一拍,这根本不成语言了。中学里也往往不注意读,随口念一遍,就是读了,发音不讲究,语调不  相似文献   

7.
确立创新教学目标,切入口要小,坚持一课一得,不贪多求大;提问要“巧”,巧在能引导学生有所发现,培养求异思维,不满足一种思路,一个答案,能产生创新的快感。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以以“你认为小女孩没有卖掉一根火柴,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作富有发散性的多向推理。于是学生便作了种种推想:(1)可能是爸爸爱喝酒,在等她的钱回家买酒;(2)可能是家里有什么人生病在床,等钱回家买药;(3)可能是爸爸对小女孩没有一点疼爱之心;(4)可能是家里一粒米都没有,等她的钱买米过年;(5)可能是家里等钱还债……这些推想的信息是极富发…  相似文献   

8.
根据初中学生心智发展的特点,学生不可能—节课四十五分钟都能集中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把握"最佳教育时机"进行教学。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三单元《元素》新授课教学为例,探讨了创设、捕捉、利用、升华"最佳教育时机"进行教学的有效做法。  相似文献   

9.
余建云 《生活教育》2014,(20):71-73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可能是枯燥的,也可能是丰富多彩的。可能"教"不好,学生听不懂,也可能是学生兴趣盎然,津津有味。这主要取决于教师在教学中能否采取"新、趣、活"的策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目的地把辨证思维方法教给学生,用已有知识构筑其灵魂。  相似文献   

10.
一、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思"数学 问题是思维的核心,问题的精度和深度决定了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入性.可以说,问题的空间有多大,学生的思维空问和参与空间就会有多大.但学生的思维及学习活动不可能像科学家一样有序地持续性展开,可能是幼稚的、盲目的或是短暂的.  相似文献   

11.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如果一味的"灌输"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就不可能有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充分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哲学趣味,打造趣味课堂。  相似文献   

12.
"知识是教不完的"。学校仅仅几年的施教,不可能使学生饱受终身,唯一的办法是让学生学会自学的方法。高中学生,已初步具备了学习的自觉性,有了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有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也就是说,他们已具备了自学的心理素质。这是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学会"反三"的基础。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问题。文言文教学是如何凭借上述基础,使之获得最佳效率的,就此问题进行探讨,为文言文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批改学生作文,时有烦恼,除了学生没有认真去写,有时也有另一种不愉快.比如,学生的文字表达尚可,然而内容所体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正常甚至不健康,作为教师,很难选择"忽略".在一个文明程度不高,价值观混乱的社会,也会让教师感到作文教学的困难. 有家报社定期请我评点小学生的作文,我常看到五六年级的学生写"我帮妈妈洗碗","我帮奶奶去买米","我替老师……"等等,全都自以为是"帮"和"替",几乎没有人认为那些都是该自己做的分内事.当然,这没有必要上升到是非问题上去,然而,教师是否需要作一些正确指导呢?如果说毕竟是小学生,可能无知,需要提醒,那么一些高中生作文所表现的观念可能就无法解释了.  相似文献   

14.
学生在写作中最大的问题是:无事可写,写不生动,意乱文散。为此在记叙文教学中应教会学生设置线索,学会扣题,让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有效的表现手法打开思路,学会"一材多用"对以后的议论文写作也有很大帮助。这样,不但能解决中学生时期写作素材匮乏的问题,还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相似文献   

15.
<正>设计意图: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一部分,主要是使学生初步体验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不确定现象。在现实世界中,严格确定性的现象十分有限,不确定现象则大量存在。三年级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方面的学习内容,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确定事件""不确定事件"时,只要让学生能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来理解,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可以了,不必要求学生使用有关术语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6.
听了两节二年级《可能性》教学研讨课。课后研讨时,参与评课的教师对课堂上学生用"可能""不可能""一定"说一句话时的表现褒贬不一。有的认为学生说"我明天可能受到老师的表扬","我将来一定能考上某某大学"等话有些"离谱",似乎并不是数学中的"可能性"问题。如果不是"可能性"研究的,教学时教师为什么还热衷于让学生说呢?教师该怎样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可能性"呢?"可能性"是不同版本二年级教材新增加的教  相似文献   

17.
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将猜想引入数学教学之中,将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促进能力的提高.因此,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说:"数学既要教证明,又要教猜想."  相似文献   

18.
<正>经常有学生抱怨:"为什么所有的知识点我都掌握了,老师讲的我都能理解,可是到了自己独立思考问题时,就是想不到关键的地方","自己解题的感觉就是一做就错,一点就通,自己思考半天没能解出,别人提示一句话就会了"。提出这些问题的学生大多是刻苦勤奋的,课上认真听讲,课后认真作业,但对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相符合感到委屈和不解。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学习方法不适合,也可能  相似文献   

19.
一、合理的划分层次   分层教学的前提是恰当、合理的划分学生的层次。这有一个标准问题,因为划分得不合理,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损伤他们的积极性,与分层教学的初衷相悖。我们习惯上把学生分为优生、一般、差生三大类,这种分法本身就不科学,有片面化、绝对化之嫌。我以为对学生层次间的称呼应换一种叫法,以不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的做法是不叫他们优生、一般生、差生,而是称:"红队"、"粉队"、"黄队",这样,避免了形容词"优"、"差"的出现,不使差生背上包袱,也不觉得人格受到污辱。对学生的分层,没有也不可能有统一标准,他…  相似文献   

20.
一、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思"数学问题是思维的核心,问题的精度和深度决定了思维的准确性和深入性。可以说,问题的空间有多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参与空间就会有多大。但学生的思维及学习活动不可能像科学家一样有序地持续性展开,可能是幼稚的、盲目的或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精心引导,用问题来激发和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实践证明:一个有效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